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港人价值观念变化及其特点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人论文,价值观念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价值观念对香港影响大
(一)回归前,在中西两种价值观念碰撞中西方价值观念占据了上风
香港是一个华人移民社会,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有影响。例如,香港人宗教信仰中,以佛教徒与道教徒最多,且儒家文化在香港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如家庭观念、孝道文化等在香港普遍被接受。但是,香港作为一英国人殖民统治地区,英国人在100多年的统治中,从制度、法律、教育、宣传、宗教等各个方面,向港人灌输西方尤其是英国文化与价值观念:经济制度上引入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文化上引入西方“自由”价值,法律制度上引入英国普通法,教育上实行英式教育制度,宣传上大力宣传西方文化,政治制度上则在“九七”前途问题提出后引入西方民主。
在中国传统与西方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中,由于中国文化纯粹由民间自发保留,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则是由政府全方位推动,经过100多年努力,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显然取得了胜利,占据了上风,因此港人特别重视“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等西方政治理念。
(二)回归后,香港原有制度不变,西方价值观念仍占上风
回归后,香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继续维持其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与新闻传播制度。教育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课程设置与内容,仍然基本是港英时期即西方式的;新闻方面,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制度,也仍然基本是港英时期的。虽然配合回归祖国需要加强国民教育,以改变港人国家意识薄弱状况,但难度很大。一方面,香港教师90%加入了反对派社团香港教育工作者协会(教协),多数记者加入了反对派倾向的记者协会,多数教师与记者或编辑自身便是国家意识薄弱的亲西方人士;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教育、新闻传播制度与国民教育(“两制”教育与“一国”教育)之间,前者是原有制度的延续,没有任何异议和阻力;后者是回归后的新任务,争议大,阻力重重。
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与新闻传播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港人,仍然亲西方资本主义。由各高校大学生会组成的香港专上学联,比之老一辈的反对派,激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归11年,报考中学会考“中国历史”科的学生由40000多跌至23000多人。亲中传媒如《大公报》与《文汇报》在香港发行量很小,读者很少。
(三)港人高度关注“两制”的落实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保持
回归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即内地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巨大损失,资本主义阵营大幅度扩张,仅剩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项制度也没有历经了数百年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完善。因此在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在香港,在英国人100多年的统治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廉政制度与司法制度。据香港政治经济风险顾问公司2008年9月调查显示,香港司法制度为亚洲最佳;据国际《政经风险评估》“2009亚洲贪污情况”报告,香港廉政列第二位。而且香港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经济开始迅速发展,70年代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80年代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均GDP超过宗主国英国。中国内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经各项政治运动,经济停滞不前;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到今天,内地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香港的差距已经在缩小,但是香港的人均GDP高达2万多美元,内地则不到3000美元,差距仍十分大;内地法律及社会文化制度的完善程度与香港差距也较大;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不易比较,但香港政府的廉洁程度明显高于内地。因此,绝大多数港人认为,香港的制度比内地好。
“一国两制”下,内地与香港两种制度必然相互影响,只要港人认为香港制度比内地好,就会担心与害怕内地制度影响香港,从而就会担心“一国两制”无法落实(实际上是担心“两制”无法落实)。回归以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实际上就是担心香港的“两制”受到损害,中产阶级甚至因恐惧而移民海外。回归后尤其是初期,中央完全不干预香港事务,“两制”被认为得到很好落实,因此港人对“一国两制”信心大幅度提高。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1998年4月至2007年4月19次对港人关于“一国两制”是否落实的问卷调查显示,1998年10月认为“落实”的受访者达51%;但之后因居港权争拗、经济衰退等,港人对“一国两制”信心大幅下降,最低时只有20%多受访者认为“落实”。2003年“七一游行”后,中央调整了对香港的政策,由过去的完全不干预调整为“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全国人大于2004年主动释法与作出2007/2008年不“普选”的决定。与此同时在经济上给予香港极大支持,2003年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且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央政治上的“有所为”使港人增加对落实“一国两制”的忧虑,经济上的“有所为”则增强港人对中央的好感。在这样一种矛盾心态中,港人对“一国两制”信心始终不高,直到2007年4月认为“一国两制”得到“落实”的受访者才回升至38%,2008年奥运会前的7月则上升到50.7%。
