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太[1]2002年在《基于现代技术的家庭安全网络系统的研究与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一切的前提,而家庭安全是人们幸福生活和快乐工作的基础。因此家庭安全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现代技术的家庭安全网络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与软硬件设计。根据家庭安全系统应具备点位布控灵活、明线不宜太多以及架设与拆卸必须方便的要求与特点,本系统在研制时采用了有线与无线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利用PCI总线技术完成了用于监控场所景况数据处理的图像采集处理板的设计;利用蓝牙技术完成了用于监控场所温度、湿度等模拟量测量的信息发送电路和信息接收处理电路的设计;利用RF技术完成了用于监控场所紧急情况报警的告警发送电路和告警接收处理电路的设计。利用上述技术构成的家庭网络已经付诸实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本系统还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通过适当的改动,该系统可以推广应用到银行、电信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监控。
张周[2]2007年在《ZigBee技术研究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将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放在了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上。人们渴望智能化的生活空间,智能家居的概念也由此而产生。智能家居,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家庭网络,作为智能家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传统的智能家居系统一般采用有线网络进行家庭互连,成本高且系统的可扩展性差。近年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家庭网络的实现提供了新的选择,使得人们可以摆脱各种线缆的束缚,充分体现智能家居系统的灵活、方便、高效。本文以家居应用为前提,综合比较目前流行的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认为ZigBee这种新兴的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是更加适合无线家居控制的技术标准。因此本文提出将ZigBee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本文深入地对ZigBee协议标准做了全面的研究分析,包括各个通信协议层的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介绍了ZigBee技术应用开发的相关概念,并采用Chipcon公司的单芯片CC2430解决方案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系统方案设计、Profile设计、系统网络规划、ZigBee无线模块的设计以及各功能节点的设计。该系统具有自动组网,设备动态加入网络,安防节点的自动报警,远程灯光控制等功能。文章的最后,对设备可移动性、系统低功耗以及系统安全性等ZigBee应用开发中的焦点问题分别作了讨论。
邹华[3]2008年在《数字电视家庭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数字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刷卡遥控器的诞生,使用刷卡遥控器来实现数字电视家庭支付,将成为家庭环境支付服务的最佳手段之一。本文从数字电视家庭支付系统的研究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刷卡遥控器的数字电视家庭支付系统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首先对系统中用到的信息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对系统开发平台OFBiz(Open for Business)进行了探讨,对系统的网络结构以及前台和后台子系统的功能、支付业务处理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设计,规划了各功能模块的交易流程。针对整个系统在安全支付方面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安全支付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密钥安全的设计和支付网关的设计。根据密钥安全需求,运用专用加密算法设计开发了密钥安全子系统,提出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流程以及终端密钥的下载流程。本文还设计了系统与银联的接口——支付网关,阐述了支付网关的交易流程及其换钥和组包的过程。传统的安全系统存在主密钥,一旦在某台终端上破译了密码,则整个系统就完全被破解了,而本系统运用专用加密算法,采用一个基础矩阵来制造一个随机序列发生器,用魔术字从发生器中取出与明文一样长的随机序列,与明文运算得到密文。本系统一次一密钥以及一台终端一个密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级别,达到保密系统的要求。本文最后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将来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扩充与完善的一些工作。
宋文龙[4]2017年在《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网络虚拟空间也已经扩展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成为各国关注的“第五域”。与此同时,网络空间本身存在的技术和安全漏洞造成了网络攻击威胁,而传统的安全隐患与之相结合形成的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成为全球性的治理难题。欧盟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电信产业发展历程以及欧洲一体化背景,形成了其网络安全治理碎片化和一体化并存、传统威胁与新型隐患交织的复杂局势。通过从源头上追溯互联网在欧洲扎根、应用并快速普及的历史,描述欧盟电信业的和网络发展的概况,可以总结出欧盟面临的不断更新的治理难题,以此为对象形成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目标和原则。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期目标是遏制网络攻击对基础设施造成的危害、减少网络犯罪引发的损失、预防网络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长期目标则是增强网络防御能力、在欧盟内建设一体化的网络防御体系、促进欧美认同的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理念和机制。在此目标指导下,欧盟建立了网络安全法律框架与组织体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在“欧盟-成员国-民间”叁个层面上调动各利益攸关方参与到治理进程中。欧盟网络安全治理实践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20世纪末的网络数据安全治理阶段、2001年“9.11事件”后的网络非传统安全综合治理阶段和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顶层设计和全面治理阶段。随着欧盟网络安全治理进程的推进,欧盟各机构和各国间协调更加有力,治理措施日益丰富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体现出鲜明的共同体特色。除了网络安全内部实践,欧盟也重视与全球其他行为体的合作。在欧盟对外行动署和各国外事部门的协调下,欧盟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电联、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等多边机构的合作,参与并组织召开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会议,力促国际网络安全公约的形成。欧盟与美国以其相似的治理理念和共同利益,双方保持着密切的双边合作,积极维护欧美理念下的国际网络空间秩序。但随着欧盟内外局势的恶化,欧盟也日益重视与广大欠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互动,在治理“数字鸿沟”、联合打击地中海周边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网络走私诈骗犯罪、共同应对网络霸权主义等问题上与亚非拉国家和金砖国家开展合作,以保障其域内网络安全局势并增强国际网络治理话语权。经过二十余年的治理,欧盟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遏制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方面成果显着,欧盟的网络价值理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国际认同。