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甘肃省华亭县第三中学 744100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要求教育要从“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也就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创新学习还存在很多障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实践
在总结教育经验与教训中,人们差不多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是同向思维。教学评价中往往注重结果,而不太重视过程,注重记忆力好,听老师话,“善解人意”的 “聪明”的学生,而不太重视“不解人意”的“讨厌”的学生。
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四点做法。
一、创设锻炼思维的情境
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每次课前5分钟,要么我让学生讲一个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或笑话,要么来一段给词讲故事。如:板书“感冒、电脑、馒头”这三个毫不相关的词,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编一段故事。学生一看就来劲,一来劲就有兴趣,一有兴趣就有认真投入,不到一分钟故事编出来。你争我抢,气氛热烈。要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想象作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营造质疑的宽松环境
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首先就是要能发现问题,然后是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好问,善问的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产生疑问的新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出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讲《曹刿论战》时,课本及教参上都在表明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针对学生没有其他异议,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曹刿虽然很有“远谋”,庄公是否一直都很“鄙”呢?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不能说庄公始终很“鄙”,他能接受曹刿的建议,说明他知人善用,敢于纳谏。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就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提高创新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点是建立在一个“爱”字的基础上。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个人偶然地体验并陶醉的纯粹的快感,哪怕是在教育教学中,我感受“爱”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就是“不怪学生”,能时时欣赏学生,即能以宽容的胸怀面对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甚至错误观点。
简单说,爱即宽容。我们知道,班上的“问题学生”、“捣蛋分子”是最令老师头痛讨厌的,但他们又往往是一些思维敏锐,情感细腻,富有个性的学生。这些学生常能口出妙语,脑出妙思,创造的火花不时迸射。遗憾的是他们的这一切总引不起老师的重视,甚至被老师一棍子打死。这就需要老师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而这诚挚的爱心则来自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关怀,学习生活中老师更应该主动接近这样的学生,真心实意促膝长谈,暖意融融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产生对老师的亲近心理与仰慕心理,“亲其师必会信其道”。
四、开垦适合学生独立思考的土壤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当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思考的权利已被我们老师在无形中剥夺。老师教学的目的是把知识“教会”学生,而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忘了要让学生“学会”,大多数的问题都被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搬不去思考问题的对错。久而久之,他们已经忘了大脑是用来思考的工具。
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就要有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
比如在教授老舍《济南的冬天》这一课,课文中有这么一句:“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澄”字到底读chéng,还是读dèng,作为教师我不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边思考边查字典,粗心的学生一查,马上喊读dèng(杂质沉淀下来),细心的同学发现这个“澄”字当“澄清”组词时有两种读音,读“chéng清”时,有清亮之意,词性是形容词,读“dèng清”时,是前一种意思,词性是动词。我让他们再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读chéng清。这样,读错的学生也就心服口服。
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当前之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
论文作者:王文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语文课论文; 远谋论文; 的是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