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论文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论文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

苏元平 ,杨亦飞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

摘 要 :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

关键词 :青少年;外显攻击;内隐攻击

近年来中学校园自杀或杀人事件频频发生,研究也表明,12—15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从犯罪性质来看,青少年犯罪大多为凶杀、抢劫等直接涉及经济的犯罪行为,因此,有关攻击性的研究领域是心理学的重要关注点。攻击是在个体防御心态下,对影响个体行为活动的目标施以某种敌对行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即个体内在的攻击倾向性,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1]。以往对攻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攻击性的外显层面,却忽视攻击性的内部心理研究。刘薇的研究表明,个体攻击性具有内隐性特征,至此将攻击性结构拓展到无意识层面[2]。而后大多数学者对内隐攻击性定义为是通过操纵和破坏同伴的友谊或情感来控制或伤害他人及自己的行为,其目标为同伴、朋友或个体与社会团体的接触区域。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提出,主要以电脑化分两大相容与不相容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属性词在不同测试阶段会有一个反应时差,对个体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3]。Greenwald等运用IAT研究社会同一性、组内偏差、内隐自尊,发现被试在有关自我词和积极属性词关联时比与消极的属性词关联时要快得多,女性更为认同女性,并且内隐自尊和组内偏差的关系受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4]。张蔚等人在IAT实验程序基础上编制的偏好组词实验研究法,其信、效度也得到验证[5]。段东园、程琪等对青少年内隐和外显攻击性进行测量并研究对应方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女生均表现出内隐攻击性,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成绩中等的学生内隐攻击性高于差生;内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6]。当前国内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攻击性方面,对大学生攻击性研究较多,对青少年外显与内隐攻击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发展趋势鲜有人涉足。综上,为研究青少年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重点探究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外显与内隐攻击性是否有发展变化,希望对青少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有一定作用。

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被试60人,男女各30人,每年级各20人。

第三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有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正是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这些人物印象深刻,也恰恰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饱含了作者最真挚隐秘的情感。由此可见,唯有拥有真感情才能出细节,唯有细节才能真实地传递情感。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本单元中名家笔下的细节描写。

2.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徐德淼等修订版攻击性问卷;(2)实验法:采用IAT施测程序,用E-prime软件编写运行。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LSD事后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利用D值进行分析和评估。

4.实验材料

IAT积极词:恰当、勇敢、赞赏、接受、表扬、正确;消极词:发对、懦弱、批评、拒绝、唾弃、错误;攻击目标词:发怒、生气、威胁、殴打、敌视、争吵;非攻击目标词:平静、冷静、和好、握手、拥抱、谈话。

二 、研究结果

1.青少年外显攻击性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结果分析

在班级建设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一个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王阳明针对此症,提出了心学顶级方法论,即在事上磨炼。

青少年身体攻击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F=7.162,df=1,p=0.010);易怒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怒(F=13.884,df=1,p=0.001)。敌意、易怒分量表在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p1=0.037;p2=0.010),敌意均分值初一年级大于初三年级、初三年级大于初二年级(23.26>21.06>19.65);易怒均分值随着年级递增呈递减的趋势(10.32>8.59>7.88);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在敌意量表上,初一年级比初二年级显著差异更显著(df=2,P=.012,D初一=23.26,D初二=19.65);在易怒量表上,初一年级比初三年级显著差异更显著(df=2,p=.026)。

2.青少年内隐攻击实验结果分析

内隐攻击上性别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内隐攻击性达到了边缘显著(F=3.021,df=2,p=0.058,D初一=-.937 36,D初二=-.592 88,D初三=-.799 27),LSD事后检验:初一年级与初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df=2,p=.018,D初一=-.937 36,D初二=-.592 88)。

往下我就上了大学。后来听说,那年全县就一个河大中文系名额,有人跟我争,就使这招。而能在那一时一刻就遇见张助理,而且张大夫又是他侄子!实乃我的“三生有幸”!

三 、讨论

青少年男女间的身体攻击性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怒;在年级变量上,初一年级攻击性表现强度最高,初二年级下降幅度显著,初三年级显示外显攻击性强度略有回升,在敌意分量表上差异显著。内隐攻击性比外显攻击性要隐蔽,不易被自身发觉,以往研究表明男女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显著[7]。年级变量上初一与初二的内隐攻击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年级高于初一年级;外显攻击在敌意、易怒上初一年级大于初三年级、初三年级大于初二年级。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内隐攻击性最强,初三年级的内隐攻击性强度介于二者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一新生之间互不熟悉,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存在防卫心理。进入初二后,同学之间相互熟悉并建立了友谊,因此外显攻击性有显著减弱。进入初三后,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彼此存在竞争,但竞争又不是完全对立,因此外显攻击性又有所升高。

参考文献 :

[1]GREENWALD A G,MCCGHEE D E,SCHWARTZ J L K, et al.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6):1464.

[2]刘薇.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4).

[3]LEE A R,SON S M,KIM K K,et al.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verload and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fatigue[J].A Stress Perspectiv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55):51—61.

[4]聂衍刚,梁梓勤,窦凯,等.青少年反应攻击和结果评价的ERPs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的视角[J].心理科学,2018(1).

[5]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段东园,程琪,张学民,等.中学生人际关系、焦虑、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

[7]刘伟.大学生对农民工、白领阶层的内隐态度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Developmental Study of Adolescent Explicit Attacks and Implicit Attacks

SU Yuan-ping, YANG Yi-fei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aggression behavior,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and IAT to study adolescents’ aggression behavior and concluded that: (1)Males are more aggressive than female adolescents in the explicit dimension; the first grade was the most aggressive, the second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third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2)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mplicit dimens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the lowest in the first grade, the highest in the second grade, and the third grade is in the middle.

Key words :adolescents; explicit attack; implicit attack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6714(2019)02-0106-02

doi: 10.3969/j.issn.1008-6714.2019.02.043

收稿日期 :2018-12-05

作者简介 :苏元平(1992—),女,贵州余庆人,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杨亦飞(1990—),女,贵州遵义人,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

标签:;  ;  ;  ;  

青少年外显攻击与内隐攻击的发展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