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成功_李嘉诚论文

李嘉诚的成功_李嘉诚论文

大富豪李嘉诚的成功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富豪论文,成功之道论文,李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马,奔过人生的转折,驶向辉煌。

1950年夏天,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他之所以选择在这时创业,是基于对当时时局的准确判断。

1950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的第二年,大批的逃难人潮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由20世纪40年代上半叶日本侵占时期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暴增到年近200万。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的市场扩大了许多。

此外,英、美等外商机构在华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在客观上填补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加上有大量的劳工,奠定了重振的基础。

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尽管当时的香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是,李嘉城坚定而乐观地看准了香港的经济前景。他认为,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正是最佳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后就会后悔莫及。

机遇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马,奔过人生的转折,驰向辉煌。

李嘉诚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之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香港政府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使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但是,产业政策的调整,也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逐渐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塑胶业当时在世界上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成效快;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适宜小型企业经营。

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个立足点。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1个多月,最后才在偏僻的钨箕湾找到一座差强人意的旧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潮涌至香港,使香港的房地产一下子变得昂贵,闹起房荒,房租也高得离谱。李嘉诚的资金短绌,创业之前,他打工的工资并不高,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他手上只有五万港币的资本,而这还是他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

因此,他只能量身裁衣,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价的一点厂房。

当然,李嘉诚也知道应该把工厂办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他认为眼前只能把自己极为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上。

他的打算是,等到以后羽翼渐丰,再转入市区。

长江塑胶厂里的压缩机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设备,已是破旧不堪。

创业维艰,李嘉诚只能尽量节省有限的资金,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了。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哲学是“勤能补拙”。我们不妨看一看他创业初期的工作日程。

草创阶段,李嘉诚依旧保持早期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每天一大早,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搭出租车,距离远就坐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中午时,李嘉诚便要急如星火地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状况,然后和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午餐。工厂没有餐桌,李嘉诚跟大家一道蹲在地上吃饭。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草创时的艰苦环境。在商业社会里,必须稳定人心,不可能让工人长期吃苦受累。

李嘉诚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因此,长江厂一有了盈利,他就抽出钱来,尽量为工人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

当李嘉诚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缩机模型中取出来,他如中年得子那样兴奋。悭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一番,带工人一道到小酒馆聚餐庆贺。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的人,而他的部属却说他“悭己不悭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才能有难同当。李嘉诚这样一片真诚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几次遇到困难,工人们仍然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待员工,是很重要的赚钱术。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时期,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都是生手,过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惟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带领工人一道完成。

到了晚上,李嘉诚仍然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对全厂的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也成了全厂员工的榜样。

这是非常时期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一批又一批的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李嘉诚赤手空拳起家,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一个商业神话。李嘉诚由创办长江塑胶厂遂成为“塑胶花大王”,后来投身地产业,又成为“房地产大王”。他连续6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连续8年雄踞香港商界之首。他拥有创业经商的优秀素质,谋略可谓出神入化,法无定法,同时又有迹可寻,人人可学可为。

经过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

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并实行三班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长江塑胶厂也跟着蒸蒸日上。

生产的迅猛发展,也刺激了李嘉诚年轻气盛、急于求成的弱点,造成他一味追求产量,而忽略了企业信誉的关键——品质。因此,创业不久,看似一帆风顺的李嘉诚遭到当头棒击,长江塑胶厂遭到重大挫折。

一家客户指责李嘉诚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

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出现,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还要长江塑胶厂赔偿损失!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被退回的玩具成品,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时,见这情景转身就走。

俗话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此时的处境正是后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这使李嘉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知悉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立即派员催讨贷款。

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严峻局势。全厂员工个个自危,士气低落。

品质就是信誉,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决定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首先是稳定内部军心,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李嘉诚向来出言必信,因此,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上得到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了。内部巩固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

李嘉诚坦言工厂面临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渡过难关的对策。李嘉诚的诚实,得到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上的伙伴,长江塑胶厂一旦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原料商、客户一致同意放宽期限,使李嘉诚获得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把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决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品质和产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渡过了难关。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而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资,令他们感恩至深。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

标签:;  ;  ;  

李嘉诚的成功_李嘉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