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兵[1]2002年在《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中粘附分子变化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 、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等表达的研究,揭示其在CPB致炎症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应用中药川芎嗪干预性治疗,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作用机理,从而为CPB中抗粘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随机选取安医大附院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VSD、ASD等)32例,诊断明确,随机分成川芎嗪组n=20,对照组n=12,川芎嗪组在体外循环机器的预冲液中加入盐酸川芎嗪(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009131) ,5mg/kg,对照组不应用川芎嗪。分别于麻醉诱导后,转机15min,停机2h、6h、12h、24h共6个时点,抽取动脉血,均为2ml,抗凝处理,离心分离出血浆,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时点患者血浆中的sICAM-1、 sP-Selectin的水平,应用酶标仪测定490nm处的浓度值(或OD值),试剂盒购自GeneMay Inc San Diego,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川芎嗪组和对照组麻醉诱导后sICAM-1、 sP-Selectin无明显差异,p>0. 05:转机后15min、停机2h、6h、12h、24 h两组的sICAM-1、 sP-Selectin表达值均明显升高.其中停机6h、12h最为明显,与麻醉诱导后表达值(Baseline)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 01,化验检查显示该时点患者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为发热;转机时间大于60 min组其sICAM-1、 sP-Selectin表达明显高于小于60min组,P<0. 05;用药组的sICAM-1、sP-selectin表达值及白细胞计数增多值、体温升高值较对照组为低p<0. 05。结论:在CPB致炎症反应中sICAM-1、 sP-Selectin表达明显升高,川芎嗪能减弱细胞粘附分子sICAM-1、 sP-Selectin表达,减轻CPB所致炎症反应,从而减少CPB下心脏直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张士兵, 周汝元[2]2003年在《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中粘附分子变化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围术期中药川芎嗪干预性治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 32例 ,随机分成川芎嗪组 2 0例 ,对照组 12例。前者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盐酸川芎嗪 5mg/kg ,后者不用。分别于麻醉诱导后 ,转机 15min ,停机 2、6、12、2 4h共 6个时点 ,抽取动脉血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可溶性P 选择素 (sP Selectin)的表达值。结果 麻醉诱导后 (基值 )川芎嗪组和对照组sICAM 1、sP Selectin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转机后 15min、停机 2、6、12h两组的sICAM 1、sP Selectin表达值均明显升高 ,其中停机6、12h最为明显 ,与基值比较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 ;但川芎嗪组较对照组为低 (P <0 .0 5 )。结论 川芎嗪能减弱CPB致炎症反应中sICAM 1、sP Selectin表达 ,减轻CPB所致炎症反应 ,从而减少CPB下心脏直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柴惠平[3]2001年在《细胞素在体外循环所致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干预性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细胞素(白细胞介素-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外循环所致的炎症反应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它们在干预性治疗下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相同时点同时观察每组患者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临床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30例6-12岁的“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分成3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手术中有无阻断升主动脉和有无室缺补片等因素采用:“积分之和最小”原则均衡3组患者),其中:A组(抑肽酶组,Aprotinin)、M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ethylprednisolone)和C组(对照组,Control),每组10例。A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机器的预冲液中加入抑肽酶2,500,000KIU(500,000KIU/支×5支);M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机器的预冲液中加入甲基强的松龙200mg(40mg/支×5支);C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机器的预冲液中不加入其它的药物而作为对照。并在:麻醉诱导插管后手术前、体外循环开始后10分钟的即刻、体外循环停机后30分钟的即刻、术后第1天(早晨7时,后同)、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6个时点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每次2ml,立即注入含有EDTA的抗凝管中,离心分离的血浆立即置-30℃冰箱中冷藏。第一部分,实验研究:采用ELISA法测定这6个时段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值(pg/ml),并进行各组的数值分析和比较;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同时在以上采血的6个时点观察记录: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反映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指标及其它各项指标),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作各组数值的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部分:凡贞:在停CPB的30分,A组 与C组相卜较(A:叩厂8土16.19晗ml,C:135.巧比6.97晗m1Z卜0刀004),M组与C 组相卜较(M:56*7士24.24Pg/ITll,C:135.45土86.97pg/ITll;2-0*025),差异均有非常 显着性;u上丑:在停**B的3O分,A组与C组相卜较(A:82.34土23.42帕加乙C: 134.61士41.93pg加1;P一0*017),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M组与C组相卜较(M: 106.12幻2.57晗M,C:门4石1H1.93阳/ml;卜0刀68O),差异无显着性。在术后第1 天,A组与C组十比较(A:21.81坊.37略二1,C:30.98土11.47pg/ttil;卜0刀引0),差 异有显着性,而M组与C组相比较(M:21.79士8.46pg/ffil,C:30.98到1.47Pg/ml; P-0刀305),差异有显着性。