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仪式感的构建
崔 江
(南京师范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仪式感与图书馆精神有着深厚的关联。越是有仪式感的地方,越是有庄重、敬畏、坚持和奉献等精神呈现。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需要开拓创新和奉献精神,需要仪式感。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图书馆精神 仪式感
1.对图书馆服务仪式感的研究
随着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被国家媒体和全社会广泛提倡,“仪式感”这个词汇随之成为各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通过“中国知网”和“超星发现系统”进行“主题=仪式感+图书馆”的检索结果分析,在图书馆界,对仪式感的研究为数不少,其研究主要指向以下三个方面:
1.1 对图书馆整体形象和建筑的仪式感研究
无论是传统实体图书馆还是虚拟图书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名称的整体形象和建筑(实体建筑或图书馆网站)的仪式感对读者的影响都很大。唐雷、林春田认为:“人类真的需要具有仪式意味的图书馆摆在这里。”[1]孔哲、张姗姗、白小鹏[2]和陈晶[3]都撰文探讨了图书馆建筑与构造呈现的仪式感对读者的精神感召力。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及模拟论证——以南宁心圩车辆段为例……………………………………吴 珊,彭定仕,苏拥军,等(4.42)
1.2 阅读仪式感的意义
庄琦玲、曾于里认为,阅读的仪式感并不一定拘泥于“焚香沐浴、品茗闲吟”的仪式感,它指向的是阅读这一行为的“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4]所传达出的独特仪式感。“伴随着阅读仪式感的丧失,是各大公众号为了迎合读者浅薄、轻松的阅读需求,内容上的主动轻薄”[5]。庄琦玲、郑建明说:纸质书阅读的仪式感在于“让阅读悦目悦耳悦心,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6]。“我们对着电子屏幕一堆二进制的数字编码阅读时,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电子化的‘气息’,缺乏了阅读的仪式感”[7]。刘彤、王关义说:“虽然不能仅仅依靠设立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来提高国民阅读率,但通过节庆的方式可以唤起国民阅读的仪式感。”[8]
青辰从来没有想过,人间竟然会有如此美味。他觉得自己过去的这十几年,都是吃的猪食,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和师父这些年能够活下来,真是侥幸。
1.3 让毕业季充满仪式感
高校的图书馆的仪式感体现在设备空间那种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和改进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空间规划调整的基本要求包含“绿色”的“生、色、光、电”和舒适而安全的阅读环境及资源配备的合理恰当[21];让读者享受到自然光线、和煦阳光、新鲜空气,成为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发展新目标;光度学、色度学、视觉光环境及灯具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热学性能等多角度全通融的融入。这样的配置,使读者的阅读体验舒适而温馨,是从根本上给予读者真正的阅读关怀,是服务读者的深厚礼仪,让无声的设备空间传达出“有礼遇、被款待”的服务仪式感,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实践。
图书馆服务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优质高效工作态势,依赖于深厚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娴熟自如的业务技能。文献资料有序地排列的依据和标准应该是工作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的订购、验收、分类、编目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把读者的需求和体验放到第一,用心做好,缩短工作周期、保证数据准确。书库工人员对书标符号的含义必须清楚明白,对文献摆放位置必须清楚明了,对每一份书刊都要细心呵护,这些都可以给读者使用文献资源带来高效、便利和尊重,表达出服务工作认真敬业的精神态度,呈现出仪式感。
对于主裙楼(或车库)一体的结构地基变形的计算,除了按规范公式计算主楼的地基变形外,还要计算主楼与裙房(或车库)的沉降差,并使其满足规范要求。主楼与裙楼(或车库)间一般设有后浇带,在计算沉降差时,可只考虑后浇带施工完后的剩余沉降量,此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即可。
可以看出,以上的研究文章,看到了高校图书馆整体形象和建筑蕴含仪式感,对人的精神和情感有强大的感召力,推崇阅读带来的审美仪式感,也看到了图书馆活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有益改变和影响。然而,以上研究,还缺乏对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大数据时代)的建筑、书籍、数据资源信息所富含的建筑语言、文化精神和情感感染力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还缺乏对大数据时代,在保持以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情况下,虚拟图书馆如何建立仪式化服务(如,人性化体验好的网站、基于数据分析的读者个性服务等)的研究。对此,本文从仪式感的文化内涵入手,以仪式感作为大学图书馆服务精神的内在参照,探讨在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并存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仪式感的构建。
2.仪式感与图书馆精神的内在联系
2.1 什么是仪式和仪式感
