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计生办公室 835300
随着人口计生工作的转型发展,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各级计生协必须不断地创新社会管理,拓宽管理的外延,丰富服务的内涵,尤其是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乡级计生协一定要肩负起指导、推广、落实的责任。通过几年的摸索,乡镇主要做以“六个好”创建标准开展群众自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 “六个好”创建标准开展群众自治工作。
(一)组织建设好。建立健全村级人口计生组织网络,成立了由各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格局。成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由村计生宣传员任协会秘书长,成立会员小组,会员“一证三表”齐全,“会员之家”阵地积极发挥作用,各类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各村形成村党支部、村委会、计划生育协会、村民自治小组”四位一体“的自我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推动计划生育家庭自我管理体系走向法制化轨道。
(二)制度规范好。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协议书,能体现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积极与各族群众签订《计划生育村民公约》。积极发挥村计生协会组织、会员小组长、十户长、街道长的作用,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满意协会、五好会员小组、好会员”等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村民自治各项工作制度。针对领证家庭出台并落实了各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切实感受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优越性和自豪感。
(三)村务公开好。结合“阳光计生”、“诚信计生”行动,在村务公开栏、QQ群、微信群全面、及时的公开各类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计生政策、法规等,接受各族群众的监督。结合党支部的“民主日”和“民情恳谈会”,组织村民代表对各类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奖励对象进行公开评议,实现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自治县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四)宣传服务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成立了具有本乡特色的国策文艺宣传队,在村“人口文化大院”、村组、牧区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大力的宣传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同时,每年组织动员更多的群众利用“基层组织杯”、庆“三·八”、“5·29”协会日、“7·11”人口日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生育关怀活动、各项奖励政策等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育龄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人口文化生活。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达98%、群众知晓率达99%、群众满意率达99%。每年各村协会组织自发的开展扶贫帮困、慰问捐款等活动达10多次。通过选树一大批典型户和先进个人,为引领更多的群众转变婚育观念树立了宣传和学习的榜样。
(五)计生诚信好。村里结合“依法行政”、“阳光计生”等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诚信计生活动,积极为各族群众上门办理各类计划生育相关事项,用真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肯定。实现了全员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口信息准确、变更及时。积极做好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杜绝了计划外怀孕情况的发生,无大月份引产和选择性别引产现象的发生。同时,落实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书》;与计划生育重点户签订《节育措施协议书》。
(六)文明建设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明村建设工作中,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各项党的惠民政策优先倾向于各族计划生育领证家庭,使人人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深入人心,村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实现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几点启示
实践表明,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为计生协会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三个转变”:
(一)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转变。过去是在乡政府的领导下由村委会全权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现在是在乡政府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由村计生协会带领全体村民自主处理计划生育事务,形成了政府指导、村级自主、群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二)实现了管理职能的转变。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由过去以管理为主到现在的以服务为主,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命令向自下而上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转变,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三)实现了管理机制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降低人口出生、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向转变;由依靠行政手段和制约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向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转变。
论文作者:郭新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计划生育论文; 计生论文; 群众论文; 人口论文; 协会论文; 工作论文; 党支部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