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1-0059-64
1.能源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对社会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至关重要。山西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山西能源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能源工业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多年来,能源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占有重要份额,统计分析表明,在山西经济前15年的发展中,能源工业的贡献率达35%。
2.就山西能源发展的内部条件而言,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目前,全省2661亿吨探明储量中,已动用42.4%,而大同侏罗纪优质动力煤,其开采年限仅能维持10—15年;能源工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后劲不足,产品附加价值低,流转负荷大,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困难,效益十分低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开发、加工、运输、转换、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环境污染严重,外部不经济状况日趋明显;能源产品结构单一,输出能源商品中,原煤占到72.64%,电力仅为2.7%,能源加工转化比仅为44.95%,太阳能、 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以能源工业为基础而形成的高耗能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率低下,产品低档,经营粗放,煤炭在终端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62.67 %,能耗水平高,管理状况差,能源浪费严重;能源资源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开发管理落后,资源回采率低下,综合利用状况差。
3.就山西能源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而言,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也十分紧迫:我国新一轮的以提高产业素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将会进一步减少对能源的总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则对洁净效能源表现出较强的需求倾向;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大型水电、核电站的加速发展,各类清洁高效能源的合作开发和进口,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煤炭市场选择国际化倾向的加剧,都将进一步减少国内煤炭市场需求;环境压力的增大,国内外环保法规的日趋严厉,使得贸易中的绿色保护主义日益明显;节能措施的广泛采用,将使得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我国能源开发的战略西移,周边地区能源基地的崛起,对山西将构成严峻挑战。
4.在上述发展背景下,山西能源在面向21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把可持续性作为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加快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换,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及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管理及开发、加工、转换、利用中的基础性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能源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能源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建立高效益的洁净化能源生产消费系统,提高能源效率,在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清洁高效能源产品,努力实现自身清洁化生产利用的同时,确保能源工业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5.尽快制订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技术运行体系,实现能源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由单纯资源开发向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工业运行机制由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化,必须根据国家对山西能源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山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总体目标,制订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解决能源工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并以此作为计划与政策实施的依据,解决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各种交叉问题;解决能源工业内部煤炭、电力等各部门之间,开发、加工、转换、运销、利用各环节之间的各种问题;解决能源工业与其它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解决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目标、运行效果、外部不经济状况的衡量评价问题等。
6.山西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深入贯彻国家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发展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核心,管理为根本,通过制度创新、综合经营和规模发展,增强能源工业发展后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形成以煤炭深度加工所形成的洁净煤产品为基础,大型火电站为核心,多种低热值燃料充分转换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产品体系;以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市场引导,集约经营,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运行体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所保障,系统配套的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标准所指导,健全通畅,运作规范,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切实可行、完善配套的评价指标为基础,集社会舆论、行政督查、人大监督于一体的社会评价体系。
7.加强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对能源资源进行适度开发,综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对特殊稀缺煤种,划定战略保护区,实行保护性开采;通过规范产权,发育市场,加强调控,形成健康正常的能源资源开发秩序;应制定严厉的资源开发环境整治法规,努力减少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代价。为此,应当明晰能源资源产权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能源资源所有者与经营开发者之间的正常交易关系;完善能源资源开发保护和综合利用法规制度,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大作用,明确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应改革现行能源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能源资源产权制度,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使能源资源做到有偿开发经营,其开发权和经营权能够有序进行转让,使资源价值能够在能源商品价格中有所反映,形成可持续的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机制;对能源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制度,对资源回采及其共伴生资源开发、土地复垦、矸石处理利用、矿井废水处理等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能源资源开发的环境损耗补偿制度,并使之在资源价格中得以反映;应取消不利于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各种价格补贴政策,借助价格手段,实现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合理配置。
8.应积极稳妥地发展煤炭工业,提高其运行水平和质量。国有重点煤矿要以建设现代化大型矿井为目标,实行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要使矿井建设、矿区配套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地方煤矿要在搞好现有煤矿改造扩建的同时,本着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尽快淘汰和关闭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规模及技术安全标准的乡镇集体煤矿;要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集约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煤炭深度加工,利用低热值燃料建设坑口电站,利用非金属材料优势发展建材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要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市场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代理公司、销售公司和配送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强化市场营销,并积极涉足发展铁路运输、码头、船队等。
