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武汉市青山区“04:30学校”调查_四点半学校论文

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武汉市青山区“04:30学校”调查_四点半学校论文

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关于武汉市青山区社区“四点半学校”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青山论文,学校论文,未成年人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9月27日,中央文明网推出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网上评选活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105个社区的“四点半学校”的点击率颇高。

社区“四点半学校”始创于该区钢花村街一一九社区,由于利用社区资源,有效填补了中小学生下午四点半离校后、家长下班前的教育管理真空,深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欢迎,并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赞为“一个社会教育的新创举”、“道德建设的新形式”。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完善,青山区将社区“四点半学校”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的一项举措,从构建未成年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入手,认真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完善社区“四点半学校”。目前,青山区已有105个社区办起了社区“四点半学校”,有力推动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建立社区“四点半学校”,让孩子走进社区大家庭

青山区是一个大工业城区,武钢、一冶等大型企业双职工多,“下午四点半问题”愁坏了家长,也困扰着全社会。青山区钢花村街119社区从构建“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的和谐社区出发,把中小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大事来抓。针对社区群众关心的“四点半问题”,2005年1月,由10名党员组成的“119社区党员义务网吧巡逻队”成立了。可是,不久他们发现,义务巡逻效果不尽如人意,劝出来的孩子返回网吧率很高。针对新的问题,社区决定因势利导,建立“四点半学校”,把学生吸引到社区来。2005年4月,“四点半学校”应运而生。

为长久吸引孩子走进社区,他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发动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一支“未成年人教育志愿者服务队”。闫萍是一名国际象棋教练,她培养的孩子在世界比赛中获奖;乒乓球爱好者老党员刘金环在武钢乒乓球比赛中也是一名佼佼者;熊志荣老人的书法在老年大学是一块头牌;冯斌阶老人的绘画在居民当中又是有口皆碑,这些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长,来到了“四点半学校”,当起了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娱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会到了社区活动的乐趣。

在工作中,社区注意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争取各方支持,整合地区资源。区文体局为孩子们捐赠达万元的乒乓球台、篮球架、图书。省文化厅为学校捐赠DVD电教设备和价值2000元的教材。武钢大型厂投入1.5万元为社区修建小广场,捐赠图书柜、图书以及学习用品和服装。武汉e百分英语教育公司在社区开办英语教育班,提高孩子们学英语的兴趣。武钢物业公司与社区联手开展“武汉之夏”文体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社区还加强与辖区武钢一小、钢花中学等学校的联系,建立双向共建反馈机制,如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返校时,必须上交签有社区意见的反馈单,形成了学校、社区互动的未成年人教育局面。他们还建立“未成年人悄悄话室”,聘请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帮助孩子们排遣心中的不快。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关注他们的学习、心理,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社区“四点半学校”建立一年多来,受到了社区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二、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区全面工作的开展

为全面总结推广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的成功经验,整体推进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去年四月中旬,青山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在钢花村街119社区召开了全区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现场推介会,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全区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工作。在总结119社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区文明委制发了《关于在全区进一步深化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方法,在全区各社区分两个阶段全面启动全区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工程,年内在每个街道(管委会)建成1—2个示范社区“四点半学校”,现已建成13所。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全区107个社区的“四点半学校”建设。

为确保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落到实处,青山区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即:“创建主管部门(街道)支持一点、财政拨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运作模式。今年组织省、市、区22个文明单位与13个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今年的建设过程中,每个社区“四点半学校”街道投入5000元,财政拨款5000元,文明单位支援5000元,13所社区“四点半学校”共投入资金531,729元,建有室内、室外活动场所,购置书柜、图书、桌椅板凳,配备有文化体育器材,为未成年人学习提供了场所,有力推动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保证“四点半学校”有效运行

为促使社区“四点半学校”健康发展,青山区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社区“四点半学校”的组织、教育、管理等四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双向反馈”制度。一方面,各社区与学校建立反馈机制,把孩子参加“四点半学校”情况,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引导孩子。另一方面,把网吧巡视结果反馈区文体局、区公安分局,促其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二是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挖掘社区人力资源,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网络。明确“四点半学校”志愿者挑选标准和办法,具体服务的内容、时间与要求,增强志愿者服务的责任感。三是建立“未成年人成长档案”制度。根据孩子们在“四点半学校”和社区的表现编写“未成年人成长档案”,评选一、二、三级“星级少年”、“十佳诚信孩子”,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孩子的参与,使社区“四点半学校”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组织社区党员对青少年成长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帮助解决。四是建立社区共建活动机制。以“社区共建联席会”为抓手,加强与辖区单位、结对共建单位的联系,为“四点半学校”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注重队伍建设,组建了四支服务队伍。一是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以社区党员为骨干,动员热心公益的群众参加,开展“五个一百”(百名教师、百名法制干部、百名科技干部、百名离退休干部、百名文艺骨干)进社区活动,充实、壮大未成年人教育力量。二是组建“校园周边义务巡逻队”。挑选10名以上党员参加,定期对学校周边、网吧进行巡视,加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纠正。三是组建“未成年人心理疏导服务队”。聘请心理学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孩子们排遣心中的不快。四是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植树护绿、尊老爱幼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组织协调,为社区“四点半学校”发展创造条件

青山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为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推进“四点半学校”建设的整体合力。一是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系。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多次召开区属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会和调度会,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认真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帮助解决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中的问题。二是加强与共建单位的联系。区文明办积极协调地区各级文明单位参与,明确提出将各级文明单位参与社区“四点半学校”结对共建情况作为文明单位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提高建设成效。三是加强与辖区学校的联系。组织动员社区与辖区学校建立共建机制,定期反馈学生参与社区“四点半学校”活动情况,聘请教师担任社区的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校、社区互动的教育局面。

五、创新活动方式,增强社区“四点半学校”吸引力

为使社区“四点半学校”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最佳选择,青山区注意加强学习阵地建设,为未成年人开辟专门的读书、学习、培训场所。如建立图书阵地,设立少儿图书角,方便未成年人阅读;建立活动阵地,添置必备的室内、室外适宜于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活动的运动器材和设施。

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社区积极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及开办各类兴趣班、培训班,以增强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共开展了三个系列的活动。一是体育活动系列。成立乒乓球队、篮球队、游泳队、国际象棋队等,让学生们更好地锻炼与娱乐;二是文化教育系列。开办文化课辅导班、书法、绘画等兴趣班,让“挂钥匙”的孩子来“四点半学校”做作业,为对书法、绘画等感兴趣的孩子进行相关启蒙培训。三是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公德实践,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实现全面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小小科技馆”,“认养一棵树”、“铲除一处牛皮癣”、“慰问特困户”、“社区小巧手”、“同在一片蓝天下”等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四点半学校”,是社区群干适应社区群众的迫切要求而办起来的。武汉市青山区搭建了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平台,填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真空,不失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创举,值得全社会进一步关注、研究和推广。

标签:;  

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武汉市青山区“04:30学校”调查_四点半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