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共青团关系:新时期共青团关系的实现形式--兼论共青团核心组织形式建设的内在机制_社会组织论文

复式共青团关系:新时期共青团关系的实现形式--兼论共青团核心组织形式建设的内在机制_社会组织论文

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兼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建构的内在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青团论文,形态论文,关系论文,机理论文,枢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现代社会产物,政党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联系国家和社会,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因此,深入社会,并与社会成员建立联系是政党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而政党联系社会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还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组织体系,推动其外围政治性组织与相应群体建立密切关系来实现。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组织,中国共青团存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和执政。因此,密切联系青年并与各类青年建立紧密的关系,就成为共青团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和行动逻辑多样化导致了共青团与青年之间关系不能再按照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的单一化模式来建立,同样作为其实现的组织化基础,共青团组织形态也应该作相应调整。本文将围绕着新时期团青关系和共青团组织形态发展这两个共青团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共青团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性思考。

一、社会转型与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团青关系发展的现实依据

与青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是共青团在任何阶段都需要重视的一项本质性和基础性的政治任务,因此,寻求团青关系建立的内在规律,就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时期的政治关系及其组织形态都必须以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共青团要与青年建立密切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每一阶段青年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存状态及其行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身组织形态和行动逻辑。

(一)社会双重转型与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生成

社会变革可以由制度变迁引起,也可以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这两方因素引起的社会变迁,并由此而带来社会结构的转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必将带来人们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产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变化。青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一变化必然在青年群体得以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克服传统社会“一盘散沙”特征与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宏观上建立了以国家权力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微观上建立了以政党组织为社会建构主体的单位社会体制。在单位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党组织之间有着高度相关性,社会成员完全依附单位组织和基层党组织。青年作为社会成员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依附于单位组织和基层党、团组织,我们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年称为单位化青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多元所有制开始出现,同时,也使单位社会体制开始衰微。社会成员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关系就由原来的依附性向契约性转变,马克思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称为原子化个体。因此,我们将这一部分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处于契约化状态的青年,称为原子化青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原子化状态下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兴趣、价值或利益,开始寻求在职业共同体之外聚合的机会。恰好在这一阶段,信息革命浪潮涌进了中国,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交往平台。网络社会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了需要在物理空间内接触的传统限制,在虚拟空间内快速地实现跨区域的交往互动,并形成多样化的话语公共空间和行动组织网络,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基于全新交往方式的社会组织模式。由于网民的大部分是青年人,因此,这种基于网络或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自组织现象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青年人。我们将这种处于自组织状态下的青年称为自组织化青年。

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与自组织化青年的这三种生存状态的青年类型先后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从当前横向情况来看,这三种青年状态却是在社会中同时并存。由于是三种状态并存,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在一个青年身上可能同时存在着两种状态。

(二)青年生存状态多元与青年行动逻辑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行动逻辑。因此,处于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青年行动逻辑就存在着较大差异。所谓青年行动逻辑差异,主要体现为青年在不同生产状态下基于广义上的利益而与职业(学习)共同体、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之间互动原则的差异,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指后者对青年的影响可能和程度。具体来说,对于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和自组织化青年来说,他们有着以下的行动逻辑:

单位化青年主要是处于传统政治、经济形态和力量占支配性地位的职业(学习)共同体中,他们的利益实现与职业共同体之间相关度较高,同时与这些共同体内的党团等政治组织之间也存在着较高利益相关度,由此,职业(学习)共同体及其中的党团组织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力。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人主体意识较计划经济时期来得强烈,因此,这种具有相对依附性和强制性生存状态与个人的主体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正因如此,一些单位化青年常常在另一空间内寻求一种相对自主的生存状态,如,目前高校学生普遍以班级化和社团化兼具方式存在着,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青年中也有许多是以单位化和自组织化状态生存着。

