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_科学论文

论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_科学论文

论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2-0005-0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科学与价值是一个争论 不休的话题。20世纪初,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中,伦理和价值问题是争论的焦 点。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诠释中,价值问题几乎是被排斥在外的。在当 代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论争中,制度社会主义与价值社会主义同样是争论的 中心。在社会主义理论中,科学与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否或是否应该 包含价值因素,其意义何在?本文即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

一、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的一个经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他们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称做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为了与空想 社会主义相区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还没有使用“科学 社会主义”概念,而是称“共产主义”[1],在总结欧洲48年革命经验及后来的《资本 论》中,他们则称为“革命的社会主义”[1](462页)。19世纪70年代后,从工人运动中 滋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都标榜为“社会主义”,为了和这些新的空想学说——小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相区别,他们采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名称。1873年1月恩格斯 写《论住宅问题》第三篇时,首先使用了“德国科学社会主义”[2]这一名称。马克思1 874年至1875年初写成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首先使用“科 学社会主义”[2](638页)。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 义相对立时才使用。”[2](638页)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后来的传播实践中却出现了歧 义。首先是第二国际及其修正主义。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强调了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成分 。他们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社会主义的阐发中,主要强调了历史的决定性、必然性和 规律性,强调了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对社会生活归根结底的制约作用。对于作为 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也讲到了,但是并没有从价值因素的 角度予以注意,这就为修正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从哲学基础上的修正留下了 余地。修正主义和伦理社会主义是与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政治学说的怀疑和否定相联 系的。其客观依据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中心地区在迈入成熟期后,并没有出现生产力 高度发展之上的矛盾尖锐化,其社会结构反而呈现出更加稳固的趋势。社会革命的到来 似乎不是更加迫近而是更加遥远了。为此他们否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 学说,用伦理动机之上的价值因素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即完全离开社会主义的科 学成分来强调价值成分。这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理论上的矛盾状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他们已经看不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必然性却又还想做一个社会主义者,于是便只有把 社会主义的依据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发展趋势移到道德、正义之类的精神 “因素”上来。社会主义者不是要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而是要依托于对 剥削现象的厌恶和对平等尊严的伦理追求[3]。伦理社会主义对于社会主义论证的这种 科学与价值分离的立场及价值倾向,为今天社会民主主义的科学与价值二元论所继承。

与单纯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成分相反,在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的解释中,科学成分被 抬高到重要地位,完全排斥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论证。在一些教科书中,对于社会主义的 理论论证,仅限于经济的必然性,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限于社会主义结构特征,限 于制度社会主义。而对于价值要求对社会主义的意义,人的主体性要求及主观能动性对 于社会主义的作用与意义却很少论及或完全不论及。这样在“科学”的名义下,对社会 主义的论证成为“机械论”、“宿命论”的论证,成为对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科学社会 主义的片面的、教条式的理解。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走了另一条道路,他们在继承历史上修正主义、伦理社会主义传统 的基础上,在世界观及理论渊源多元化的口号下,倡导科学与价值分离的二元论。正如 有学者指出的,他们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经济 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关系、生产资料占有者对无财产者的剥削等方面的观点,并用它来分 析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南北关系,认为这个社会和世界必须加以改造或“重新塑造 ”;另一方面,它又强调社会民主党努力争取的“更加美好的社会”将是民主社会主义 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团结互助”等等伦理和法权原则的实现[4]。社会民主主义 在对社会主义的这种理解和论证中,实际上是立足于价值方面的,因为当代社会民主主 义基本上否定了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其次反映在他们对 科学社会主义的批评上。德国社民党理论家托马斯·迈尔写道:“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相反,自命为“科学社会主义……。它所涉及的是这样一个保证:社 会主义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但是,“社会主义 无论从能以科学手段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意义来说,还是从明确无误地从科学认 识中推导出它的塑造方案这一意义来说,都不是‘科学的’体系。拥护并献身于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塑造方案,这绝不仅仅是科学的行动,而是人们的利益或者正义感所要求的 行动。社会主义归根到底仅仅取决于利益和正义的要求。”[5]对社会主义这种理解中 ,价值论证就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唯一途径,所谓自由、公正、互助三个基本价值便成 为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