在术后第3天,A组与C组相卜较(A:41.86士14.35p*ml, C:75.39土*斗3阻加1;卜0*08O),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M组与C组相卜较(M: 63.83129.38pg/ml,C:75.39土刀.43pg/ml;P二0.3322),差异己无显着性;thin:在 *PB开始后10 分,A组与C组相卜较(A:106*2士30.5*咖1,C:57.83士32.70p*ml; *-0*026),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M组与C组相卜较(M:93.30幻5.38*加1,C: 57.83土32.70pg/ffil;P=0*232),差异有显着性。在停 CPB的 30分,A组与 C组相 卜较(A:刀0.33土127石2晗二1,C:旧9.叩幻8.57pg/ffil;P一0刀001),差异有非常显着 性,而M组与C组相卜较(M:525.16士149.47pg/thl,C:189.46土58.57p咖IZ P-0*00),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A组与M组相b较(A:720.33土127*Zp*二1,M: 525.16ti49.47pg/ml;P-0*010),差异也有非常显着性。在术后第 1天,A组与 C 组相卜较(A:106.47士SO.11p咖*C:45.46士28*7pg加1;P-0*016),差异有非常显 着性,而M组与C组相 卜较(M:69.80士4.46**m卜C:45.*士28*7*ml二 P司.1723人 差异己无显着性。】囚L土 在 CPB开始后 10分,A组与 C组相比 较(A:106*2130.56Pg/ml,C:312.13=I=306.18Pg/gi;P-0*087),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而M组与C组相卜较(M:54.31土4O.36 pg/ffil,C:3 12.13土306.18pg/ttil;P一0*041), 差异也有非常显着性。在停*PB的3O分,A组与C组相L较(A:558.95土197.79p以ml, C:956刀0f248.35pg/ttil;P一0刀006),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 M组与 C组相卜较(M: 68.7时24.52 p令二1,C:956*0土248.35pg/ffil;P-0*129),差异有显着性。在术后 第1天卫A组与C组相卜较(A:516.41幻66.85p咖1多C:991.21幻63.11赂二1; 4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卜O刀067),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而M组与
陈淑芳[4]2008年在《川芎嗪对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细胞因子IL-6,IL-8及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中,血液与人工管道的接触、外科创伤、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释放等将触发机体炎性细胞与体液成分的活化,触发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将导致体外循环后的各种并发症,如急性肺损伤、心功能不全、脑损伤、肾功能受损和术后感染等。因此,探寻预防和治疗CPB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的措施,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手术预后,降低医疗成本开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川芎嗪(Ligustrazine)是从中药伞形科植物川芎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降血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对多种内皮细胞活性因子有显着影响;改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及钙拮抗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炎作用,对许多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有明显影响等。因此,川芎嗪被广泛应用心、脑、肾、肺等疾病的治疗。本研究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心患儿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水平,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6、IL-8的水平,并在应用川芎嗪的情况下进行动态检测及对照研究。探讨川芎嗪对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炎症反应的效果,为其在体外循环中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择期手术的先心患儿47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盐酸川芎嗪5mg/kg;对照组预充液中未加盐酸川芎嗪。两组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CPB开始后20分钟、术后、术后6小时和术后1天五个时间点,通过挠动脉置管留取血标本3ml,其中0.5ml用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2.5ml用于经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8的水平。采用SPSS11.5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麻醉诱导后,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分子表达和血浆中IL-6、IL-8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设此时间点为基础水平。2.CD11b/CD18的变化比较:治疗组CPB开始后20分钟、术后、术后6小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天则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IL-6水平变化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6小时明显升高并达高峰,但治疗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P<0.01)IL-6升高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IL-8水平变化的比较:治疗组IL-8水平于CPB开始后20分钟(P<0.05)、术后(P<0.01)、术后6小时(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术后1天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川芎嗪可下调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直视术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分子表达,并降低血浆IL-6、IL-8水平,提示对减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PB心直视术后炎症反应有一定作用。