显然,港人对于“一国两制”的信心始终不足。因此,回归后中国内地在价值观念上要影响香港人也不容易,阻力非常大,在香港仍然是西方价值观念及“两制”观念占上风。
二、回归后,政治价值观念在增强,传统经济价值观念在减弱,国家观念依然淡薄
(一)政治价值观念在增强,传统经济价值观念在减弱
香港前途问题提出以前,在港英总督专制统治和港英政府的教育政策引导下,以及港人难民心态等作用下,港人政治冷感,而专注于赚钱,因此香港是一经济城市,拼搏、诚信等经济价值观念突出,民主等政治价值观念淡薄。然而香港前途问题提出后,港英开始在议会中引入民主,并推行公民教育,培养港人的民主观念。因此,回归前港人的政治观念尤其是民主观念已经增强。
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使香港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矛盾的交汇点,以及“一国”与“两制”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矛盾、中西两种文化冲突的交汇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强了在香港的活动,有心要将香港变成颠覆中国现政权的基地。因此,香港政治斗争明显加强,政治气氛日益浓厚。
内地社会主义与香港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的矛盾,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主要是两种价值观念的矛盾。香港价值观念与内地价值观念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由、法制、民主”这些西方特征明显的价值观念上。港人担心“一国两制”不能落实,实际上主要是担心“自由、法制、民主”这些价值受到内地价值观念影响。因此,涉及这方面的议题往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甚至引发巨大风波。香港传统民主派(反对派)于“六四”时期凭借“反中抗中”及争取“民主”起家,新兴民主派(反对派)则凭借反对《基本法》第23条(有关国家安全条例的制定)立法、“维护香港人权、自由”起家。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代表“两制”与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维护香港政治核心价值的政治团体。因此,多数港人选择支持反对派,希望反对派能够为他们争取或维护“两制”利益。而经历了一场场政治斗争与政治风波后,港人的“民主、人权、自由”等政治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增强。
与此相应,经济价值观念则迅速减退。港人的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仍有体现,如“拼搏精神”、“诚信”、“务实”、“和谐”等受到重视,且对香港经济与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回归后这些价值观念已经在减退,2009年6月15日逾400名社会人士联署发表的《香港再出发宣言》便指出,香港存在一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心态,且经济价值观念在减退,其中最为港人称道的“拼搏”价值、“诚信”价值均在迅速减退。在安逸与投机产业兴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消费观念讲究奢侈、高档,工作讲究舒适而又高收入,不愿意吃苦甚至害怕吃苦;近年赴港内地游客常常遭遇香港假冒伪劣商品和低质服务,不少香港珠宝店向内地游客出售疑似假货,使香港诚信大受影响。
(二)回归至今港人国家观念依然淡薄
回归前,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实施无根教育及将港人引导到埋头经济而不过问政治上,加上1949年至1979年的隔绝,使港人国家观念极为淡薄。港英采取的政策措施使港人享受到好处,加上受中国内地各次政治运动负面因素影响,港人国家观念更加淡薄。因此,香港不仅缺少那种一般殖民地所特有的悲情意识,还产生了对殖民统治的认可。据1992年香港的一项民意调查,信任港英政府的高达63.6%,信任中国政府的仅有11.2%。83.9%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没有因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觉得心中不舒服;另有84%的受访者同意,“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好好地照顾人民的话,即使它是殖民地政府,它亦应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当内地人认为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洗刷被侵略耻辱”,身为“炎黄子孙”的港人却因恐惧内地制度而恐惧“回归祖国”。中英谈判开始香港便出现移民潮。据统计,1981-1986年,香港移民海外人数平均每年2万人,1989年之后更达到每年6万人。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依然实行资本主义,港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家观念依然淡薄。
1.对国家的认同度不高,且心态未稳定
许多调查显示,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比1997年前高,是因为回归前基数太低。而回归后尤其是2001年后至今并未提高,且港人身份认知至今尚未稳定,仍在“香港人”和“中国人”之间摇摆,且仍以认同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为多数。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2007年3月的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称自己为“广义的香港人”,称自己为“广义的中国人”的只有36%;2007年7月8-12日的调查则显示,23%的受访者称自己为“香港人”,32%的受访者称自己为“中国的香港人”,26%的受访者称自己为“中国人”,17%的受访者称自己为“香港的中国人”,即5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2009年6月8-13日的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广义的香港人”,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广义的中国人”(表1、图1、表2、图2)。
图2 港人对中国人与香港人身份认同调查结果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7年4月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者表示“自己是香港人多于中国人”的为52%,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多于香港人”的仅有36%。2009年4月,表示“自己是香港人多于中国人”的降至49.3%,首次少于50%水平;认同“中国人”身份的上升至38.2%,认同“香港人”身份的降至49.3%;但始终都是认同自己是“香港人”的占多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2008年11月的调查显示,40%的市民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亦是中国人,25%的市民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亦是香港人,虽然这些混合认同获得较多港人的认同,但其中仍然更多地认为自己主要是香港人。2007年3月香港大学民意网站调查,问及“假如可以选择,会再次做1997年前的殖民地人,还是继续做1997年后的特区人”,结果只有41.1%的市民选择做“1997年后的特区人”,52.8%的市民选择做“1997年前的殖民地人”或“两样都无所谓”。
