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混凝土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在对建筑物进行建造并且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因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甚至导致建筑垮塌的现象频频出现。混凝土开裂在建筑中可以说是长发和多发现象,因此经常困扰着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因此,笔者在查阅资料以及大量调查的基础之上,探讨分析了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裂缝现象,并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预防措施
引言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混凝土裂缝问题往往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性问题,也属于多发性问题,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一般的原因包含温差较大、施工质量管理不足以及混凝土配料不合理等方面,也因为混凝土裂缝产生较为频繁,危害性较大,而且会深入影响到建筑工程后期的质量与安全性,探索相应的预防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对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分析。
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材料问题
混凝土材料的缺陷会导致组分收缩以及对一些成分的结构造成影响。工程中常说的混凝土,这整个过程又可以把它叫做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整个体积在这个过程中是缩小的。当水和水泥反应时,,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浆体固化,会产生一些干缩裂缝。对于特定材料,尤其是混凝土建筑物,在水合过程中形成的水合热非常高。由于体型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同位置的温差通常非常大。热膨胀和冷压缩很容易超过破坏强度并导致开裂。随着水的物化作用逐渐减少,化学收缩导致多孔中水分不饱和并且形成负压的情况下,混凝土本身被压缩,并且一些水泥组分也在后期引起膨胀。此外,减水剂和其他添加剂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然而这些组分影响结构稳定。通过降低混凝土对沉降的抗性,它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率并导致裂缝产生。
1.2施工建筑设计方案存在缺陷问题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施工的流程往往是参考设计图纸进行的,如果施工设计图纸的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则会导致施工流程进展过程中,混凝土建筑物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裂缝。例如对于设计方案中的设计细节,若是出现断裂或者明显变化,都会导致整个混凝土建筑体应力过度集中,无法进行分散,局部压强过高,进而导致裂缝问题。此外,如果整个建筑体的预应张力施加不足或者不均匀也会引发混凝土裂缝问题。当然,若是设计没有将混凝土部件的变化作为一个外因,也会导致混凝土建筑体在实际施工流程中出现裂缝。
1.3混凝土材料比例不科学的问题
混凝土本身属于混合类材料,是以包含沙土、水泥、石灰以及水在科学的比例条件下进行搅拌配比,而且根据各类工程需求,混凝土的材料比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不能完全照搬一类比例标准。而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若是无法严格基于施工需求与规则进行操控,则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最后无法达到预期的强度而不得不废弃。即如粗细骨料制备时,应当考虑材料的科学选择,因为无论是含沙情况、筛孔情况及水泥质量情况都会间接降低骨料质量,导致裂缝等问题的出现。
2常见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措施
2.1设计合理的混凝土结构
在建筑的设计工作中应处理好混凝土结构的关系。首先,对处于约束状态下的混凝土结构,在不具备充足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产生应该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在混凝土的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并且无约束的状态下,即在混凝土结构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也应采取的相关防治措施。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两种状态下的防治方法,根据建筑物混凝土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混凝土的结构方案和应该使用的材料。
2.2科学配置材料比例
混凝土的材料比例情况将决定了混凝土的整体质量情况,因而要增强混凝土的稳固性,则应当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选择一些水化热反应低、高强度的水泥作为基料,从而保证混凝土具备一定的舒张与收缩能力,此外,还需要挑选具备更强吸水能力的骨料进行科学配置,要降低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在施工流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针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督促,同时基于施工要求与科学配比方案进行配比,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整体质量效果。
2.3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
第一,应在浇筑大方量混凝土之前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并在经有关方面批准后实施。在土施工方案中要明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浇筑方向、一次浇筑的方量、施工缝的留设位置以及处理办法等,避免形成冷缝和因新、旧混凝土未完全咬合而形成局部薄弱界面,造成混凝土的强度降低。第二,必须制定详细的混凝土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确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施工工艺、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确定浇筑时间的原则应避开炎热天气和昼夜温差大的日子,应当选择在当天气温较低时浇筑。第三,根据规范合理的调整施工方案。如调整水平钢筋配筋方案,将水平钢筋置于竖向钢筋外侧,有效减少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强了剪力墙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第四,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毕后,应当根据当时室外气温,确定养护方案。冬、夏季节,应采取混凝土表面加盖草包、塑料薄膜等养护措施。第五,为消除混凝土的浅表收缩裂缝,在混凝土表面终凝前的收水时,要求进行两次或三次压实收光,对掺加活性掺和料的混凝土更应增加收光次数等措施,严禁在表面撒纯水泥进行压实收光,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第六,模板的周转配置,应考虑到规定的拆模时间,如跨度在大于2m,小于8m的现浇楼板和混凝土梁,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75%,如跨度在大于8m的现浇楼板和混凝土梁,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标准值的100%。第七,当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如果强度未达到1.2N/mm2,任何施工人员不得在楼面操作及堆载材料。第八,采用合理的分缝分块;避开基础过大起伏;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避开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加强养护,防止表面干缩,注意贯穿裂缝。第九,在混凝土的施工中,为提高模板的周转率,一般规定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考虑拆模时间,以免造成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
2.4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建筑施工完成后,混凝上的养护工作也是为了预防混凝上裂缝产生。特别是在高温酷热的夏天,因为温度升高的作用,混凝土中间的水分会不断消失,化作蒸汽,而在张力的作用下混凝上就会导致裂缝生成。在具体的施工流程中,施工人员可以以增加外界湿度的处理措施,缓解混凝土内部的干裂问题。同时通过降低混凝上内外温度差,并适时地降低应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上的抗拉能力和抗压能力。混凝上养护工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混凝上的质量,应当要加强对混凝土后期养护工作的关注与认知。
结语
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或构件常常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裂缝出现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原因的分析极其重要,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从裂缝的分类入手,弄清裂缝出现的原因,对裂缝采取措施加以正确处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贤幸.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科技展望,2016,13(35):33-34.
[2]徐爽.浅析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3(27):238-240.
论文作者:吴松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材料论文; 原因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钢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