然而,欧盟的治理体制和措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对欧盟的网络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研究欧盟的网络安全治理,对我国的网络治理和与欧盟开展相关合作也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胡青峰[5]2015年在《叁方互构的城市儿童安全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之中,存在着危害儿童安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由于儿童自身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使他们在生活中面临多种安全问题,如何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现有的研究表明,基于儿童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等基础环境,构建城市儿童安全网对城市儿童可能面临的风险具有防范作用。因此,本项研究以城市中儿童生活的安全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具体表述为:城市社区中的儿童安全需要和安全问题是什么?城市儿童安全网的主要构成是什么?它们如何发挥儿童安全保护的功能?本项研究的意义是:通过调查了南京市鼓楼区以及江苏省其他地区的部分街道社区干部、妇联干部、社工以及儿童,分析目前儿童在家庭、社区、学校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各儿童成长环境现有的安全保护措施,旨在整合现有城市儿童安全保护资源,完善城市儿童安全保护的相关政策,建立长效的城市儿童服务机制。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是以社区作为研究起点,通过对街道、妇联、社区、福利机构和社会工作站点的儿童福利设施和儿童服务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确立以社区为枢纽,通过社区建立与家庭、学校叁方互构的安全网结构,为城市儿童提供安全保护服务的伞形安全网。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南京市鼓楼区以及江苏省其他地区的部分街道、社区现有的儿童服务措施等材料,就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城市儿童的安全保护现状并不乐观,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多种安全问题,包括社会伤害、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一系列问题。现有的儿童服务措施是基于社区开展的,其活动涉及儿童安全保护的内容,具有安全网络的功能,但缺乏以保护城市儿童安全为目标、具有互动机制的安全保护网络,不能有效的为满足儿童安全需要、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本研究的建议基于保护城市儿童安全这项系统的工程,构建城市儿童安全网。这项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不仅需要加强家庭、社区、学校之间的互动互构,还需要其他层面支持的观点。本研究提出为两个角度的建议: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应该健全儿童保护的相关政策,提供更丰富的保护网络构建资源,营造儿童安全保护的环境;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的社工参加多元化儿童保护服务,形成真正的格局。未来的研究问题可以将焦点从叁方互构的儿童安全保护网络扩大到多元的儿童安全保护网络。
李祖全[6]2005年在《我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虽然我国的信息化起步较晚,但是普及速度很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普遍实施了“政府上网工程”,1998年公安部为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提出建设“金盾工程”。“金盾工程”就是公安通信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而安全保障则是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网络安全现状分析着手,首先明确了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危害。然后就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以及趋势做出判断,明确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安全问题解决方案,为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最后文章分析了公安系统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特殊性及迫切性,并为解决其安全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公安系统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俊伟[7]2007年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筑业从业人数众多,建设工程规模巨大。搞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关系着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践“叁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围绕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系统研究。从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辨识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源,把握其特点,寻找其规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辨别,划分危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控制范围并对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首先,本文从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施工的特点分析了施工项目的系统危险性特点,指出了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固有性、脆弱性和时效性及多维度特征,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把握全面、动态和预先分析的思路。其次,论文对不同阶段的危险源管理技术展开讨论,施工项目安全规划阶段的本质安全化危险源管理技术、危险源初始辨识技术、施工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源自辨识、动态辨识及事故发生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技术。从而将危险源纳入事前预控、过程监控和紧急状况下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全方位预防控制中。再次,本文在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源管理方法技术研究中,注重了危险源辨识技术和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①危险源辨识技术上的创新。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危险源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明确危险源管理的工作系统范围,实践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既保证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保证重点突出。②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工程项目危险源,充分发挥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对危险源的不同侧重点的把握。将危险源分为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危险等级划分。③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创新。将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一方面为应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为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有效进行动态控制和PDCA循环提供了技术手段。最后,论文还探索了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管理方法和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标准、构思了施工项目应急危险源应急管理框架。同时,衔接国家最新的紧急事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倡导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级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框架和基于该系统平台的核心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评价系统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
