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小衔接实验研究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小论文,实验研究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与附属小学于1992年,联合承担了吉林省科委的科研项目,即“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实验研究”课题。三年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省科委、师大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由于实验幼儿园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其实验研究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与此同时,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高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着重谈谈实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实验研究的特色。
一、对全国幼儿入小学做全面的准备工作
1988年起,幼儿园进行了课程整体改革和实验,通过课程整体改革和实验来充分体现为“幼小”衔接做全面的准备。
课程整体改革是从多方面进行的,简介如下几项工作:
1.建构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整体课程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合理地综合了各种教育内容,运用了各种教育手段来实现培养目标。它吸取了“活动课程”、“主题综合课程”、“发展幼儿能力课程”等模式之所长;安排了创设游戏活动的环境和条件;重视一日活动过程的教育和环境教育;改革了集体教学,并与分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因材施教。合理地设计了各年龄班的全年、每学期、每周、每日的课程活动计划,落实了“规程”中提出的总的教育目标和各项活动的目标要求。
2.改革教育教学内容。第一,对各年龄班的八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突出了时代性和科学性。第二,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既要注意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性,把同一主题的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能综合的就综合进行教学,不能综合的就进行单科教学。第三,解决更新选择课程内容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的问题。在选择认识型课程的内容时,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既要有认识范围的扩大与知识量的增长,更要逐渐增多那些反映事物之间联系与关系的知识,有助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在表达型的课程中,既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增加了许多意愿性美术活动、创编故事和即兴表演活动,使儿童能够有机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3.重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解决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不仅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有待于教师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观察、分析、了解儿童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组织儿童能力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加强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同时,积极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潜心地设计教育过程,把选择活动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的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教师充分地运用游戏法、启发式、问题法、发现法及操作法等,重视学具、教具的开发与使用,充分地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4.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幼儿在园内的一日活动都属于“课程”。根据课程整体结构的要求,我们重新安排了一日活动。其特点概括为“上午三段式”(自选游戏、集体教学和户外体育活动);下午多项式,每周下午要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品德教育、参观散步活动、娱乐活动、表演游戏、自选游戏和劳动等)。这样一个活动安排的框架,能使老师发挥自己的独创性,有效地利用时间,保证了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实验,验证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设计的方案是可行的,其收获是大的。幼儿园培养出一批好孩子。近几年,教育系的师生在幼儿园运用韦氏量表测查各年龄班的儿童,其结果表明,平均的智商是很高的。又据师大附小调查,在每年一年级的新生中,该园毕业的儿童在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上,均高于其他新生的水平。由于幼儿园进行了课程整体改革和实验,对全园的儿童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学前班儿童进行专门性入学的准备训练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教育阶段在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新入学的儿童必然会感到有许多不适应,出现“陡坡反应”。概括为:社会要求不同;学习任务不同;课程形式、教学方法不同;生活环境和师生关系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使儿童顺利而愉快地渡过“陡坡”,课题组在一起研究,集思广议,各自分别制定出“衔接”实验研究的方案。我们为了解决衔接中“陡坡”现象,致力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重新编写和设计学前班课程
组织全国五个学前班教师,在幼儿园总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总结经验和教训,大胆开展各种课程的改革实验活动。我们参照运用了韦氏量表对儿童进行智能普查的分析结果;根据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估;附小一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国内外的教育经验等,组织部分学前班教师编写《学前班课程设计》一书。参照教育系师生对学前班儿童进行智能、心理素质、身体体质的测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入学后的表现,再进一步对“课程”进行修改,使之更科学更实用。
《学前班课程设计》一书是按着《纲要》的指导思想编写的,同时,还体现出“衔接”实验研究的重点,对儿童进行专门性的培养和教育。
1.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