严飞[5]2010年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叁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叁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叁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叁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叁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叁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叁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叁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叁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叁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叁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韩树海[6]2007年在《rhKD/APP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对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BPTI与人源型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rhKD/APP及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战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国内外将BPTI应用于肾保护的报导甚少,尚未见rhKD/APP应用于肾保护的报导。本研究对经过基因重组技术筛选出的稳定高效的工程菌株rhKD/APP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器官保护药效学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我们通过大鼠肾蒂夹闭建立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rhKD/APP的干预治疗对缺血再灌注肾功能及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临床和病理两方面研究rhKD/APP是否对肾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从自由基-抗自由基平衡、炎性网络平衡以及细胞凋亡-抗凋亡平衡这叁个最重要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探讨rhKD/APP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rhKD/APP干预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NAG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升高程度明显为轻,在肾脏超微结构方面rhKD/APP组的肾脏组织结构破坏明显轻于对照组。提示rhKD/APP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rhKD/APP肾脏保护机制的研究中发现rhKD/APP组血清MDA、NO含量及活性明显下调,SOD、GSH-PX活性明显上调,提示rhKD/APP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时发挥了自由基清除作用;rhKD/APP组血清MPO含量、TNF-a、NF-KB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rhKD/APP抑制或减轻了炎症级联放大效应;rhKD/APP组肾脏TUNEL阳性反应细胞数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显着减少,提示rhKD/APP能够通过抗凋亡作用发挥肾保护作用。本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应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治疗,国内外尚未见报道。2)证实了rhKD/APP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并认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级联放大反应、延迟细胞凋亡等多层面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黄东健[7]2004年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严重脑水肿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严重脑水肿是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继发性病理性的改变。脑水肿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与基础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脑水肿不论是由于脑损伤还是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严重脑水肿与局部损伤、内毒素、器官缺血再灌注等因素触发对脑神经系统以及全身各器官损害的炎性反应(SIRS)密切相关。这种炎性反应机理与活化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8)等作用以及微循环障碍有关,同时这些因素又诱导继发性炎性介质,如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钙超载等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并介导(或参与)了神经递质、膜受体基因表达及细胞内信息传递物质、蛋白激酶系统的变化,造成脑水肿、神经细胞坏死、凋亡;此外,这个反应过程及其介质还介导其它器官和系统如体液、代谢失衡、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肾衰、感染、以及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更加剧了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并造成恶性循环,这是严重脑水肿患者预后差的关键。临床医生和学者曾以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抑制这种反应过程或减少其损害,达到治疗脑水肿的目的,如:钙离子拮抗剂、皮质固醇激素、细胞因子抗体以及亚低温疗法等。但这种反应机制是多因素引起的,这些拮抗单一,仅针对某些个别因素的措施对严重脑损伤的治疗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脑水肿主要还是使用(高渗性和利尿性)脱水剂来降低颅内压,但其对体液平衡、肾功能与循环系统的影响已被充分认识,至今仍未发现其它良好的脱水治疗方法替代脱水剂来治疗严重脑水肿。 高容量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是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的一项新技术。HVHF具有强大的对流作用,能有效地第一军医大学2001级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徐如祥教授清除分子量在30,000道尔顿(Da)中、小分子溶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从而改善了炎症介质反应过程;同时,HVHF能受控制地、等渗地脱水;通过床边滤过机能很好地控制体温并能更精确地调整机体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因此,HVHF从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推广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危重患者的治疗。 国内、外学者在治疗中发现了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对肾衰合并脑水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血液滤过治疗全脑缺血复灌注后损伤的动物实验也表明了血液滤过对清除如乳酸等小分子物质有效。HVHF对顽固心衰、肺水肿的治疗证实了其脱水效果和清除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重要作用。 高容量的血液滤过(High volume hemofiltration,HvHF)对没有合并肾衰的严重脑水肿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对脑水肿期间体温、生命体征、内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本课题研究目的: (l)通过及外伤致脑水肿的动物模型了解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通过血液体外循环和大量置换液热量交换的物理降温效果。 (2)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脑水肿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对各种分子量的溶质清除,以及对内环境、血流动力学等影响,探讨HvHF能否成为亚低温脑保护的一个安全、可行的方法。 (3)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探索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脑损伤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用于严重脑水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分叁部分对上述研究目标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 高容量血液滤过用于脑水肿后亚低温治疗动物模型 以往脑水肿的亚低温疗法多为体表降温方法,近来认为,血管内降温的方法更为快速、安全、有效。本实验采用脑损伤致脑水肿的动物模型,采用高容量的血液滤过(HVHF)进行亚低温治疗,了解其降温和控温的效果,及其对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影响。 一4一第一军医大学2001级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徐如祥教授 方法: (l)健康杂种犬24只,雌雄不限,体重12.1士1.4kg,随机分成,血液滤过组,常规降温组;甘露醇组;对照组共四组,每组6只。 (2)制作犬脑损伤模型。 (3)每组伤后6h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血液滤过组行HVHF,血流量为looml,置换液为1,000一1500ml瓜;常规降温组行冰敷降温;甘露醇组:给20%甘露醇1.0留kg,每6h补充半量;对照组:林格氏液1一3ml/min维持出入量平衡。 (4)利用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床边血气分析仪观察了犬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内环境变化。 结果: (1)利用高容量的血液滤过(HVHF)成功地建立了新的脑损伤后脑水肿亚低温治疗的动物模型,HVHF降温迅速、可靠,温度调节稳定性好。肛温15一ZOmin内下降至维持在30℃一33℃,为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2)与另外叁组比较,经高容量的血液滤过(HVHF)治疗8h后,平均动脉压(MAP)显着升高(7 1 .4土3 .5 vs.65.0士3.2,65.0士2.9,65.2士5.1),P<0.05;多巴胺用量显着减少(5.7士0.5 vs.7.5士1.2,7
刘伟[8]2008年在《川芎嗪对体外循环下炎症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嗪对体外循环(CPB)所致炎症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先天性房间隔或(和)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ASA1~2级、心功能Ⅰ~Ⅱ级、年龄3~14岁、体重12~47kg),经正中或右腋下切口、在CPB下行房间隔修补术或(和)室间隔修补术。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盐酸川芎嗪3mg/kg组(B组)、盐酸川芎嗪9mg/kg组(C组)、盐酸川芎嗪12mg/kg组(D组)。术前药给予哌替啶1mg/kg,东莨菪碱0.006~0.01mg/kg,氟哌利多0.1mg/kg肌肉注射;A组将0.9%氯化钠注射液、总量为2ml/kg,B、C、D叁组将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mg/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总量为2ml/kg,均在诱导前经由外周静脉、30分钟内滴注完毕;以咪唑安定0.08~0.12mg/kg、维库溴胺0.1~0.12mg/kg、芬太尼5μg/kg、依托咪酯0.3mg/kg静注诱导,经口腔行气管内插管、施行机械通气;术中以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于切皮前、劈胸骨前经中心静脉分别给予芬太尼5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转机时经氧合器加入芬太尼10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开放升主动脉后根据循环功能以丙泊酚(2~5mg·kg~(-1)·h~(-1))持续静脉维持,必要时泵入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控制收缩压(SBP)于80~100mmHg、平均动脉压(MAP)>60mmHg。分别于诱导前(T_0)、转机后15min(T_1)、停机后2h(T_2)、停机后6h(T_3)、手术后24h(T_4)抽取静脉血,测量T_0、T_2、T_3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浓度;测量T_1、T_2、T_3、T_4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观察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开放主动脉后复跳、除颤和心律失常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结果:A、B、C、D四组在麻醉前的各项指标均衡可比,差异无显着性。TNF的浓度:A组T_2较T_0升高(P<0.05),B、C、D组T_2与T_0差异无显着性;A、B、C、D各组T_3与T_0差异无显着性;B、C、D组T_0与A组T_0差异无显着性;B、C、D组T_2与A组T_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但是C、D两组的差异更加显着(P<0.001);C、D组T_3较A组T_3降低(P<0.05);整体上,C、D两组较A、B两组显着降低(P<0.01)。cTnI的浓度:A组T_2、T_3较T_1升高(P<0.05),T_4较T_1显着升高(P<0.001),C组T_2、T_3、T_4与T_1差异无显着性;C组T_4较A组T_4显着降低(P<0.001);C组T_1、T_2、T_3与A组T_1、T_2、T_3差异无显着性;整体上,C组较A组降低(P<0.05)。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开放主动脉后复跳、除颤和心律失常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无差异。结论:盐酸川芎嗪3mg/kg、9mg/kg和12mg/kg均可对抗CPB所致炎症反应、降低TNF,盐酸川芎嗪9mg/kg和12mg/kg作用更为显着。盐酸川芎嗪9mg/kg可对抗CPB所致MIRI、降低cTnI,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应用于体外循环中的机制、适应证、禁忌证、给药时机、给药方法、剂量等等。
王冰[9]2006年在《rhKD/AP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对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BPTI与人源型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rhKD/APP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战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对经过基因重组技术筛选出的稳定高效的工程菌株rhKD/AP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药效学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rhKD/APP的干预治疗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水肿和神经功能损伤是否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临床和病理两方面研究rhKD/APP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从自由基-抗自由基平衡、炎性瀑布网络平衡以及神经元凋亡-抗凋亡平衡以及线粒体功能四个最重要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网络,探讨rhKD/APP可能具有的神经保护机制。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rhKD/APP(4、8、16mg/kg~(-1))的各个剂量组均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病理损伤,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rhKD/APP的两个剂量组(8、16mg/kg~(-1)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SOD、Na~+-K~+-ATP酶活性具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同时下调了MDA的生成;rhKD/APP的两个剂量组(8、16mg/kg-1组)下调了炎性因子MPO、IL-8、ICAM-1、E-selectin的表达;各个剂量组的rhKD/AP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下调,而同时上调了抗凋亡基因与促凋亡基因Bcl-2/Bax比值。研究显示,rhKD/AP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证实了rhKD/AP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首次探讨了rhKD/AP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机制;3)首次显示了rhKD/AP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与延迟神经元凋亡多层面进行的。