郭晓琴[8]2013年在《基于社区公共安全网络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缩微的社会”,同时也是直观可见和体验感知生活场景的地方。社区层面的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转,是社会整体生活健康有序展开的基础性保障条件。社区生活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导引,一端关联着人的生活品质,另一端则关联着社会的稳定和谐。新形势下的社区公共安全,是一个大范畴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治安,即社区刑事案件的预防、社区不良青少年和吸毒人员的教育、社区外来人口的管理,以及社区消防安全事务,还包括新形势下的一些安全问题,主要是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发生紧急事件和危机时的社会各方面的安全。当前社会,社区公共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事故和灾难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后果也越来越惊人。因此,积极开展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对于促进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的研究走向深入,对于改善和优化城市治理结构,提升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多元合作机制仍普遍存在的背景下,激发多元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合作,实现网络化协作供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网络协同供给机制将有益于如教育、扶贫、妇女儿童保护、环保、下岗工人就职培训,社会救济,防灾防疫等领域内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特定的适用范围内发挥多元主体更大的合作价值,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与此同时,也应关注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发展出更加合理的实践形式。本文的研究,将以如何改善政府部门与企业、非营利部门的互动机制,优化网络社会的安全治理作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先梳理和分析了社区、公共安全和公共安全管理等概念的主要内涵,进而阐述了本文写作需要运用的基础理论,即网络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并构建“网络协同治理模式”,使社区资源的流通及互动成为可能。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考察了南京玄武区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玄武区的社区公共安全网络行政协同治理机制的推进情况,并分析社区公共安全网络行政协同治理机制的不足和难点,进而提出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网络行政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之道。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社区公共安全网络的协同治理机制,应该更注重于社区安全网络的社会互动与网络涵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动员情形与群体参与是否足以影响或改变行动方案。此外,把安全网络视为一种治理途径,需要同步关注成功及失败的因素,发起与支持互动过程,必须把几个重要的因素考虑进来,包括网络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关系形态、以及互动的规则。除了影响网络成员的互动以外,为了促进网络成员间的合作,网络往里必须考虑到网络结构与文化。社会安全的概念仍处于转变演化过程中,需要一个全面的概念架构作为引导各项政策设计与体制改革参考。本研究并不企图提出全面性的概念架构,但致力于在“持续保持社会的安全”这一主旨下,强调一个更加协调和有创意的变革管理。
刘普[9]2012年在《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政治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对政治和政治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维护政治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因而,系统研究政治安全的理论问题,全面认识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有效应对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运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政治安全的涵义、特点、本质、保障、影响因素等问题,论述政治安全的具体内容、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从学理上分析网络发展和应用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揭示网络政治安全的本质和规律,从战略上进行相应的理论创新和建构,提出网络时代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安全的思路和举措,目的在于拓展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促进有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立足于网络时代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以维护中国的政治安全为目标,通过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得失,旨在为执政党和政府部门正确应对网络对政治安全的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拥有消除危害自身安全的能力,处在安全不受威胁的状态,并且能够感受到安全的存在。政治安全包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等内容,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动态性、相关性等属性。政治安全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内在统一,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主动适应能力。保障和支撑政治安全主要有强制力、利益、道义叁个因素。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主要是间接因素、内部因素、非传统安全因素和非对抗性矛盾。网络作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的政治功能突出表现为政治赋权、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治监督、政治斗争功能。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削弱国家主权安全、危害国家政权安全、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影响国家信息安全等。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网络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政治安全。网络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激发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弥补体制内参与渠道的不足,推进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网络促进了中国政治稳定,开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平台和场所,提供宣泄政治压力的渠道,拓展政治监督的途径;网络改善了中国政治治理,拓宽执政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为转变执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当然,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也存在挑战。