学前班课程的全年教育目标,是从语言、数学、科学教育、美工、音乐、体育、生活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品德教育等八个方面提出来的。每一项的教育目标,都是从认识范围、培养能力、态度情感与行为习惯等维度提出的,其重点放在对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角度方面。
例如,通过数学教育活动,教师重点培养幼儿抽象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可逆性思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对空间感知和想象力。在这里仅举量的守恒训练之一例,如组织儿童操作练习,开展搓泥条游戏中,让儿童取两块相同重的橡皮泥(儿童自己称,确认同重),搓成两根同长短(同粗细)的泥条,再把其中一条继续搓细搓长之后,让儿童称一称两根不同长短、不同粗细的泥条是否同重(用自制平衡称称),使儿童在反复操作中认识泥条的重量不会因形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互反性逆运算);或者让儿童把搓长的泥条恢复到未搓长的泥条一样长短,再把其中一根由粗变细(由短变长),再由细变粗(由长变短),进行用泥多少的比较,使儿童认识到同样的一块泥可以搓成不同的形状(这里体现逆向性运算和互反性运算过程)。与此类似,儿童对大小、容积、面积、体积、多少(数目)、快慢(速度)等量的认识都要求在这种特设的操作条件下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就会不仅从单维方向认识量,更重要的是从多维方向对量的多种属性进行综合思考,从而找出一种恒定不变的因素,实现可逆性思考,达到量的守恒。
教师组织幼儿学习数的多层次分解时,运用“多功能数学插扳”进行操作练习,幼儿边动手操作,边比较分析判断,最终明白了整数可以分成部分,部分还可以分解的道理。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还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点对幼儿进行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小学必备的素质,所以在确定学前班的教育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养成幼儿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正确穿衣、裤,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懂得自我保护(保护视力、饭前后不剧烈运动、交通安全),会整理学习用品(书本、文具)等自理能力。
课程设计中,选择了多种课题,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活动让幼儿了解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如参观商店、工厂、农村、军营等。幼儿通过参观、访问、座谈等教育活动,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学习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学习解放军叔叔军风军纪,努力提高并掌握生活的本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顺利地学习,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了一些综合性活动,教育幼儿认识图书和文具,学会翻书、认识书页,会用硬纸包书皮,学会削铅笔、摆放文具等本领。
3.重视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愿望的培养
“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些活动,组织学前班儿童到附属小学进行参观、听课活动。他们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后,表现出非常羡慕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说:“看,他们多神气!真了不起!我也要当一名好学生。”由于幼儿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种向往的感情,所以他们在学习“毕业诗”时,改变了过去对幼儿园难舍难分的依恋情绪,一致表示我们长大了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要象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好好学习,争当好学生,早日戴上红领巾,早日向幼儿园老师报告好消息。
除了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外,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地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幼儿要掌握正确书写和画画的姿势,进行三个一的训练(一尺远、一拳远、一寸远),进行正确坐姿、举手姿势等训练。教师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学习要专心”、“做个好学生”、“长大做什么”等主题综合教育活动。幼儿通过参观、讨论、讲故事等活动,他们表示今后要象李四光爷爷学习,象爱迪生小时候那样刻苦地学习。
(二)注意幼儿身心素质的提高,尽早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幼儿在体能、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为此,组织学前班的儿童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其体质,以便入学后能承受和适应更高的身心负荷。在学前班后期,教师有意识地改革了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每天下午适当地减少了游戏活动的时间,增加了提高有意注意训练活动的时间,延长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时间。
幼儿在教师的爱与严的教育下,提高了非智力因素,为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和附属小学课题组互相研究,双向实验改革
过去,幼儿园教师对小学的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情况了解甚少;小学对幼儿园的工作规程、课程改革及教学要求也不十分清楚。课题组成立之后,双方本着对儿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地交流了情况,双方各自明确了研究的重点,制定出实验的方案。
幼儿园课题组请附小领导和一年级教师给学前班的教师介绍一年级语文、数学教材教法和大纲的要求,平时经常到附小听课,并定期交流经验和沟通情况,这样做既有利于衔接工作,又避免“小学化”倾向。
课题组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掌握了入学后的各种信息,为在园儿童进行全面素质的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附小课题组按着实验方案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实验班的教师对刚入学儿童的教材、教法和作息时间安排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同时还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使他们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实验和改革只进行了几年,还只能说刚刚走出了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艰难的改革之路,有待今后一步一步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