原子化青年主要处于非公企业之中,他们与职业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基于契约基础,同时与党团组织之间的利益相关度较低或没有直接利益相关,因此,职业共同体对他们存在着有限度的影响力,而党团组织对他们的微观影响力较低甚至没有。但是,由于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只是契约化关系,因此,原子化青年中相当部分缺乏应有的社会性网络支持,缺乏相应的归属感。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原子化青年在职业空间之外,愿意参加如老乡会等传统社会组织,或网络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各类青年自组织。

自组织化青年除了一部分以专职或半专职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单位化青年或原子化青年。他们之所以主动参加基于兴趣等为基础而形成的青年自组织,或是希望能够获得相对自主的行动空间,或是获得相对平等的尊重空间,或是获得相对温情的归属空间,或是基于现实利益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参加这些组织青年的动机遍布了从最底层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到归属需求,再到相对较高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各个层面。总之,这些需求都是他们在既有的职业空间内无法得到的互补性的内容。因此,这些青年对社会组织十分认同;对政治组织的态度比较复杂,既有排斥一面,又有渴望得到支持和认同的一面;对职业共同体的态度主要以互不影响为原则。

(三)青年生存形态和行动逻辑多元化与团青关系建构逻辑复杂化

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相应群体的社会成员发生影响,使其功能得以实现。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对于政治组织来说,就需要与社会成员建立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宏观层面是主要基于价值性认同而形成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直接的接触性或网络性的微观层面的关系作为基础。但是,这种宏观层面的关系要能够得以巩固,并转化为现实物质性力量,就需要微观层面的关系作为支持和维护。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判断:政治组织与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建立,需要价值认同和关系网络两方面作为支持。同样,共青团与青年之间要建立密切关系,也要在价值认同和关系网络上下功夫。然而,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多元化导致青年在价值认同和关系网络需求上存在着差异性,从而要求共青团与不同生存状态的青年之间的关系构建需要基于不同逻辑和原则而展开,这就意味着团青关系在具体类型上应该是复合的,而不应该像单位社会时期那样以单一类型来构建团青关系。

二、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

青年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多元化,决定了共青团需要通过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才能实现与不同类型的青年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另外,青年自组织化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具备了区别于传统党团组织和经济组织为组织主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团青关系构建中,共青团不仅需要考虑与不同类型青年之间遵循具有差异性的逻辑建立联系,而且还必须思考如何有效整合其他组织化力量,实现共青团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内的主导性地位。

(一)青年自组织化与共青团边缘化可能:值得关注的倾向

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及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之一,政治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使命要求共青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应该在与青年关系中扮演并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生存状态的特性决定了在与青年关系上,共青团的主导性地位巩固无需担忧,即使在一些领域中出现共青团组织空白或认同性下降等现象,但是在整个社会中也没有其他组织性力量能与其竞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社会生成,青年生存状态开始从单位化青年和原子化青年向自组织化青年转变,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区别于传统党团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自我组织力量。这种力量并非只是由青年个体自发性形成的,而是还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并且这种力量既有国内的,还有来自境外的。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中存在着与共青团产生竞争的其他社会性乃至政治性的组织化力量。如果不能回应这种挑战,实现有效发展,中国共青团就有可能从部分领域的形式边缘化向实质边缘化转变的危险。这是团青关系构建中需要面对的区别于过去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挑战和命题。

(二)复合型团青关系:在重构团青关系过程中实现共青团主导性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之所以要建立复合型团青关系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青年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因此,用单一模式与青年建立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需要建立复合型的模式,实现团青关系的有效性;二是社会中存在与共青团产生竞争的其他组织化力量,如果不能有效将这些力量整合进来就可能导致竞争性的零和博弈,这就需要建立复合型团青关系,实现共青团的主导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时,必须将上述两方面内容充分考虑进去,并有机联系起来。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复合型团青关系的构建:

第一,基于不同行动逻辑,以差异化的关系网络嵌入不同类型青年,为密切团青关系提供微观物质性关系基础,使共青团的主导在工具层面上成为可能。

1.在单位化青年中,共青团关系网络嵌入的做法如下:(1)共青团应该更加重视促进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和现实发展机会等方面内容改进,使既有团组织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如完善大中学校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和推优入党等工作,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中的青年干部和青年员工的成长空间提供等。(2)健全单位化青年内部身份差异性群体的团组织,为职业共同体内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和需求服务提供组织网络支持。如国有企业中要在派遣工群体建立团组织。(3)重视单位化青年中的自组织化现象,如高校学生社团,共青团要通过相应网络和平台建立与社团的关系。

2.在原子化青年中,共青团关系网络嵌入的做法如下:(1)要坚决贯彻团十六大以来团中央所作的一系列决定,尽最大可能在各类非公企业和农民工群体中建立团组织,既为共青团政治性组织网络嵌入这些组织奠定基础,更为这些组织中处于原子化或半原子化状态的青年提供社会网络支持,也为这些经济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性资源输入的关系网络。(2)共青团要基于对精英统战原则与这些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建立关系,改革青年联合会组织设置和组织运行机制,在发挥作用,实现凝聚基础上,允许条件成熟的地区在街镇层面成立青联。同时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青年商会的作用,在凝聚企业家个体的同时,使共青团组织网络能够得以进入企业。(3)以志愿者方式,与原子化青年以及企业建立相应关系,实现对原子化个体的整合。

3.在自组织化青年中,共青团组织网络嵌入的做法如下:(1)建立相应整合和联系平台,如上海团市委建立的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或广东佛山团市委建立的青年自组织联谊会等,最大限度寻找到作为自组织化载体的青年社会组织,并通过这些平台推动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互动,以及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2)在有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但是由于这些组织可能对建立团组织存在着排斥现象,因此,建立团组织可以作为一种备选方案,不作为强制性手段,而将最大化团结这些组织作为关系网络建立的首要任务和目的。(3)推动青年社会组织以项目化方式与基层团组织之间建立联系,使青年社会组织与整个共青团组织体系建立密切关系。(4)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共青团推动的志愿者行动,并与共青团各级志愿者服务中心建立组织联系。

第二,基于不同生存状态,以社会正义凝聚不同类型青年,为密切团青关系提供宏观价值性认同基础,使共青团的主导在价值层面上成为了可能。不论是处于哪种生存状态中的青年,在现实中都需要面对社会、面对职业共同体和面对自己(包括个人和家人),需要对这三方面负责,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青年本质是受这三个基本维度决定着。因此,共青团在构建团青关系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方面内容:考虑社会维度,才能使你获得大部分人支持;考虑职业共同体,才能获得这些组织的支持;考虑青年个体,才能获得具体青年支持。因此,共青团可以通过高扬社会正义和具体服务青年方式,来凝聚不同类型青年的支持、认同和信任。在单位化青年中,通过强调对青年社会责任履行和对青年成长服务以及对青年职业共同体责任,来全方位调动青年认同;在原子化青年中,在全面强调基础上,重点强调对青年个体的支持和服务;在自组织化青年中,更多是强调其社会责任,并提供为其社会责任履行的平台和机会。

第三,基于不同需求内容,以针对性的发展性资源服务不同类型青年,为密切团青关系提供具体服务性资源基础,使共青团的主导在内容层面上成为可能。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关系网络除了能够提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外,还能够以此为纽带为提供彼此缺乏的资源奠定基础。因此,共青团通过建立复合型团青关系,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希望通过发挥共青团作用,为不同类型青年提供针对性的发展性资源。作为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是中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组织特征,从理论上讲,只要有青年的地方共青团就能够将组织网络或工作触角延伸进去。因此,共青团可以将不同青年中所拥有的资源通过组织网络和组织体系,基于社会运行原则进行调剂,从而在青年社会资源相互补充过程中,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由于是基于共青团组织网络和组织体系来完成这些服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资源就因此转化为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团建资源。规模上和政治上的特征使共青团所具有的上述优势是其他青年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只要共青团能够根据复合型团青关系的逻辑进行有效转型,就能够将这些优势开发出来,使其在服务青年具体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方面也将是其他青年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从而为巩固共青团的主导性地位奠定基础。