二、社会主义中的价值与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中是否包含有价值内容,在科学社会主义中价值 和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他们的学说称为科学社会 主义时,主要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丝毫没有排斥他们学说中所蕴涵的价值理 想和内容。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中,就包含有价值 内容。

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6]唯物史观首先揭示 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 存在中,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机地联结整个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物质生产力作为人 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能力,同样包含着人将自己的价值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要求和内容。其 次,唯物史观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中,也包含有价值内容。生产力反映了人活动的物质价值的优先性,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基本价值,随物质价值的发展与要求,相应人们之间建立一定的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同样要适合人的价值要求,通过生产力发展推动对更完备生产关系 的价值向往,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组成的矛盾运动向更高级社会前进。最后在唯物史 观中,充分肯定和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和活动,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 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人们在创造客 观世界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价值理想来塑造世界,每一更高价值理想的实现,都意味着人 类进入更高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同样包含了价值要求。首先马克思通过对作为货币 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分析,对工资本质的分析,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得出的价值结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幸福的乐园,而是人剥 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因此资本主义较之公正的社会是不 合理的。其次,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 革命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是资 本家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不能不出卖劳动力给整个资产阶级,这 样就得出价值要求和结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整个 雇佣劳动制度,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社 会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价值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传统哲学中, 科学与价值、事实与价值是分离的。19世纪中期创立了狭义的价值哲学,而作为一种哲 学理念和哲学立场,现代价值哲学的创立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创建了 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史观,确立了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造的逻辑前提。在马克思主义那里 ,实践是基础,实践基础上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科学判断,是价值判断的依据,而 科学判断本身又上升为价值判断,包含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可以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几乎每一个原理都既是科学的分析,又是价值要求,科学和价值是融为一体的,科 学社会主义本身就内在地蕴涵着对人类社会“应有”状态的价值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 中,人类的价值目标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融为一体的。

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已包含有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中写道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 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7]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转变,初步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后,他们 在描述未来社会特征时写道:“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 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 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 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 由。”[1](119页)

在马克思主义成熟著作中,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的解放做了深刻的阐 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 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 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 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 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 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 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8]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中,科 学与价值是紧紧融为一体的,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社会发展规律,又是人的自由解放的学 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和条件的学说,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因为它 包含有价值内容,离开了价值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没有意义。

三、突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在今天,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科学 社会主义的价值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1.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社会主义既带来机 遇,又带来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旗帜尤为重要。苏东剧变后,西方 资产阶级反共人士也宣称“历史的终结”,“共产主义崩溃论”。近10余年来世界社会 主义经过曲折发展,基本稳住阵脚,力量有恢复性的增长。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 ,不少进步人士都认识到,要把社会主义的合理的永恒的价值同其具体制度和模式区别 开来,如果说社会主义有弊端的话,那只是已经历过的具体制度和模式,具体制度和模 式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价值的丧失。相反,社会主义价值具有永恒的意义,只要 有剥削制度,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就有存在的理由。面对着社会主 义低潮的形势,也是为了总结和克服已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我们应高扬社会主义的 价值,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改造和重新塑造世界的进步性和合理性,坚持以社会主义价 值为先导的理想。因为只有政治上保持价值的优先性,才能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才有 方向和目标。目前全球化正在世界范围迅猛发展,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在相 当大程度上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全球化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 内配置的经济现象的总和。从生产关系上看,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并不等于政治价值的逻辑,这一点连美国的索罗斯都是承认的[9]。在这 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首要的是继续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强调社会主义政治逻辑的 优先性,以全球化所创造的机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2.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对于当代区分左与右,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国政党政治也在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 发达国家,传统政党左与右趋同,区分左与右的界限也正在模糊。正如有作者写到的: “右派和左派这两个传统的表示政治方向的标志在本世纪末已经完全陈旧,目前已丧失 它们的效用的最后残余,已不再能说明当前现实政治世界中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取向差别 或不同的行动方案了。……‘右派’和‘左派’已同它们早期政治感染力极强的时候不 一样,不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经济、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模式和战斗名称了。”[10]导致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所有的经济社 会都要为低工资和低工资附加成本及低税额而斗争,才能在民族国家的竞争中取胜。因 此在发达国家,不论什么政党抱什么政治意图执政,都同样要被迫去改善经济竞争条件 ,把社会福利国家开支削减到最低限度,精简国家行政结构并缩减经费,放松经济和社 会调控,认可低工资和削减工资附加成本,实行严格的供方导向政策等等。这样在发达 国家中,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左与右党派基本趋同。一些新的政治问题,如接受还是 拒绝核能,新的通讯技术,劳动关系的革新和灵活化,对自然与环境的关心等等,这些 问题也远远超出传统左与右对立的框架。