国际层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境外情报机构和黑客利用网络进行窃密和破坏活动,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等利用网络策划分裂阴谋;国内层面,网络传播、网络舆论、网络谣言、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信息鸿沟等对政治安全形成一定的冲击。维护网络时代中国的政治安全,应当深入认识网络政治问题,重视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摆脱“网络恐惧”;坚持趋利与避害相结合、疏与堵相结合、学习国外与立足国内结合、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结合原则。认真做好网上和与网络有关的工作,提高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水平。思想舆论层面,树立“网络边疆”意识,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安全观,加快制定中国互联网战略步伐;提高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水平以及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伦理建设,制定网络伦理规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媒体的自律作用。制度管理层面,完善网络政治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充分运用立法技术,及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利用技术手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网络人才;开展网络政治安全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互联网公约”,推动国际信息新秩序的建立,建立国际信息领域反恐机制。网络政治层面,发展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利用互联网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危害政治安全问题的内在根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政府绩效考评方式;确保公平正义,加大反对腐败力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
赵晔炜[10]2014年在《基于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广州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会转型逐步深入,旧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的同时,新型利益矛盾日渐凸显,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另因社会阶层日趋分化,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各方对抗性冲突增强,社会控制难度增大。城市行政环境的变更及公共安全现状对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全局问题。广州作为人口、经济的特大城市,除面临一般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的严峻形势以外,更面临着繁重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任务。探求科学、高效、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形式已成为政府提升城市管理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研究视角出发,旨在通过智慧城市智慧安全的新理念解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以制度为主的研究维度,智慧城市的提出与兴起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操作空间,为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注入新的理念和能量。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可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模式,优化城市的运行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品质。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等,旨在从制度和技术双重维度对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进行研究。以广州市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现状为说明,发现广州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城市综合应急指挥力量的乏力,公共安全信息发布系统运行不畅,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整体联动力的欠缺,公众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参与支持力度不够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环节的疏漏等。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和总结其他国家和地区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智慧广州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对策,包括树立积极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强化技术运用,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水平;综合运用智慧安全信息平台,加强联动能力;充分调动保障城市主体的智慧安全权利,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等。希冀改进广州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低效率和无序状态,营造智慧、安全、和谐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基于现代技术的家庭安全网络系统的研究与构建[D]. 姚兴太.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2]. ZigBee技术研究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D]. 张周. 厦门大学. 2007
[3]. 数字电视家庭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与设计[D]. 邹华. 中南大学. 2008
[4].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研究[D]. 宋文龙. 外交学院. 2017
[5]. 叁方互构的城市儿童安全网研究[D]. 胡青峰. 南京大学. 2015
[6].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分析[D]. 李祖全.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D]. 孙俊伟. 重庆大学. 2007
[8]. 基于社区公共安全网络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D]. 郭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9]. 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 刘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10]. 基于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广州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D]. 赵晔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公共安全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网络系统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