9.应在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水资源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从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积极稳妥地发展电力工业。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集资办电;通过电价改革,增强电力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电源结构,增强调峰能力;新建电厂要采用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调峰性能好的机组设备;要大面积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搞好余热利用。
10.应逐步开发利用多种新能源资源和各类可再生能源, 使之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应搞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保护、涵养和综合开发规划,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其转换效率,改进用能装备水平,建立适合山西省实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提高其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应尽快组织力量对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勘探和评价,制订长远开发规划,划定战略性保护区,实现有序开发。制订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在矿物能源资源紧缺地区,从财政上给予一定扶持,借助市场手段,引导用户积极参与。制订不同能源资源开发管理的具体政策,在有关职能部门,成立必要的专门机构,制订指导全省和不同地区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规划。
11.重视能源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全国能源生产基地, 能源发展对交通运输有着较强的依附性,因此,完善能源运输方式,建立综合运输网络,降低能源运输损耗,提高能源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过程环境损害,对缓解能源供需状况,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能源运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建立地区综合运输体系,改善能源传输方式,调整能源运输结构,增大洁净能源传输比重,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相适应。为此,应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运输市场,规范交通运输部门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调整运输价格,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潜力;大力推广代理制,积极组织铁路——公路——海运(水运)等联运服务;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套能力,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电力、洁净煤产品、高耗能产品等二次能源外输与原煤运输相协调的能源传输结构;建立铁路、公路、管道、航空、索道、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搞好能源运输平衡调度,减少运力损失,实现运输动态平衡。
12.加强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节约能源, 降低消耗是山西经济转换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山西能源消费与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近期目标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源消费与节能管理体制,形成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健全节能投资机制,挖掘节能潜力,对全社会进行系统节能管理,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要通过强化需求测管理,建立起需求测成本管理评价体系,改革现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组建能源服务公司。应进一步完善节能效果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基础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加强企业能源审计管理,定期公布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水平,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节能信息服务。
13.加强城镇能源规划建设。 要大范围推广洁净煤产品及其炉具技术,使城市煤气气化率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化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使原煤散烧和过度消耗生物质能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得到有效控制。应彻底改变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全省焦煤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焦炭生产集中地区建立洁净能源开发区,向城镇居民供应煤气等高效洁净能源;要在中小城镇大面积推广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利用煤矸石、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在大型工矿企业要充分利用工业余热资源,使之向周围居民供给。最终形成以煤气化、电气化、供热集中化为主体,型煤和工业余热充分利用的城镇居民能源消费体系。
14.应加强农村能源规划建设。 要把农村能源规划列入可持续发展议程,抓好以县为单元的农村能源综合规划,综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资源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各自不同的农村能源发展方向、重点、规模、速度和结构,逐步形成以矿物能源、薪柴、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综合开发利用,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生产消费系统和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生产消费机制。应建立健全农村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理顺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宏观指导,制定优惠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应全面推进农村节能工作,继续抓好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工作,巩固提高现有炉灶水平;要重点抓好乡镇企业节能,在加强能源管理的同时,强化用能设备的改造,积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村电网和电站的运行效率,改变不合理电网布局,缩小供电半径,提高供电电压,配备功率补偿,充分利用电力资源;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结合畜禽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综合利用其各种废弃物,实现开发、治理、环保三结合;在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大力推广小水力发电和微水发电;在晋西北地区推广风力发电;在畜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边远贫困地区推广畜力发电;应有计划地设点,推广新型醇基液体燃料和炉具;应抓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进行县级能源综合开发建设示范,探索解决各类地区农村能源问题的途径与模式;应完善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通过理顺价格、改革体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能源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
