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教育“心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新途径论文,心理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品质的四个组成部分知、情、意、行中,前三者都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行也是由前三者而引发的,因此,德育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学校德育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即要做到学校德育“心理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1)学校德育内容“心理化”,即德育内容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学校德育方法“心理化”。比如通过“认知——发展方法”,给学生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主动探究中促进他们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3)实践活动“心理化”。在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形成公正团体,使学生成为公正团体的主人,培养每个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建构自身的同一性。(4)师生互动“心理化”。互动的问题设计艺术体现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启发性设问引导和影响学生讨论来实现德育目的,而学生则在教师无意识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摘自《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5.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