尽管在全球化条件下左与右党派的经济、社会政策基本趋同,但是划分左与右仍然有 着客观标准,这就是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从基本价值上划分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 义仍然是有效的。托马斯·迈尔这样划分左派,认为“左派对人类抱这种看法,认为他 们实行自决的权利和能力是不可转让的。因此,平等和作为生活形式的民主制是永远从 政治上鼓舞左派思想的政治基本价值,而为不平等辩护始终被列为右派的政治保留剧目 ”[10](177页)。另一位学者彼得·格洛茨指出:“我把左派界定为这样的力量:它们 密切注视市场逻辑的局限性,或者说得慎重一些,他们探索一种可以与生产经济协调的 合理性;促使人关心社会问题,也就是说支持社会福利国家和某种民主制度;主张把时间转化成新的自由权利;争取妇女在事实上的平等,保护生命和自然界;进行反对民族 主义的斗争。”[10](178页)新左派代表佩里·安德森在批评新自由主义、指出如何超 越新自由主义时认为:“必须在价值领域发动一次强大的进攻,突出平等原则作为衡量 一切真正自由的社会的中心准则。平等不是像新自由主义所确认的那样意味着均一性, 而是相反,只有平等才意味着真正的多样性……这种平等要从平等地获得保健、教育、 居住和劳动的机会开始。在其中每一个领域,市场都不可能保证普遍获得这些不可缺少 的方面的需要。只有公共权力能保证人们普遍获得高质量的治疗、知识的发展、稳定的 就业以及对所有人的社会保障。”[11]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划分社会主义派别的中 心范畴是平等、自决、民主、市场逻辑局限性等价值范畴。在现代化条件下,在经济、 社会政策日益趋同的情况下,面对右翼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泛滥,面对社会主义传统模 式的弊端,重新倡导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选择,按照社会主义的 价值重新塑造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显得尤其必要。

3.现有各国共产党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表明重新倡导社会主义价值的重要 性。

苏东剧变后,各国共产党在低潮中徘徊前进,纷纷进行理论和政策的重新调整。在这 种调整中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即放弃传统制度社会主义的一些提法,而突出社会主义的 价值目标。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产党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信念,认为消灭阶级剥削、 社会公正、民主平等、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苏东地区重建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根据时代和国情的变化,普遍都把民主作为社会 主义的基本价值。在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看法上,俄联邦共产党纲领中写道:完全的社会 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和结果分配生活财富的无阶级社会。这 是一个在科学地计划和管理的基础上,在采用劳动与资源保护的后工业化的工艺基础上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达到很高水平的社会,是一个能够促进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劳动 者自治的社会、真正的民主和精神文化发达的社会。多数发达国家共产党仍坚持以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但在社会主义的表述上,大多将自由、民主、人权、公正和人道界定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指出,日本共产党所追求的社 会主义,第一,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第二,全部继承“自由”、“民主主义”以 及社会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资本主义遗产;第三,超越利润第一主义。法共2000年3月 三十大提出共产主义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正在进行的社会运动,建立一个男女自由 平等、尊重个人能力、更加文明和人道的社会。意重建共1999年修改后的党章认为,社 会主义社会是男女平等自由,充分发挥物种不同性的价值、妇女解放和自由进程的价值 ,保护各自性别特征和取向的充分发挥的社会。其他发达国家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的看 法中,也都程度不同地包含价值的因素和成分。

收稿日期:2002-10-16

标签:;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