(三)复合型团青关系与共青团的新思维:新时期青年工作的辩证法

目前,团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工作思维:一种认为共青团建设首先必须以团组织建设为主,应该加大两新组织建团力度,要把气力下在消灭空白点上,并以共青团自身组织活动为主,对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无需过多去关注,因为这些组织是统战性组织,况且这些组织的背景我们也并不清楚,何必去惹麻烦。另一种认为,目前大量青年社会组织已经出现,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整合力度,要把重点放在对这些组织的互动上,无需将力量放在对两新组织建团中,因为在两新组织中即使建立了团组织,这些团组织也很难存活,更不要说发挥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述两方面观点都说出了目前共青团工作的部分规定性,但都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共青团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思维的体现。前者虽然是单位社会体制团青关系逻辑和青年工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绎,但是,他们看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定性,那就是团组织在基层存在是共青团存在以及整合青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组织存在谈何对青年整合。后者虽然看到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青年群体生存状态的变化,希望共青团工作内容有所调整,但是,他们却忽视对团组织自身的建设。因此,在更高层面上将上述两种观点统一起来对于共青团发展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或将导致贻误发展,或将导致组织弱化。从本质上来说,复合型团青关系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走出上述两方面对立所导致的思维和现实困境,为共青团建设和发展提供一种辩证性思路。

复合型团青关系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共青团联系的对象上,不是停留在单位化青年和原子化青年上,而是扩展到目前三种类型青年,在对象上体现全面性;二是在与青年建立关系的原则上是根据不同类型青年的行动逻辑来确定,以整合青年有效性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关系网络类型;三是在资源效用上,将不同类型青年之间作为相互服务的资源,同时既将共青团基层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吸引青年社会组织的资源,也将青年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服务原子化青年和单位化青年的资源以及激活非公企业中团组织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在这里,各类青年既是共青团整合对象,也成为共青团建设资源;同时,共青团既是各类青年的整合主体,也成为各类青年的发展资源。这样,构建复合型团青关系的思路就在着眼于共青团本质的基础上,不仅将上述两种对立的共青团建设思路有机统一起来,而且也回应了社会中人们对共青团作用的质疑。

三、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复合型团青关系实现的组织化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组织就是一种关系空间,是基于一定目标和功能,按照一定原则和制度将人们整合起来的一种关系复合体。在这一关系复合体中,成员之间以权力为核心而形成的所有关系行为和组织生活的总和就称为组织形态,它包括组织权力、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与组织价值等四个要素。对于共青团来说,团青关系建立就意味着共青团内部关系与不同类型青年之间的关系对接,而密切的团青关系就意味着这种关系对接的成功,从而实现共青团组织权力对青年的有效作用。这也就是说,复合型团青关系要能够得到有效建立,就必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共青团组织形态。概括起来说,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共青团就必须从以支配性为诉求的单维权力运行模式的平面化的同心型组织形态,向以引领性为诉求的多维权力运行模式的立体化的枢纽型组织形态转变。

(一)多维度的关系网络与互补资源的有效供给:复合型团青关系对共青团组织形态的工具性功能要求

密切的团青关系意味着共青团的内部关系与不同类型青年的外部关系的有效对接,这种对接的实现体现在关系网络上,从而使共青团的组织权力能够对青年产生有效影响。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条件下,在团青关系上,青年处于相对被动地位,这就意味着要建立密切的团青关系,需要共青团主动按照不同类型青年的行动逻辑,来调整组织的关系结构以及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关系过程。因此,在复合型团青关系构建过程中,共青团需要在各级团组织与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和自组织化青年之间形成有机对接和有效互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并将存在于不同类型青年之中的资源盘活为互补性资源,在不同青年之间进行有效供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设区市为例,共青团必须在各级团组织中进行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再造,具体如下:

1.市级团委:(1)指定具体部门,或建立相应部门或机构或组织,来负责与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联系,并尽最大可能寻找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现对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的有效整合。同时,将这些青年社会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性项目建立目录,提供给区县及基层团组织,以备与基层社区、企业、机关团组织对接。(2)推动学校部门对各高校内学生社团可提供的服务性项目进行登记建立目录,并推动这些项目与社区团组织和企业团组织进行对接。同时,推动相同类型的学生社团建立市级联盟,作为学联的一个组织成员,以免这些组织在校园外发生进一步的自我组织或被其他组织力量所组织。(3)推动城市工作部门形成全面整合各类青年意识,并将其作为深化街镇团组织格局创新的具体内容,与专门从事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部门合作,推动资源在不同类型青年之间进行供给。(4)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门的工作机制转型,从过去由直接整合个体青年开展志愿服务的模式,向兼具整合个体青年和自组织化青年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转变,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重点探索有效整合自组织化青年组织平台和运行机制。(5)组织部门应该持续推动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的工作,并探索建立和激活并举的思路,形成与其他部门合作的方式推动团建工作,强调建团目的在于构建青年支持网络,并采取以自组织化青年服务性资源输入方式来推动团组织建立。

2.区县团委:(1)参照市级团委进行相应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2)区县团委重点应在于尽可能整合到足够多的青年社会组织,以备供给街镇团委和其他基层团组织与其进行项目合作。(3)区县团委要对各街镇和各社区、企业等基层团组织具备的各类资源和需求进行盘查,以备作为提供给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资源。

3.街镇团委:(1)加大对非公企业的团组织建立的力度,整顿和完善社区团组织,并推动建立区域性团组织联谊性组织,使区域内团组织之间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和有机互补。另外,要意识到有足够多的基层团组织是吸引青年社会组织的重要资源。(2)开发青年中心功能,将青年中心作为辖区内基层团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含学生社团)之间进行项目对接和组织整合的重要平台,从而使青年中心真正恢复其关系空间的本来面目。

4.其他基层团委或团支部:(1)根据所在职业共同体或社区共同体的需要,除了自我开展活动外,还可以与青年社会组织(含学生社团)联合开展活动,借用其专业性活动能力来激发团组织活力。青年社会组织也因此得以扩展其活动的范围和服务对象以及获得了相应的组织发展和活动资源(如场地、资金等)。(2)高校团组织也应改革社团管理体制,通过将学生社团进行分类,然后由团委各部门或学生会各部门兼任相应类型社团的秘书处,使团委和学生会从实质管理向真正服务转型,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团委与社团之间的新型关系。

(二)基于社会正义的认同性信任的有效达成:复合型团青关系对共青团组织形态的价值性功能要求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和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既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审视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对自我进行审视和认识。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人需要解决两方面根本问题:一是生命的意义,二是存在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和回答,形成了终极关怀;对存在意义的回答与关怀,形成了社会关怀。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政治都需要回答上述两方面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会关怀问题成为现实政治需要关心的首要和核心问题。社会关怀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安身立命,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共同体的维系发展。因此,对于政治组织来说,在与社会成员互动过程中,就需要回答共同体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即组织的价值基础。这就意味着政治组织要能够做到与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在价值层面必须做到个体具体关怀、社会一般价值和组织自身价值的有机统一。其中,个体具体关怀与社会一般价值的统一组成了所谓的社会关怀。社会关怀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规定,我们将每个历史时期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关怀称为社会正义。因此,政治组织与社会成员密切关系的建立在价值层面上就体现为组织自身价值基础符合和反映社会正义。对于共青团来说,组织价值基础就体现在贯彻党的路线、反映时代精神、表达青年利益和服务社会大众等四个方面有机统一上,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组成了共青团所追求的社会正义。

组织价值既体现为价值追求的理论表达,更表现为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和具体内容。由于受宏观上的党的路线、时代精神特征与微观上的社会结构和青年状态共同决定,因此,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在不同青年群体中存在着一定区别。对于共青团来说,具体情况如下:

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存在着差异。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与单位社会体制建构逻辑相匹配,共青团中央在1962年推出了雷锋这一典型,而雷锋精神就体现为“党叫俺干啥,俺就干啥”,以及“不论放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的钉子精神。提倡向雷锋学习,实际上反映了共青团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主要体现为组织在先的计划经济精神。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建构原则,1993年团中央推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而志愿者精神就体现为在充分尊重个人主体意志基础上,为了社会正义和社会公益而志愿奉献自己的时间、财物等行为。这就意味着,青年志愿者行动实际上反映了共青团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转变为主体在先的市场经济精神。

在不同青年群体内,共青团组织行动的关系逻辑也应存在着差异性。在单位化青年中,应该在尊重青年主体意志基础上,保持主体在先与组织在先之间的张力,并在不同空间和领域内实施差异性的行动逻辑,如团组织内部和学生、青年社团内部分别强调组织在先和主体在先的原则。在原子化青年中,共青团应该以强调主体在先原则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要求组织在先。在自组织化青年中,应该以强调主体在先原则,这里青年一方包括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个体两方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体在先原则是指青年意志和共青团意志都是作为平等的主体意志,不是只有青年作为主体,而是双方都是作为主体,因此,主体在先原则体现为双方平等合作原则,而不是支配原则。在具体内容上,不同生存状态的青年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认同,共青团需要在坚持整体正义基础上,对不同群体强调差异性的价值内容,实现对不同群体青年的有效凝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青团与青年之间关系建立只有工具性的关系网络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团青关系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认同和信任。因此,关系网络只是作为构建认同和信任的工具性基础和手段。在构建认同和信任时,既可以通过关系网络和资源支持而形成感性认同和信任,更应该通过坚持社会正义而形成理性认同和信任。这两方面都是共青团需要努力追求的具体内容,而对于共青团来说,只有根据复合型团青关系建构的原则,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三)引领性的枢纽型组织:复合型团青关系实现的共青团组织形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把复合型团青关系构建原则对共青团组织形态要求的具体内容做出以下概括:

在组织权力以及权力运行机制上,复合型团青关系原则要求共青团改变单位社会时期形成的遵循共青团一元化逻辑的单向度的以组织在先原则为基础的支配性权力运行方式,构建与不同类型青年之间遵循差异化逻辑的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多维度的兼具组织在先和主体在先的引领性权力运行方式。

在组织结构以及关系网络构建方式上,复合型团青关系原则要求共青团应该遵循资源供给有效性和共青团组织主导性的两个原则,在不同类型青年中遵循差异性行动逻辑建立相应的关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共青团自身组织结构,形成以共青团为枢纽的推动不同青年之间合作和服务的互为资源的立体的组织架构和网络渠道,并在整合和服务青年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共青团自身建设的资源和条件,从而为共青团建设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奠定组织基础。

在组织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上,复合型团青关系原则要求共青团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条件下的社会结构和价值结构的特点,在坚持共青团自身组织意识形态基础上,通过寻求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识,突出社会正义的内容,实现共青团对青年的价值整合从政治性引领向兼具政治性引领与道义性引领相结合转变,并在不同类型青年中针对性强调相关内容,使共青团能够最大限度获得各类青年的认同和信任。

如果能够实现上述要求,那么共青团就能够在组织形态上做到遵循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时代精神,根据不同生存状态青年的行动逻辑,建构兼具整合性和差异性的关系网络和价值内容,使共青团在工具性和价值性上成为引领、整合和服务青年的枢纽性核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种组织形态称为枢纽型组织形态。

四、结论

与青年建立密切关系是共青团的基础性政治任务。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导致青年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多元化,从而要求团青关系在具体模式上应该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变。复合型团青关系要求共青团能够适应对不同类型青年整合的差异性和主导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构建以引领性为诉求的多维权力运行模式的立体化的枢纽型组织形态。

标签:;  ;  ;  ;  ;  ;  ;  ;  ;  ;  

复式共青团关系:新时期共青团关系的实现形式--兼论共青团核心组织形式建设的内在机制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