2.不少港人将“两制”置于“一国”之上,缺乏国家安全观念
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2005年5月31日公布《2004年公民教育意见调查报告》,四成受访者不同意香港公立学校每日升中国国旗,72%的受访者不同意批评北京及要求外国施压促进中国民主及人权,被视为“不爱国”。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10月对港人身份认同调查发现“爱国”为6.49分,“爱共产党”只有2.91分;2007年3月香港大学民意网站调查显示,31%的港人选择做“1997年前的殖民地人”。名为“2006年台湾、香港、澳门、冲绳民众文化与国家认同国际比较调查”的民意调查显示,虽然69%的受访港人反对“港独”,但有25%的受访者赞成香港独立,比2005年增加3.3%;在倾向“港独”的理由中,45%以“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内地不同”为最大理由。
许多港人将香港利益凌驾于祖国利益之上:经济上,“一国”有好处,就要“一国”,如要求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开放人民币业务;政治上“两制”有好处,就只要“两制”,不要“一国”,如全国人大三次释法风波、反《基本法》第23条立法游行和政制争论。据2003年的调查,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超过50%,一些传媒认为高达70%。2007年2月底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民意调查进一步显示,自称倾向民主派的为28.2%,自称倾向亲中派的仅为8.8%。从立法机构分区直选反对派得票数增加,得票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表3)也可看出,港人多数倾向于西方政治理念,排斥内地制度。
房宁在2004年7月12日《新民周刊》发表《爱国是首要的价值》指出,那群专业人士提出的所谓香港核心价值观,竟然没有为当今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认同的爱国观念!何志平在《东方日报》2009年6月20日发表《还看今朝:国民教育应包括成人》指出:“最近有人提出‘香港再出发宣言’,不约而同引来包括《东方日报》在内的媒体和社会人士的批评,认为香港的根本问题未解决,所以难以出发。其实问题症结,正如《东方日报》‘正论’所讲,是人心还未回归之故。”
三、启示
(一)港人目前价值观念状况对落实“一国两制”及维持繁荣稳定不利
西方价值观念强,这对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来说,无可厚非。但是,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且多数港人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种条件下,香港价值观念的确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这就是要增强“国家”、“一国”、“爱国”观念;否则,“一国两制”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
香港优势始终主要在经济上而非政治上,包括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与国际旅游中心地位,香港要保持其经济地位,不能仅靠中央与内地省市支持,更重要的是依靠内因起作用。“拼搏”的“狮子山精神”、“诚信高于生命”等经济价值观念是港人的传统价值,更是老一辈香港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香港取得辉煌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香港不仅不能失去这些核心价值,而且要使这些价值发扬光大,只有这样香港才能在现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失去了这些传统经济核心价值,香港国际经济地位很难维持,繁荣稳定肯定受到影响。因此,香港不能沉醉于政治争拗,一定要跳出政治城市的怪圈,重拾传统的“狮子山精神”、“诚信”和“务实”价值,实现香港经济转型与经济的再次起飞。
(二)明确国民教育目标
曾荫权在2007年《施政报告》特别提及要推动国民教育。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交代民政事务局施政大纲时也表明向青少年推介国民教育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但国民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达到认同中国人身份,还是达到既认同中国人身份又尊重内地制度?《明报》2007年7月14日社评《保持港式爱国特质国民教育始谓成功》一文指,有学者说:“在政治层面,港人大多数清楚认知‘党’与‘国’不能简单画上等号。港式爱国特质,如果被强大的一统化爱国尺度所抹杀,那是‘一国两制’的损失。反过来,这些特质是香港对国家的贡献,让国族主义保持活力,而不致走向僵化的无条件效忠”,如果国民教育强行推销爱党等于爱国,港人一定会反弹,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爱国可以不爱党,但应尊重共产党领导这一制度。“争取人心”所要达到的目标应当是:使多数港人既认同中国人身份,也尊重和理解内地制度,只有这一目标才能壮大爱国爱港群众基础。
(三)加强对青少年国民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国民教育活动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讲话中,要求特区政府“重视对年轻人的国民教育”,“使香港同胞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因此,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国情教育,包括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强“国情教育”内容,以缓解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不足;加强学校升国旗、唱国歌的训练,使学生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加强学生与内地交流活动,使学生以亲身的经验去平衡一些负面的宣传。
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国民教育活动。包括:继续在本地电视等传媒上宣传,特别是通过相同文化语言的广东传媒宣传内地成就;广东应建立对港人“国情教育平台”和港人到内地的“交流平台”;特区政府借助公务员入职考试等方式,推动年轻人了解国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