仪式,《辞海(修订版)》的解释是:举行典礼的秩序、形式等。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10]它是立国的精神要素。“礼学之荣枯,实与二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相始终”[11]。人类最初的礼仪,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也因此奠定了礼仪庄严神圣的基调。后世的“礼仪”更多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河认为:“仪式,是一个群体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活动形态,是人类学中对于群体之间差异识别的重要标志。”[12]仪式感“代表一个群体,乃至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13]。高瑞沣引用德国童话小说《小王子》里的话:“仪式,它就是使每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可以将生活平淡的琐事转化成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进而触动我们的心灵。”[14]由此可见,仪式,是指有准备、有程序的活动形式。它最终传达出的思想境界、情感内涵和精神力量,便是仪式感。
2.2 仪式感的特征与图书馆精神
天安门升旗仪式、国家仗队迎宾仪式、国庆典礼、春节、毕业典礼、婚礼、古人读书时的净手焚香礼拜等,都是被社会认同的、极具仪式感的活动,感动和鼓舞着世人。它们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或者温暖人心的力量,都是因为执行者在不同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注入诸如敬畏、敬爱、尊重、奉献、真诚、无私、坚持、热爱等情感。任何令人感动的仪式感都有这些品质做支撑。仪式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品质正好契合了社会对敬业精神的要求。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辅助服务部门。2015年重修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15]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图书馆需要服务精神。
林语堂说:“一个大学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16]“大学=大师+图书馆”[17]。大学图书馆,它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保存文化精髓,更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和践行者。肖希明认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18]就是图书馆的服务精神。程焕文将图书馆精神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图书馆事业精神(原则精神);二是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理想精神);三是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学术精神)[19]。图书馆在发展,图书馆精神也在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变,都要敬业、奉献、科学、创新、人文、科学、爱国精神,敬畏、敬业、尊重、规范、无私、奉献、真诚、坚持等品质是图书馆服务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仪式感应该成为大学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最直接的职业参照,更应该展现在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
3.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需要仪式感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从以往的单一的图书馆拓展成知识服务型图书馆,已经由原来的以纸质文献为核心转化到以数据资源为重点的数字化时代。一方面以往的图书馆的框架、管理和运行模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共享空间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已经集图书、资料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组织、应用等功能为一体,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向推送。
3.1.1 图书馆的场馆、建造、内设、装饰就是仪式感的呈现
在以往的服务与数据化服务并存的图书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需要仪式感吗?其仪式感体该现在哪些方面呢?
3.1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全方位地展现了仪式感
高校图书馆建立之初,从到建馆理念到服务宗旨,历代图书馆人都一直尊崇和贯彻“服务育人”“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和关怀代代相传,真诚、严谨地落实到图书馆构建和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电子商务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主要是将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平台,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一种考验与挑战,同时也需要依靠传统模式为基础进行支撑。在消费者的心理,连锁企业统一的品牌、良好的形象以及规范的服务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多连锁企业却安于现状,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增强自身实力。因此,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需要互联网的帮助,才能实现经营模式的全面创新。
图书馆不仅是神圣知识殿堂的象征,而且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重要标尺。图书馆不仅具有藏、借、阅等图书功能,更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厚重历史。十九世纪末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有一句名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20]正是基于这种核心价值的认识,高校图书馆坐落在学校的核心位置。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的仙林校区图书馆建在其新校区的中轴位置上。图书馆因此“威严”“庄重”,仪式感倍增。