15.正确处理好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山西能源工业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高耗能产业较快发展,带来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土地侵蚀严重、水体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恶化、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等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能源与环境的协调运行对能源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应在能源生产、加工、转化、消费领域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形成系统完善、适应山西省情的能源环境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一批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控制区、示范小区和样板工程,使其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重点城市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控制,能源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有效得到遏制,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逐步建立有效的环境质量监测控制系统;制订颁布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办法,加强对各环节的环境监测,实施从勘探、开发、加工、转换、利用、传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和复垦保证金政策,减少环境代价;在全省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市产业结构特征和能源发展现状,结合国家双控区规划,根据本省实际,划定环境控制区,分别制定不同的环境控制标准,明确水、气、渣的污染控制责任,在控制区内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控制区污染防治的行政负责人目标责任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快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技术、工艺,建立能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组建环境与发展促进会,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建立发展基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能源污染控制和管理制度:如建立并推广实行污染物排放申报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开征环境损耗补偿费,实行污染物有偿排放,对土地塌陷、地下水系破坏建立规范化的补偿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使企业环境成本价值化和内部化,使环境损失在企业财务中有所体现。
16.依靠科技进步,调整能源产品结构。增大产品附加价值, 提高经济效益是能源工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应将能源工业的发展切实转换到以科技进步为主的轨道上,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在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节约及环境整治等方面超前发展,最终在全国形成一个能源科技发展高地,实现产品与高科技双输的目的。山西能源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煤炭深度加工,增大电力工业发展比重,在近期形成以电力、洗选、型煤、水煤浆、焦炉煤气、甲醇等为主体的高效清洁能源产品体系,大力开发利用煤层(成)气资源,加强煤炭气化、液化研究,积极开发研制清洁高效的先进燃烧工艺、技术和装备。为此,应大规模发展大型机焦,提高焦化产品综合回收能力,并延续生产焦炉煤气、甲醇等洁净二次能源;利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进行循环流化床发电和燃用,提供电力、热力、蒸汽等二次能源;积极开发研制甲醇、二甲醚等汽柴油产品的燃烧替代技术与设备;推广各类洁净能源产品及其燃烧利用技术。应规划建设能源高科技生产开发基地,建立重点示范工程,建立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使之成为技术先进、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能源生产、加工、转化、利用示范区,成为能源高新技术开发扩散的技术源。
17.应高度重视能源工业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各类社会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能源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好能源开发建设中的各类社会问题,在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协调和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山西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进步目标应当是: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能源工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改善矿区社会基础设施,促进能源工业社区的发育完善,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严格控制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配套完善的职工就业、伤残、死亡、离退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促进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运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为此,应改革现行能源投资管理体制和资金投入结构,在新建大型能源工矿区时,将基础设施和职工生活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并给予合理的比例;对目前基础设施和职工居住条件极不完善的能源工矿区,应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如在一定年限内,按吨煤或度电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工矿区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职工居住生活条件的基金;应发挥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引导能源工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针对多数能源工矿区地处农村,周围居民亦工亦农,工农杂居的特点,可将周围地区农村小康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规划与工矿区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速工矿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应针对能源工业的产业特征,除建立正常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外,还应考虑设立职工职业病防治基金、职工安全风险防治基金、职工伤残救护基金以及企业转产和职工就业发展基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形成配套完善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18.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 山西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战略应当是:转变能源工业的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尽快调整投资模式,进一步优化能源企业的资产结构,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为此,应进一步增加政府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中的主导地位,确保一些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应鼓励企业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多渠道投资,如可考虑对能源企业建立资产登记系统,与国内其它产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可将部分国有重点能源企业的闲置设备以入股的形式用于地方、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也可采取托管的方式,将地方、集体的资产交给优势企业去经营,可采取买卖、股权转让等形式,将国有资本逐渐从一些小型能源企业中置换出来,使之集中投向一些重大骨干项目,对外欠债务,可区别不同情况,或以入股形式解决,或实行债权债务转换;为保证山西能源工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应尽快申请建立能源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效利用国内成熟的资本市场,促进能源工业持续发展;应考虑在山西成立能源产业发展投资银行,发挥产业银行对中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引导扶持作用,逐渐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系;应考虑在一些改制、改组基本完成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组建集团财务公司,赋予其金融职能,逐步开展投资业务。
19.加强全省能源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体系和监管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加快能源地方立法,制订、修改、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管理、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和消费利用的各项地方法规、实施细则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建立各级能源经济制度,完善企业能源会计系统;建立政策方案、技术选择、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研究总结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决策程序,在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境分析与评价。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新能源论文; 能源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控制环境论文; 节能评估论文; 可再生能源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电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