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处文明港城 共享发展成果——江苏省张家港市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市论文,江苏省论文,农民工论文,深入开展论文,志愿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围绕“同处文明港城,共享发展成果”主题,把关爱农民工作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极力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使他们真切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
推行同城待遇,提升农民工幸福指数。政府主导。研究制订《关于加快新市民同城化待遇步伐实施意见》,把农民工作为“新市民”来对待,稳步提升“新市民”管理人性化、服务均等化和保障一体化水平。在全省率先成立“张家港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各镇(区)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提供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各项服务。创新成立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把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新市民”联系在一起,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部门协同。各政府部门把志愿服务与履行职能紧密结合,成立农民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爱农民工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利用工作日和休息日专门面向农民工开展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志愿服务。社会参与。成立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总会,指导协调全市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常年开展各类活动,目前总会志愿者发展到近万人,大部分为普通市民,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不少于1000次,有效促进了新老市民融合。
深化“春风送岗”,推动农民工就职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利用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站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在促进农民工就业志愿服务中把在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失业登记、岗位推荐、信息管理等工作融为一体,制定了统一的本地和外来劳动力管理服务制度,实现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均衡。提升职业技能。定期编制年度农民工培训计划,引导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实施,并组织专业志愿者进行教育指导,通过定向培训、企业内训、送教上门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农民工技能。“十一五”期间,共有12.6万人(次)农民工接受岗位培训。经过培训,在三大产业中走上管理岗位的农民工约有1.5万人。保障劳动权益。开通“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热线,推行错时服务,全天接受农民工咨询、投诉,为农民工实施劳动监察仲裁联合接访,坚持休息日接访制度,平均每名工作人员全年志愿服务时间近20天。
普及“文明绿卡”,提高农民工文明素养。2010年,全市创新启动“新市民文明绿卡”志愿服务行动,通过“一册一考一卡”的形式,已惠及20余万农民工。仔细“读一册”。市文明办、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编印20万册《张家港市新市民读本》,通过志愿者免费发送给农民工阅读。读本内容涉及了公共文明、暂住服务、计划生育、治安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认真“考一次”。配合读本内容编印了20万份《新市民文明知识测试》试卷,分别在社区、企业、学校等相关单位组织农民工认真参加文明知识测试,了解农民工对读本知识的知晓和理解程度,从而检验阅读的成效。合格“发一卡”。市文明办与邮政局、国际购物中心、第一人民商场等单位签订了“新市民文明绿卡”消费优惠承诺书。参加测试合格的农民工都可领取“新市民文明绿卡”,持卡农民工在就业、培训、邮寄及指定场所购物都享有优先和优惠政策。
突出人文关怀,激励农民工热爱港城。关注文化生活。组建“文化义工”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最大限度让农民工共享全市文化发展成果。精彩文艺“村村演”活动每年都将综艺节目送到全市各乡村、社区,已演出1200多场;优秀电影“月月映”活动每年免费在城乡放映优秀电影1000多场次。关注子女成长。悉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不断扩充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吸纳民工子弟比例,常年组织优秀教师志愿者到基层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每学期开展“春季助学”“圆梦行动”“国泰奖学金”等民工子弟爱心助学活动。关注心理健康。开设农民工心理援助热线、《丰翎时间》等栏目,心理医生及志愿者定期走进电台、企业,通过心理讲座、个体咨询测评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农民工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