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注意水平对选择性任务启发式社会决策的影响_社会因素论文

选择性任务中信息的注意水平对启发法社会决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性论文,启发论文,水平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决策及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类,即算法(algorithm)和启发法(heuristics)。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1]。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算法,但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这是算法的根本特点。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1]。人们用启发法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指导信息搜索的有用捷径、近似算法或简捷规则。启发法是能够使人们在一条或几条规则或线索的基础上作出评价的认知捷径,它避免了与探索一切可能性相关的加工或时间的耗费[2]。启发法与算法不同,它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问题。人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时,主要是应用启发法。启发法对于决策来说是重要的,它使得快速的信息加工成为可能。

社会判断和决策中的启发法规则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角度的多样性。根据人们通常面对的社会决策任务类型的不同,启发法分为选择、记忆、数量和频率估计及归类四种[3]。其中,选择性任务涉及再认过程,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决策任务,决策者知道备择方案,只需进行辨认而产生候选项目阶段则无须考虑。研究选择性任务中的大量启发法,对于理解日常思维的优点和缺陷是极为有用的。

社会决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加工的间接性,即信息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社会记忆)的加工结果。抑或,社会知觉、社会印象阶段的信息加工结果显著影响着社会决策阶段的信息加工[4]。其中,社会知觉阶段是社会信息进入社会认知加工系统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知觉和注意的选择作用,那些对认知者有意义的社会信息将获得进一步的加工。内隐社会认知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对判断对象的注意水平或提供有关判断对象的详细信息可消除一些自动化的偏见或刻板印象[5]。鉴于此,本研究拟从注意与社会决策这一认知过程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选择性任务中社会决策的主要根据——信息的注意水平对启发法社会决策的影响,以期发现蕴藏其中的规律与特点,为改进启发法决策,进一步消除其产生的偏差提供一定参考。

配偶搜寻与评价可以被视为不确定条件下相当困难且极其重要的一种选择性社会决策行为。个体将会遇到配偶品质分布状况的不确定性、对将会遇到的候选对象出现顺序的一无所知、与先前拒绝过的候选对象重修旧好的困难、搜索成本、时间限制和损失等情况。配偶吸引与评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搜寻的问题:个体每次仅遇上少数几个可能的候选人,并且需要作出何时及如何打断搜寻过程的决定以进一步考察候选者[6]。最为重要和困难的是找到一个配偶不仅需要作出选择,而且要被选择,即配偶搜寻与评价是双向选择问题,婚配必须建立在双方互相接受的基础之上。搜寻配偶的人尽可能使目标称心如意地出现,同时对他人给予的夸大信号是敏感的[6]。配偶评价过程不必是有意识的;印象往往会无意识地形成,并且个体会体验吸引或拒绝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配偶选择事件探讨选择性任务中信息的注意水平对启发法社会决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大学生择偶事件为实验材料,探讨在二元选择判断中,信息的注意水平对启发法社会决策的影响。

2.1 对信息的呈现通道及干扰信息的界定

曾经存在注意水平对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Wolters指出引起这种不一致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注意控制的差别上[7]。第一,刺激呈现的感觉道不同。许多未发现注意分散对内隐记忆起作用的实验所采用的干扰刺激和实验材料是由不同的感觉道呈现的,如实验材料由视觉呈现,干扰材料由听觉呈现。Wolters认为同一感觉道呈现的干扰效果较好。第二,干扰任务的难度不同。干扰任务简单的,如监测数字,也许会使干扰效果不充分。干扰任务难的,如算术计算,其干扰的程度就更加充分。基于上述理论及研究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拟以视觉通道呈现目标材料和干扰材料。

关于干扰材料,考虑到既要避免被试因对干扰信息具有语义加工而影响实验结果,又要使分散注意和无注意中的干扰信息具有一致性和一定的难度梯度,所以本研究借用认知心理学“开窗”实验中的字母转换作为干扰信息。