王刚[10]2008年在《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检测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前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8)、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氧合指数(Oxygen index,OI)、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at)的变化,以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探讨CPB对肺的损伤。(2)加用川芎嗪预处理后,检测上述指标的变化,探讨川芎嗪对CPB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40例经CPB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2)术前1h实验组按治疗量静脉给予川芎嗪(5mg/Kg)预处理,对照组静脉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3)分别在气管插管后10min(T_1),转流后5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h(T_4),手术后24h(T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致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血浆浓度及Ne计数。(4)在气管插管后10min(T_1),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h(T_4)同期进行肺功能参数(RI, OI, Cstat)的测定。(5)两组患儿分别在CPB前后各取10例肺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致炎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TNF-α仅在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h(T_4)对照组中5个病人及实验组2个病人被检测出;两组中IL-6、IL-8在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h(T_4)升高显着(p<0.05),而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在手术后24h(T_5)均下降并接近正常,但IL-6对照组仍比实验组偏高;中性粒细胞CPB后升高明显,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肺功能参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CPB前后,肺静态顺应性(Cstat)术后比术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呼吸指数(RI)术后比术前升高(p<0.05),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氧合指数(OI)对照组术后比术前降低(p<0.01),而实验组变化不明显。(3)致炎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与肺功能参数改变的相关性:IL-8、Ne与RI呈直线正相关(r=0.585,p<0.05;r=0.458,p<0.01);IL-6、IL-8、Ne与OI呈直线负相关(r=-0.528,p<0.05;r=-0.697,p<0.01;r=-0.429,p<0.01);IL-8与Cstat呈直线负相关(r=-0.413,p<0.01)。(4) CPB后两组病儿肺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均有轻度充血,虽然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PPA%两组间及CPB前后无显着性差异,但对照组有肺泡结构的破坏及肺不张改变;电镜下观察对照组II型肺泡上皮细胞绒毛减少,细胞内线粒体肿胀明显,肺泡腔内有渗出,而实验组改变较轻微,仅见I型肺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结论:(1)婴幼儿先心病CPB术后可引起致炎细胞因子IL-6、IL-8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并且致炎细胞因子的升高与肺功能参数的改变有相关性;同时CPB对肺功能也有损害,主要表现为:肺静态顺应性、氧合指数降低,呼吸指数升高;光镜及电镜下对CPB前后肺组织的对比观察发现:肺泡上皮细胞的破坏及肺间质的改变,肺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以上说明婴幼儿先心病CPB术后肺有损伤。(2) CPB前应用川芎嗪预处理后,可减弱CPB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释放高度,改善肺功能参数(肺静态顺应性、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减轻肺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对肺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中粘附分子变化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D]. 张士兵. 安徽医科大学. 2002
[2]. 体外循环炎症反应中粘附分子变化及干预性治疗的研究[J]. 张士兵, 周汝元.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3
[3]. 细胞素在体外循环所致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干预性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柴惠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01
[4]. 川芎嗪对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细胞因子IL-6,IL-8及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影响[D]. 陈淑芳. 浙江大学. 2008
[5].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6]. rhKD/APP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韩树海. 吉林大学. 2007
[7].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严重脑水肿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D]. 黄东健.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8]. 川芎嗪对体外循环下炎症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9]. rhKD/AP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王冰. 吉林大学. 2006
[10]. 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研究[D]. 王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标签:外科学论文; 体外循环论文; 川芎嗪论文; 对照组论文; cpb论文; 脑缺血论文; 脑水肿论文; 肺动脉论文; 健康论文; il-6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