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_段习献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_段习献

云南腾冲市中医医院 679100

摘要:目的:研究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实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技术难度以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直径>1.5cm、大肠镜诊断为LST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观察病症特点后均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42例患者发现45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存在1.5~7.0cm的病变直径范围,平均直径(2.89±1.23)cm,所有患者中出现38例完整大块切除、4例分块切除。术中发生5例并发穿孔,穿孔后均对患者予以内镜下钛夹夹闭干预,保守治疗后均获得成功,术后气腹相对明显给予腔穿刺放气干预。术后发生1例迟发性出血在内镜下止血后均得到成功。进行12~24个月的随访,均没有残留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局部都没有肿瘤残留,发现一处淋巴结转现象。结论: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降低复发率,提升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效果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呈现出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直径≥1cm的浅表型病变,是最重要的扁平型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亚型疾病。随着放大内镜、染色技术的进步与应用,逐渐在提升检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效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这种传统方式不能完整切除>2cm直径的病灶,此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就显得尤为重要[1]。现对我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如下过程的探究与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直径大于1.5cm、大肠镜诊断为确诊的42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所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了解此次研究目标、手术方案、手术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我院治疗,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为(59.67±7.58)岁,存在1.5~7.0cm的病变直径范围,42例患者发现45处病灶,病变位置:6例横结肠,4例肝曲,11例乙状结肠,14例直肠,2例降结肠,5例升结肠。排除非抬举征阳性、PT>14s的患者。

1.2方法

术前准备:对入院患者术前均予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电解质、胸片等常规治疗。术前对患者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地西泮等药物进行麻醉然后实行内镜操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在内镜环境下对病变边界进行观察,确定手术需要切除的病变范围,利用将1 ml亚甲蓝与1 mg肾上腺素注入到250ml甘油果糖的注射液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附近黏膜下进行注射,通过螺旋伸缩刀、钩形刀、IT刀、dual刀顺着患者病变部位外侧0.5范围行环形黏膜切开,然后实施黏膜下剥离,直到将整个病变剥离为止,手术中随时电凝钳或者电凝止血,切开剥离时候保持黏膜下层的水平。术后利用钛夹、电凝钳、氩气刀等处理创面。通过大头针固定病变标本放置在甲醛中之后送检。术后处理:术后提醒患者禁食24~48小时,予以患者抗生素与常规IE血等预防,观察患者血便与腹痛的情况,术后3~9天患者均可以出院,对于穿孔患者需要禁食3~6天,术后3~6、12、24个月进行肠镜复查。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对42例患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采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2例患者出现45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直径范围1.5~7.0cm,平均直径(2.89±1.23)cm,其中出现18例结节混合型,17例颗粒均一型,10例扁平隆起型,3例假凹陷型。所有患者均予以ESD治疗,手术操作时间在30~220min之内。所有患者中出现38例完整大块切除,4例分块切除。17例患者经过病灶周围环形切开黏膜层剥离后,以圈套器辅助切除病变。术中发生5例并发穿孔,均实行内镜下钛夹夹闭,同时保守治疗均成功,术后2例气腹明显,实行腹腔穿刺放气干预。术中出现13例较明显出血,内镜下止血均得到成功,术后发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均获得成功。对患者进行为期12~24个月的随访,均没有残留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局部都没有肿瘤残留,仅发生一处淋巴结转现象。

3讨论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与一般结直肠黏膜引发的隆起性病变术不同,日本学者Kudo最早提出该疾病,存在特殊性病变发展、病变形态以及病变发生,研究中可以将其当做特殊类型的肿瘤[2],是特殊类型大肠腺瘤,非垂直形式的侧向扩展生长,病变直径大于10mm,包括非颗粒型与颗粒型两种形态。依据形态该疾病每种形态包括另种亚型。非颗粒型包括扁假凹陷型与平隆起型,颗粒型包括结节混和型与颗粒均一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一般都是十分平坦的肿瘤,治疗中传统息肉摘除方法不能有效切除,以往多数都在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但是如果病变大于2cm,需要实行分片黏膜切除术,但是具备比较高残留复发率[3]。

一般手术方式发生小穿孔,内镜下利用钛夹可以直接夹闭裂孔,基本上都可以成功封闭穿孔。术中若发生大量出血,利用冰生理盐水来冲洗创面,明确出血位置之后利用热电凝钳钳夹进行电凝止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应用止血夹夹闭患者出血点。本次研究中出现5例穿孔,但是经内镜环境下干预均可以保守治疗,并获得成功。

综上,虽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存在比较高风险,但是存在可控性[4]。

参考文献:

[1]蒋海忠,丁小云,徐磊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7):853-855.

[2]何东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4293-4294.

[3]徐美东,王小云,周平红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8):422-428.

[4]宋洁,刘明庆,马坦坦等.老年患者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04-1905.

论文作者:段习献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_段习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