图书馆的发展和强大归根结底在于形成了独特的图书馆团体文化。它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时间堆积实现,而是一代代图书馆人经年累月用心打造。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每年一度的读书节开幕式、精彩纷呈的“敬文讲坛”、开学动员大会、年终的总结大会、迎新联欢会、为学生馆员举办的新年迎新茶话会、每月的读书之星评选、定期的图书馆知识竞答,校际互动考察、每周一次的数据库知识讲座和培训;还有为阅读推广活动而开展的“图书漂流瓶”“外文读书角”“美术之家”“分享阅读”“敬文话筒”、优秀作品展栏等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图书馆人精心打造的、呈现给全校师生的、仪式感很强的文化礼物,形成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独特的“图书馆文化”。师生们在这种种图书馆文化仪式感中,对图书馆的依赖、热爱和信任日渐增强。这种团队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向心力,使得图书馆服务教育人、服务感染人、服务塑造人的宗旨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新青年》报有一篇署名为黄秋霞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讲到,用有仪式感的图书馆活动作为告别母校和同窗的方式更有意义[9]。
3.1.2 言谈举止、着装仪态承载仪式感
规范的工作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仪式感的有力保障。
3.1.3 优质的服务是仪式感的最好体现
选择一处动人的美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选择在沙滩上进行拍摄,焦点是远处的小岛。为了能够在黄金时段拍摄,我们赶在日落前抵达那里,这样能保证成片中的天空呈现温暖舒服的色调。
变异系数是对样本数据特征值变异程度的度量,其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多指标评价系统中,如果所有评价对象基于某个指标的特征值变化程度都很大,则说明该指标对待不同的评价对象具有较强差异性,可以从该指标角度突出评价对象的特点,在赋权重时应考虑赋予较重比例。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主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就精心为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研究项目提供的免费资料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上门送取文献服务等,旨在最大限度地支持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湖北经济学院校图书馆在行政楼、教学楼等增设了十几个封闭的书柜和留言栏,便于师生就近还书和写下借书要求,图书馆组建了由学生馆员组成的送取书队伍,专人负责图书的归还和借阅处理。小小的书柜和留言栏成为主动服务的仪式道具,图书的送取成为很朴实的仪式,此举善待了读者,送上了服务礼仪,温暖了人心,使普通的借还书服务有了温暖人心的特殊的服务。类似的服务还有南师大图书馆为考研学生扩充座椅空间、置物架、为备考的学生延长开馆时间;为学生购置雨伞,等等,都是在用优质、主动的服务,为读者提供尊重和服务的礼仪,增强服务的仪式感。
3.1.4 完善的规章和文化可以成就仪式感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钱军说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该呈现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职业风采。美国的耶鲁大学,让人有宾至如归的美感。这样的风采和美感,通常就是在言谈举止和得体的服装的中展现。银行中作人员和空姐双手护腹、微笑探身、起立迎客的规范动作,一直被视为规范服务的典范。友善的言语、眼神、举止、神态和整齐大方的着装等是图书馆服务所需要的。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就是要用真诚高贵的心、用体贴入微的语言和高雅的举止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园感”,提升服务的层次和档级,让一言一行自带修养,让图书馆日常的服务虽然没有古人净手焚香的仪式,却充满这样的高规格仪式感。
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当全体职工自觉遵循制度约束时、以遵守纪律为荣时,图书馆由文字标注的制度便可以内化成工作人员无形的职业操守,融于每一个工作细节和过程中,以仪式化姿态呈现,形成图书馆独特的风采。南京师范大学已经专门完善了各个部室的规章制度,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发行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制度汇编》(2017版),让图书馆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新添加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有章法、有依据时,其服务工作便有了高贵感、仪式感。
3.1.5 团体文化是图书馆仪式感的强化剂
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外形构造是“会说话的建筑”,设计者们独具匠心,让建筑传递深厚寓意。国内外很多有名的大学的外形设计如教堂般凝重静穆,在无声强调和凸显图书馆的仪式感。南京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的顶部外形像是“一本展开的厚重的图书”,它翻开书页,默默静候莘莘学子游走其间,它用真诚而体贴的建筑符号传达出对读者的热爱和真诚态度。
每年11月后,嘉兴地区进入晚稻收割期,如太浦闸大流量供水,将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嘉北地区河网水位,虽然对嘉北地区水位抬高的影响比汛期小,但仍将影响部分圩区运行。
3.2 虚拟图书馆服务充满仪式感
网络服务大多隐藏在线上,但是服务育人的真诚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可以透过各个友好使用界面、终端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环节中显露出来。图书馆服务的仪式感在兢兢业业、完善丰富的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网络、设备、数据、软件就犹如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装饰等一样,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仪式感服务的重要“道具”,工作人员在网络数据管理过程中展现的能力、工作的态度等都是图书馆仪式感的重要执行;人性化、体验好的网站、基于数据分析的读者个性服务、便捷实用的应用软件和流畅完善的操作系统等是网络时代图书馆仪式感的最好呈现。