2.2 对启发法规则使用的界定

本研究对启发法规则的界定较为广义,即启发法是认知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时采用的认知判断规则,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它涉及认知上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真实生态问题的基本捷径。操作上,由于在计算机上定时呈现信息,而且呈现的信息线索有限,加上指导语的作用①,因此基本能排除被试使用算法的可能性;且通过实验后的访谈剔除使用算法规则的被试的决策结果,从而进一步保证被试使用的是启发法的决策规则,而不是算法规则。

2.3 实验材料

(1)实验的目标材料由预测得出。预测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共48名学生。采用开放式调查,指导语为:“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选择配偶时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那么您在选择自己的配偶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请您逐条详细列出。谢谢。”

经过统计与整理,选出频率较高的11项因素作为正式实验材料,考虑到择偶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所以经研究决定把“候选对象是否喜欢被试”作为一项因素,如此便有12项因素。A、B两位配偶候选者分别用此12项因素来描述,其中A型候选者在各方面都比较普通,即不好不坏;而B在一些方面比A突出优秀,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又比A差很多。

另外,现实生活中,往往认为A型候选者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择偶对象,而把B型候选者作为配偶则较为冒险。经预测(让被试在“安全1—2—3—4—5冒险”的五点量尺上对A、B两位候选者作出评价),对A型候选者的评价明显倾向于“安全”,而对B型候选者的评价明显倾向于“冒险”。因此,将A型候选者命名为“安全型”,而将B型候选者命名为“冒险型”。

(2)以字母转换作为干扰信息。集中注意组无干扰信息;分散注意组的干扰信息是呈现一个英文字母加一个数字,如“F+3”;无注意组的干扰信息是呈现三个英文字母加一个数字,如“KEN+4”。

2.4 被试

西北师范大学学生62名,其中男32名,女30名。随机分配到三个不同注意水平的小组中,其中集中注意组22名,分散注意组20名,无注意组20名。

2.5 实验设计

3×2×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前两个为组间变量,后一个为组内变量。因素一为注意水平(集中注意、分散注意和无注意);因素二为被试性别(男、女);因素三为候选人类型(安全型、冒险型)。因变量为选择结果。

2.6 实验程序

(1)信息呈现:所有信息均以Powerpoint形式呈现于计算机屏幕上,采用蓝色背景,白色黑体60号字,目标信息与干扰信息的分界线用红色直线。集中注意、分散注意和无注意的呈现形式如图1所示②。

①集中注意组只呈现目标信息,指导语为:“请您注意屏幕上呈现的关于A、B二人的一些信息,并对其形成印象”。

图1 信息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呈现形式

②分散注意组的信息呈现分左、右或上、下两栏,分别呈现目标信息和干扰信息,其中目标信息与集中注意组相同,干扰信息为单字母转换,即呈现一个英文字母加一个数字,如“F+3”。指导语为:“请您注意屏幕上将要呈现的一些信息,其中对于呈现的A、B两人的信息,要对两人形成一定印象;对于呈现的‘字母+数字’信息,要求在答题纸上写出呈现字母进行转换后的字母,例如当呈现‘F+3’时,就要求写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即‘F+3’就是将F转换为I[1]。”

③无注意组的信息呈现也分左、右或上、下两栏,其中目标信息与集中注意组相同,干扰信息为多字母转换,即呈现三个英文字母加一个数字,如“KEN+4”。指导语为:“请您只注意屏幕上呈现的‘字母+数字’的信息,按要求完成字母转换的任务,并在答题纸上写出所呈现的三个字母分别转换后的字母组合,如当呈现‘KEN+4’时,就是要求考虑英文字母表中K、E、N三个字母后面第四个位置的字母(‘O、I、R’),也就是说,‘KEN+4’就是将KEN转换为OIR[8],最后把字母组合OIR写在答题纸上。其中在信息呈现之前出现的红色菱形所在位置提示下一组‘字母+数字’信息将出现的位置。”

三个组的信息呈现时间均为10秒,间隔1秒。

(2)分心作业:让被试做五道计算题,时间不限,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决策阶段:指导语为:“在生活中,您可能经常遇到一种两难情景,假如您发现自己同时爱上了先前屏幕上呈现的A、B两位异性朋友,那么当您面临这种‘二择一’决定时,请问您会选择哪一位?请在答题纸上用‘√’表示您的选择,并进一步在五点量尺上用‘√’表示出您的选择倾向程度,然后写出您作此决定的依据。谢谢。”

