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大观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本文就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法(PFNA)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016年收治的1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给予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EPFN)进行内固定处理;观察组90例,给予PFNA进行内固定,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操作不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操作不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借助于PFNA来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其操作简单,并拥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064-02
【Abstract】Objective The proximal anti 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PFNA) method for analysis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90 cases of femur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5~2016 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all bone fracture.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4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 (EPFN)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45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FNA internal fixation, the oper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mproper opera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analysis were obtained: The averag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mean comparis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averag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improp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FNA fo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and has good efficacy and safety,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之一,其指的是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在这一区域内有着应力集中的特点,因此治疗程序比较复杂,并且难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或者操作不当等情况时,也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1]。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已成为骨科医生的共识,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早期恢复功能及经济和减少并发症等优势。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固定、Gamma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等,但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其具备有能够增加患者髓内壁接触面积,使得应力能够平均分散、有效缩短股骨头中心到骨折部位的垂直距离,使得断裂情况得以减少;能够承载较大负荷程度,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以及功能恢复。本文就选取了2011年2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1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就PFNA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78例,女102例,年龄为25~93岁,平均年龄(62.9±11.5)岁。有高能量损伤117例,低能量损伤63例,所有患者均被被确诊为闭合性骨折。就内固定材料的区别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90例,采用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90例,采取EPFN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骨折分型等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低能量损伤患者在伤后3天内行骨折内固定手术,对高能量损伤患者需要先进行损伤的控制,然后完善相关检查,并对患者的髓腔与骨折线位置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在此基础上选取日期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本次研究中的180例患者均由同一小组进行手术治疗。
1.2.1 EPFN内固定方法 对全部患者行全身麻醉,与牵引床上进行手术,首先需要与X线透视机下进行闭合复位,确保复位满意之后,与患者大粗隆近端3cm处纵行切入,对患者股骨髓腔方向进行开口,插入导针,并将主针装入到瞄准器中。于患者股骨近端与大粗隆开头处插入股骨髓腔,调整深度至合理位置。将空心钻头沿着导针钻孔,取下导针与钻头,根据现实刻度进行栓钉的针对性选择,并就患者骨折位置置入栓钉。连接压力阀,将生理盐水注入到栓钉头部与尾部,并在栓钉头部膨胀为橄榄形后停止注入。连接主钉瞄准器与套管,锁紧栓钉后滑动限制器,拆除瞄准器与压力泵,上紧尾端密封帽。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并根据伤口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负压引流[2]。患者在麻醉效应消失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肌肉收缩练习,并可以在术后3~4d后进行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等部位的屈伸功能联系,其具体负重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一般情况下股骨转子间骨折Ⅰ、Ⅱ型患者能够在术后3周后进行部分负重,6周后即可进行完全负重,而Ⅲ、Ⅳ、Ⅴ型患者其部分负重需要在术后5~6周左右进行,并在术后9~10周进行完全负重。
1.2.2 PFNA内固定法 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内固定材料PFNA其规格如下:主钉长度180~320mm,直径处于9~11mm这一范围,螺栓刀片长度85~110mm。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并在牵引床上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先于X线透视机下进行闭合复位。对于骨折粉碎严重,后内侧骨块分离移位比较明显的患者,需要通过顶棒支撑辅助复位。确认复位满意后沿患者股骨干方向朝着大转子定点近端3~5cm处做一4~5cm的纵切口,将切口延伸到骨折部位,用骨钩和复位钳进行临时固定,然后用环扎带进行患者内侧大骨块的固定工作,直到复位至满意为止。明确大转子定点正常位置,并在此位置插入髓腔导针,在X线透视机下确认导针位置,并插入主钉。进行主针位置与深度的调整,沿着瞄准臂插入螺旋刀片套筒到股骨外侧皮质,并沿套筒方向置入3.2mm的导针。透视下进行导针位置的观察与调整,使其位于股骨干下中轴线稍偏下的位置;运用11mm空心钻钻开患者的外侧皮质,并需要沿着套筒方向插入配套的螺旋刀片,并完成PFNA螺栓到的抗旋转锁定工作。拆除瞄准器,并在远端锁定孔位置做1.5cm的小切口,进行锁定螺钉的远端固定,并将髓内钉的近端拧入到髓内钉尾端密封帽中,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选择是否进行负压引流,其固定引流与对照组保持一致[3]。
1.3 统计学原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借助于t来进行计量资料的检验工作,并通过χ2来进行技术资料的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比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其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不当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无手术操作不当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11.1%)手术操作不当,6例(13.3%)术后并发症,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型的内固定材料类型不断增多,从而使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目前应用到的骨折内固定材料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钉板系统,该类固定材料具备有应力集中在顶板折弯处的优点,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有置入创伤大,难以应用到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治疗等缺点;另一类为髓内钉棒系统,其在应用过程中虽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内固定失败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但是依旧具备有三成左右的畸形愈合问题[4]。PFNA作为近年来所研制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借助于PFNA来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之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也有了明显的降低(P<0.05),因此具备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此外通过PFNA固定法来进行患者的治疗,其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进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法的合理应用,其具备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俊杰,李业海,梁俊升等.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瞻性病例系列临床试验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3):6472-6478.
[2]朱振宏.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13-2615..
[3]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8(48):8368-8373.
[4]史昱晖,蒋富贵,鞠文等.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远期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92-93.
论文作者:周庶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股骨论文; 患者论文; 转子论文; 并发症论文; 近端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