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重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著论文,重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文学名著重译热是近年来图书出版界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从需求的方面讲,它客观地反映了当今广大读者文化需求的指向与新变。氤氲于名著之中的深蕴绵远的艺术情韵与魅力,人们对高品位精神需求的愈来愈旺盛,以及读者对一些大众文化消费热点的逆反而导致的文化需求的调整与转向,共同形成了世界文学名著广受青睐的文化需求局面,共同营造了一个深具潜力的世界文学名著的广阔市场,从而也构成了世界文学名著重译热产生的最基本的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文化热点,名著重译热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些现象,而且还有许多思考。
名著重译中的两个视点
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是基于原著的一种有意义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译者过硬的外文功底,而且也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因而可以说文学名著的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业。几十年来,经过翻译者和出版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文学译园出现了不少成绩斐然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本,前者如傅雷等,后者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但是,近年来,面对读者对世界文学名著需求的上升之势,不少出版部门一方面受出版利益的吸引,另一方面出于版权问题的考虑,便开始在名著重译上做文章,重译本由此大量出现。据粗略统计,小仲马的《茶花女》中译本(含缩译本)仅1980年以后就有近20种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名著的中译本(含缩译本)也均在10种上下,而其中不少是近几年出现的重译本。面对如此情况,人们围绕名著重译大量出现有无必要的问题各抒己见。
几个月前,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上,许多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对名著重译问题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一部分人认为,世界文学名著重译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对于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来说是件好事,不同译本的出现是不同译者对原著再创作的结果,它标明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繁荣,因而,盲目否定名著重译本是不妥当的;另一种意见则把眼光放在近年来出版的现实状况上,指出,近年来名著重译渐成热点,趋之若鹜者甚众,存在着很严重的病态现象,一些译本不仅粗制滥造,而且还有恶劣的抄袭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对名著重译热应及时降温。如此看来,名著重译作为一种文化热点现象,其利弊优劣是现实存在的。其实,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十分重要。从理论上讲,名著重译产生的不同译文版本,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大有裨益;但这里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出发点,即重译名著必须是在一个端正的学术态度的前提下,才能说重译具有必要和积极的意义,否则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有时会变得很糟。从实际情况而论,近年来我国出版界名著重译现象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的,却不是那些质量较好的新译本的出现,而是多由于经济利益驱动而产生的诸多劣质“新译本”的泛滥,其消极影响足以令人詈责;但这仍不足以完全否定重译自身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总起来说,名著重译有着一个值得肯定的理论方向,但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克服,其应有的价值将失而不存。
名著重译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名著重译是正常的文化现象,但当它一旦凝成热点,在一个时期内骤然升温,且居高不下,这似乎就是一个不大正常的现象了。经验证明,好事一经成“风”发“热”,便很易走向反面。“古籍今译”热、“辞书编纂”热等,它们的状况不足以让人忧虑吗?而名著重译热也恰恰与其如出一辙,出现了不少问题,深究下去,这些问题的根本症结一言以蔽之,即商业利益的驱动。
问题之一:出版者单纯牟利的弃责态度。将名著重译既不看作一个文化问题,也不看作一个学术性问题,而是看作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一些出版者丢弃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在重译上大做文章,以至于到了十分离谱的程度。一位个体书商就曾透露,他“做”的书就是翻炒而成的。这不需要找翻译者去字斟句酌地逐句推敲,而只需将前面的几个译本放到一起,这本一句那本一句,稍作变动便完事大吉,“译”中文比译外文要省事得多。如此而言,这样的翻炒中文译本而炮制出的“新译本”又能有什么价值可言呢?然而,书商赚了钱走了,留下一堆文化垃圾,像核废料一样,危害了每一个靠近它的人。试想,作为出版者,何以达到这等地步?弃责求利,只能是唯一的回答。
问题之二:译者队伍的仓促组合与学力不支。翻译事业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成就好的译作,一要有厚蕴的学力,二要有渊深的文学素养;尤其是要超过原有的译本而使新的译本获得应有的地位,可谓难乎其难。因此,世界文学名著翻译,并不是一般人可问津的。但在名著重译热中却出现了“兵团作战”式的译书方式。据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青年教师讲,他们就曾为出版社和书商“译”过书。为了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出版者“火箭式”出书,他们催稿急,时间紧促,为了完成组稿任务,就必须找一些学生,每个人分译一部分,突击翻译,拼凑成章,草草交稿出书。译者队伍如此组合,加之那些莘莘“译子”们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其“新译本”的状况便可想而知了。名著翻译在此沦为手工作坊式的制作过程,这对名著之“名”不啻是一种亵渎。看来,在名著重译热中,译者队伍的仓促组合与学力不支已成为矛盾的一个尖锐的焦点。
问题之三:重复出版,造成浪费。正是大量重译本的质量出现的严重问题,在其经过图书市场拿到读者手中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这样的译本将对我们的读者和我们的下一代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编译者们和出版者们的文化良心的质问与思考。而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劣质译本的出笼,虽为某些不法书商和出版社赚了钱,但从国家整体出版利益来说,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这仅仅是名著重译热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有识之士曾呼吁:“‘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但愿不要出现今人好‘玩’名著而名著灭。”
进一步加强名著重译的出版管理
名著重译热的兴起,委实令文化界人士兴奋了一番,而其中出现的问题却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从出版机制上讲,毛病出在管理上。其一,应认真清理图书市场上的劣质重译本。名著重译热中,产生了一些较好的重译本,但由于经济因素的渗透和不法书商的操纵,不少劣质重译本严重冲击着市场,因而,切实整顿市场,扬优抑劣,不仅可以及时削除劣质译本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而且还可以引导名著重译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其二,出版部门必须明确名著翻译出版的指导思想。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与瑰宝,对它的译介是利国利民,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大事,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者,都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本着对原著作者的尊重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精神,把社会效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自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那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无所顾及的出版行为必须受到出版管理部门的严格限制。其三,质量问题,是名著翻译出版的核心问题。名著重译热中所出现的不良倾向总体来说是质量不高,因而抓译本质量便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对质量的重视必须落实到出版管理机构对出版者具体的制约机制上来,即实行出版社专业归口管理,只有专业的外文出版社和有专业外文编辑室的出版社,才能出版名著译作,唯其如此,才能彻底改变一些出版社没有专业编辑力量而盲目投入翻译出版热的不正常状况,以保证出版流程的清正。其四,统一协调,减少浪费。出版者盲目投入名著重译热潮中,造成非正规化、非学术化、非条理化的各自为政的混乱出版局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缺乏宏观的指向。因而,出版管理部门必须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协调,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出版而带来的物质的浪费和文化生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