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由于学生不同,因而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任何一位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组织学生、引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与实践?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有些课文内容一般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所发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解惑。但是有一些问题与疑惑却是可以在网络里利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的。所以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2.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立足周围环境认真观察事物能力的基础上,要常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在浏览搜索到的资料基础上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在不断深入普及计算机的今天,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视频、图片、声音等电子资料,利用QQ、微信、邮件的手段,与自己的所有好朋友分享,在享受点赞的同时加强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勤查疑惑问题答案的习惯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阅读帮助。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询问他人,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使用计算机阅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读者提供帮助。例如:给一篇文章划分段落,那么这时就需要划分段落方面的知识,而恰巧学生此时正忘记了,计算机对此会立即给予帮助,只需按下“help”键即可。再比如:对于不懂的词语,如:在平时,我们只能请教词典这位“老师”,而利用计算机,你只需用“help”键入所查词语或把光标移到词语下面,按回车键,即可知其义,这些只在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如此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效率。计算机的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计算机的阅读量大。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且有时还要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于提高阅读效率。所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由此,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时常会为多次教给学生同一知识仍然掌握不了而烦恼,计算机则不然,只要学生不会,即可在任何时间请教计算机这位老师,而它也会不厌其烦地教给自己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而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取得的阅读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
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对于诗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增添了活力,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育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多媒体的这种优点,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尤为突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下的教学追求的是多种多样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研究设计、交互协作、实践体验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语言知识及技能、习惯态度与价值感的同步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展示出《西沙群岛洋底》的课件。这时,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尽情地观赏着眼前五彩缤纷的鱼,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讨论回答:“在海底你看到了哪些鱼?”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又问:“海底有那么多鱼,课文为什么只写这几种?”,学生又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最后领悟到课文是按鱼的颜色和形状来选材和叙述的。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计算机阅读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学生对恐龙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了基础。
虽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完美的教学,但不论进行何种改革,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都不能脱离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体验、重视课外阅读及积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保证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成绩。
论文作者:陈莉英 王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自己的论文; 计算机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