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硬,一手软”转变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一手硬,一手软”转变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改变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十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软论文,十点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来的1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真正改变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显然,改变这种现象,确实需要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有所突破,如制定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拿出一些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办法;但是,仅仅停留在“可操作性”层面上,是不足以真正改变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条件与根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更深刻的理论层面上,认真分析这些条件与根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生的不同的影响,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本文拟从十个方面,对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客观条件和根由作一些简要的探析。

1.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重大挫折,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仅在国外而且也在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怀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淡化等等,已成为不可轻视的思潮。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一旦我们淡化或者轻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占有的指导思想的地位,一旦我们淡忘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硬”起来,最后出现精神文明建设“软”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软”,首先就“软”在指导思想的失落上。

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要在指导思想上“硬”起来,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在这里,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和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春视察南方的讲话中作了深刻的论述(很可惜,近年来,我们在宣传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讲话中很少提及这些深刻的论述)。针对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的悲观主义论调和所谓的“信仰危机”,邓小平同志坚决地回击道:“哪有这回事!”他充满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的重要论述,对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指导思想的地位是有重要意义的。

2.我们是在对外开放的总的格局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不仅推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也顺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其他所有的国家一样,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的交流,离不开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但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从而面临着如何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想的侵蚀和反对“西化”、“分化”的问题。一旦我们对涌入我国的精神产品不加分析、鉴别,不管精华还是糟粕,不管香花还是毒草,一概引进、一概吸收,就会模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方向,最后使那些舶来的糟粕、毒草,污染我们的社会空气、毒害我们的人民。可以认为,近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软”,突出地表现在对外来的精神产品中的糟粕、毒草,不能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抵制。

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外来的思想文化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既不能一概拒绝、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坚决地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想的侵蚀,反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企图,其中当然包括“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次指出:“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这个斗争将贯穿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本世纪内要进行,下个世纪还要继续进行。”(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7、204页)

3.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涌现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西方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它们带来工业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失业、贫困、吸毒、酗酒、淫乱等社会问题。这就产生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否必然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世纪性的大论争。西方学者在这一论争中曾经形成两派基本观点:悲观派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还使精神文明遭到破坏,因而主张限制发展科学技术,拯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乐观派则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使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发展,能够为人类“带来繁荣和富裕的世界蓝图”,因而主张有选择地发展科学技术。这两派观点的共同误区之一,就在于把科学技术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看成是单向度的因果关系。其实,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那种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然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观点,是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与现实依据的。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易于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力量,追逐物质产品、蔑视精神建设的错误导向。这种错误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产生的根由之一。应该看到,物质文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冲击,并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更不是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造成的;相反,它是由人类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相对有限性造成的,是由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对自己的行动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在改造自然中不断地改造自身,在建设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地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建设起真正的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面临着怎样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与“现代”总是相对而言的,“现代”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不断创新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传统”就是“现代”的基础,“现代”则是“传统”的更新和发展。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传统”基础,它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的必然结果;但它同时也是“现代”的,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处理这两者关系时出现的任何一种偏废——如以“传统”取代“现代”,即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全地建立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或以“现代”否定“传统”,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完全否定传统的优秀文明的地位和作用,都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软”或“散”现象的出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据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特点,因而它更需要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发展“传统”。这就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因而“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列宁选集》中文第三版第4卷第285页)同时,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坚决反对那种贬斥、批判“传统”或回归“传统”的做法,必须科学地分析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总结各个历史时代精神活动中所积累的丰硕成果,在批判地继承精神文明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这些精神文明遗产进行再创造,使其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既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色。

5.我们处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时期,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软”,与我们不能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一般来说,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实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更不能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等同,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甚至只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势必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半个世纪发展的历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由于政策失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导致了“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状况,人民群众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应得的利益,整个社会也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应有的发展,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开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消灭贫困为宗旨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后又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内容。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其间充满了艰辛、困苦和磨难,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现阶段,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的条件下,更要加深对社会全面进步的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避免重蹈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未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覆辙,重走发展中国家走过的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走出理论认识上的某些误区,既要反对“经济搞好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的错误认识,也要反对“等经济搞好了,再去发展精神文明”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只要把经济搞好了,牺牲精神文明也未尝不可”的错误认识。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第32页)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及发展,以及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反映不同的所有制关系的意识、观念、道德的碰撞,引起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上的冲突;而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群体利益的矛盾,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这些碰撞、冲突和矛盾,就可能削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题和主旋律,出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软”的现象。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由全体社会成员享用,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社会各个成员和社会各种类型的群体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个体、群体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必然要统一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根本性规律。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各个不同个体、群体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出现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群体的精神文明与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和主旋律,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7.改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正面功效和负面作用,特别要注意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和现代经济体制,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形式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的一项重大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选择,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基点,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树立起社会主义竞争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发展到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负面作用,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作用也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滋蔓开来,其结果必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极大的消蚀作用,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高度重视并切实克服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作用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难以健康地发展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8.精神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在于物质生产的实践,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发展。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况下,我们还难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高度的物质力量为支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难以正常发展的。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软”的现象的根由之一。

应该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状况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以此调动和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也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9.现阶段,我国文化教育的相对落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另一重要根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文化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教育的发展,既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式,也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念的手段。缺乏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人,其革命理想、信念、道德是不可能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理论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而一个文化落后、教育不发达的社会,也不可避免地会充斥着封建迷信、愚味无知和陈规陋习。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必须以较为发达的文化教育为基础。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基础教育过于落后,其他各种教育形式还不健全。这不仅影响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且也影响精神文明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从社会的成员来说,当前处于低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比较艰难,而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势力又不易动摇,因而造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软”的现象。

因此,在我国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同时还要发展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等,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使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从而使文化教育切切实实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10.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和多民族长期共生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交互作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们难以在全局范围内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根由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采用的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活动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落后的生产方式还居统治地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人们的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反映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易于接受和消化,精神文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人们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精神需要在总需要中的比重相当小,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内部的活力和各种必需的条件。

在我国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精神文明的这种差别性,应当根据经济发展不同层次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近期和长期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各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不断地向高一层次发展。

标签:;  ;  ;  ;  ;  

“一手硬,一手软”转变精神文明建设的十大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