(4)访谈:针对启发法规则的使用进行访谈。

①对于呈现的信息,被试有没有给每项信息赋值或者打分;

②被试在选择时是根据A、B两人的得分还是凭借其它根据,其它根据是什么。

3 结果

被试的判断依据及实验后的访谈结果表明,62名被试都没有给A、B两位候选对象以评价得分,也没有进行其它与算法规则有关的操作,从而在实验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了被试使用算法的可能。

3.1 对“二择一”结果的统计分析

检验对被试性别及“二择一”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没有显著关联存在,(1,N=62)=1.567,p>0.05。

检验对注意水平及“二择一”两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两因素间有显著关联存在,(1,N=62)=10.096,p<0.01。集中注意组的被试对两种结果的选择无明显差异,54.5%的人选A,45.5%的人选B;分散注意组的被试更倾向于选B(70%);无注意组的被试更倾向于选A(80%)。见图2。

3.2 对“倾向程度”结果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2),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女性(M=2.6667)比男性(M=2.8125)更倾向于选择候选对象A;注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与注意水平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

对注意水平因素的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分散注意和无注意两个水平的差异达到显著,MD(Mean Difference)=0.9000,p=0.01。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分散注意水平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冒险型候选对象B(M=3.2000),而无注意水平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型候选对象A(M=2.3000)。对于集中注意水平的被试来说,选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M=2.7273),选安全型与冒险型的人数相当。

4 讨论

由统计结果可知,集中注意组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分散注意组更倾向于冒险性选择,无注意组更倾向于安全性选择。这可以从Schneider和Shiffrin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提出的两种加工过程理论中得到解释[1]。集中注意水平的被试主要进行控制性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因此,集中注意组的被试在进行充分的比较后,表现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情况,这似乎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对于分散注意水平组的被试来说,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结合进行,由于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冒险型候选对象B中引起不随意注意支配的持久倾向之一——信息的突出性使注意朝着先前倾向的方向夸大因果影响的属性,而且是偏向于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夸大[8],从而影响被试的判断和决策。而无注意组的被试主要进行前注意加工,即被试在不注意的条件下能在某种程度上自动加工一些信息,由于无注意组的被试几乎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加工(对进一步的认知加工而言,注意是必需的[9]),被试仅是先入为主地认定第一个而停止搜索。

另外,性别差异显著与我国的传统观念相吻合。男、女两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外,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深受个体所在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们的传统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寻求安全感的倾向更重,为避免冒险而宁愿选择平淡与普通。

被试的判断依据与实验后的访谈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分析。集中注意组的被试能提出较充分的选择理由,如“漂亮”、“浪漫”、“善良”等;分散注意组的被试对于突出的信息有较深印象,如“社交”、“学历”、“喜欢自己”等;无注意组提到的依据多是“第一感觉”、“先入为主”、“好像见了”等字眼。结果还表明,被试较为重视“对方是否喜欢自己”,35%的被试有提到这一因素,而42%的女性被试提到“安全感”,这与统计结果相符。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决策远非如此单一,它还要受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后继研究将进一步结合影响决策的其它因素探讨信息的注意水平对启发法社会决策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具生态化的结论。

5 结论

(1)注意水平影响启发法社会决策的效果。分散注意和无注意条件下的决策结果具有显著差异,被试在分散注意时倾向于冒险选择,而在无注意时倾向于安全选择;被试在集中注意条件下的选择较为中庸。

(2)性别因素影响启发法社会决策,女性比男性倾向于作出更安全的选择。

注释:

①指导语不会明确告诉被试要作出怎样的决策,而只是倾向于让被试注意所呈现的信息并对其形成印象(集中注意组和分散注意组),或者按要求完成任务(分散注意组和无注意组)。

②分散注意组和无注意组的目标信息和干扰信息分上、下或左、右两栏随机呈现。无注意组的信息在每次呈现之前都会有一个红色菱形提示“字母+数字”信息将出现的位置。

标签:;  ;  

信息注意水平对选择性任务启发式社会决策的影响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