3.2.1 优质的网上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人性化、体验好的网站、确保网络的畅通和数据库性正常运行,是虚拟图书馆提供的优质服务的内容。网页要美观、简洁、便捷、明了;在线负责数据库的使用指导和咨询解答要及时有效,语言要规范到位、态度亲切。同时,主动服务精神和个性化在数字化管理服务中要体现。数据库的购置和图书采购有用户思维,有专业馆工作人员负责分析了解和熟悉全校各院系各专业重点学科人员的知识结构、研究动态、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要满足各个院系对数据库和书刊的宏观需要和个性需求。南师大的数字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很全面,已经有了66个中文数据库和46个外文数据库,其中“考研和考证的数据库”“一带一路数据库”“世界艺术鉴赏库”等很贴近读者。南师大图书馆“科技查新”部为全校师生提供研究课题和论文的“查新服务”。信息咨询部除了每周开设两三次数据库使用方法讲座以外,还主动为读者使用数据资源和毕业论文写作、课件制作提供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所需要的国内外文献。
图书馆开发的文献传输系统、手机借阅APP、文献服务推送等软件为图书馆服务提供前沿、便捷、高效和多功能服务。比如,南京师大图书馆在十年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网络跨校区预约配送”服务,开发预约系统,由专门的员工负责跨校区图书运送,2014年增加手机APP服务,师生只要同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跨校区借还书。后又新增网上“意见、建议和评价”和“图书馆选座系统”功能,便于读者随时解决用书用网遇到的问题和网上选座。
3.2.2 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读者个性服务。读者的阅读轨迹和个性化需求可以在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得以实现。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利用微信平台推出的面向毕业生“清证”后的“悦·时光”服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利用图书馆的数据资料及参加的活动、活动的照片、获得的荣誉等,并提供免费打印。数据库为学生提供的读书学习的综合数据资料,就如同他们穿毕业服照毕业照一样,不仅可以定格瞬间,更可以延伸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很有仪式感,可以强化母校情结,温暖他们未来的人生,使毕业时刻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岁时节日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社会依据。岁时节日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并发挥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功能。这些民俗节日丰富了达斡尔人的生活,也增进了达斡尔民族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需要仪式感。只有在强烈仪式感服务中,才能达到最优质的服务效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理想目标。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服务精神。每一个图书馆馆员都要主动融进这个时代,具备数据素养,拥有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工作技术、能力和服务态度。当图书馆人用这些新技能、新的服务理念武装自己、成就自我、服务于人之时,便是图书馆仪式感最彰显的时刻,使图书馆的服务精神得到最扎实的落实的时刻。
参考文献:
[1]唐雷,林春田.一位烟囱工演绎的图书馆——以位置叙事理论解读《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18,38(06):82-85.
[2]孔哲,张姗姗,白小鹏.大学图书馆仪式化属性分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暨2010文教建筑设计论坛[C].2010.
[3]陈晶.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表达——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大楼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787.
[4][5]曾于里.为什么失去了阅读的耐心[N].福建日报,2017-07-11(011).
[6][7]庄琦玲,郑建明.“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再思考[J].图书情报研究,2016,9(4):45-50.
[8]刘彤,王关义.关于构筑“国民阅读工程”的思考[J].出版广角,2008(10):58-59.
[9]黄秋霞.让“毕业季”多些仪式感[N].新青年,2018-07-17(19). [10]浅谈中西方礼仪的不同[J].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2016(9).
[11]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13]郑玲玲.论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新生党员的“仪式感”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0).
[14]高瑞沣.仪式感:把将就的日子过成讲究的生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3.
[1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Z].高教〔2015〕14号,2015.
[16][17]吕光远.论大学的使命与大学图书馆精神[J].中国电子商务,2012(23):146.
[18]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论坛,2004(12):65-66.
[19]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
[20]吴建中.大学图书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图书馆杂志,2014(12):4-8.
[21]刘洁璇.高校图书馆生态改造中的数据思维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图书馆建设,2017(7):83-87.
标签:大数据时代论文; 图书馆精神论文; 仪式感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