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隅紫京叠院项目的设计实践和营造论文_任虹

上海深圳奥雅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200052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住宅景观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人的视线和生活中。同时,越来越多的山地住宅应运而生,如何因地制宜的有效的利用住宅场地现状中的各种要素成为当前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南京金隅紫京叠院项目为例,阐述了设计的思考实践与营造的过程,思考如何“从山水中建设山水生活”,如何从现场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山地住宅 因地制宜 要素 设计实践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如何合理利用山地的现状要素,成立我们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本项目用地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森林公园南侧,整个场地东高西低,东西高差约20米,建筑规划中地下室车库各分区之间顶板高差约16米,给景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考验。景观设计深入现场勘察,对场地周边环境、水体资源、场地竖向、建筑规划等深入调查分析,遵循“多利用,可持续”的原则进行深入思考,为居民提供一次生态怡人的山水宜居环境。

2项目背景与解读

2.1项目背景介绍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江苏省西南部,是国家华东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节点城市。

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1]

2.2项目地段

本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黄山岭路以西,浦口区公安局以北,江苏卫视健康职业学院以南。基地区域条件优越,距离老山森林公园仅3.6公里,距离市区直线距离15公里。

2.3场地分析

项目用地四周市政道路东高西低,场地东西地形有明显分界,东西高差约18米。西半侧场地现状较为平整,西侧道路高程(平面高程系统采用92南京地方坐标系)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东半侧场地现状起伏较多,坡向变化密集,东侧市政道路平缓。

场地外围西侧及北侧与市政道路间有市政排水渠,排水渠中水源为老山森林公园山泉水,水体中溶解性总固体为296mg/L(国家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饮用自来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有限量要求:溶解性总固体≤1000mg/L),已满足室外用水要求。

场地现状分析:

区域内场地高差较大,最低点21.0米,最高点39.0米,两者相差18米,区域内高低不平的地势增大里平衡土方量和建筑规划的难度;

因高差原因,场地规划中存在大量的挡土墙,如何软化挡土墙需要重点考虑;

场地外围西侧及北侧市政排洪渠水质优良,可引为场地内水景水源。

针对以上场地现状情况,方案设计阶段景观配合建筑规划一起进行场地的梳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建筑规划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合区域外部市政道路规划,保持场地东高西低的态势,就近填挖平衡土方;

场地内挡土墙高于8米的挡墙,推荐做分级挡墙留出中部绿化空间,弱化空间的压迫感;挡土墙高度在4米到6米之间的挡墙,尽可能远离一层建筑,增加一层建筑的日照时长。

合理的利用场地外水源,利用抽水泵将场地外水源引入到场地水景最高点,利用重力原则,将水源引入全场。

3 项目设计

3.1设计主题

项目基地位于我国中部历史名城南京,同时临近老山深林公园。

项目用地红线范围13.94万平方米,建筑由临街商业、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山居别墅以及会所建筑构成,结合建筑、道路场地以及多变的竖向空间。

结合以上要素定下了“桃园溪谷,山水府邸”的整体景观构架,以及“东方雅集、诗意生活”的景观品质要求,已达到建设家庭友好型健康社区的目标。

图1景观设计平面图

3.2 设计内容

3.2.1山的景观

场地整体竖向复杂,对于景观设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形成了“基地在山中,山在基地内”的特殊环境。

场地的基本地形,东高西低。结合建筑规划,场地内部形成众多挡土墙。

场地内挡土墙高于5米的挡墙,做分级挡墙留出2米宽中部绿化空间,种植适宜的小乔木及爬藤植物,形成多层次的人造山景植物绿化空间,弱化高墙的空间压迫感;挡土墙高度在2米到4.5米之间的挡墙,尽可能远离一层建筑,增加一层建筑的日照时长,形容阳光山谷的氛围,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

同时,利用场地内高差较大的相邻地库分区,结合多样的场地坡度设计,布置儿童滑梯、攀爬杆、儿童攀岩钉等设施,形成多层次的儿童活动场地。告别了以往的平面型儿童场地,将儿童的活动空间更为立体话,形成住宅区中独特的山地型儿童活动氛围。

利用场地环境中的竖向要素,合理的开发整合为有价值的可观赏或使用的山地景观,以达到丰富活动场地与观赏效果的体验。

3.2.2 水的景观

场地内流动水系贯穿全场,总面积达到2900平方米,从溪流源点(泄洪沟净化水)起始到叠溪芳洲,落差16.9米,全长420米。整个水景设计本着“桃园溪谷,山水府邸”的设计理念,结合水系可持续的生态化要求,达到“参与、分享”的水景观赏与体验的本质。由溪流源点(泄洪沟净化水)、儿童活动戏水区、溪谷跌水、假山跌水、叠溪芳洲、镜面水景等动静相结合的水景组成。除了儿童活动戏水区及镜面水景,全区90%的水景水源采用泄洪沟净化水,最大程度的利用天然水源,最大程度的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

同时,结合大面积的水域场地空间及先进的水下生态种植技术,达到水系内部自净效果以及自循环。选择水系中部及尾端的大型水面区域,在水下0.7米以下附土,搭配种植适合南京当地的水生植物,形成自净的水环境。同时利用水域临近的大型假山跌水与叠溪芳洲的分级跌水,形成局部水域自循环的水环境,包装景观效果和水质要求。

结合以上水景及设施,本设计水景驳岸处理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

自然生态驳岸:结合水下草坪设计,周边绿化顺接水下草坪,以1:2的坡度自然入水,弱化整体水景硬质驳岸,更为贴近自然山水。

山石驳岸:结合狭长的溪流跌级水景,在溪流两侧绿化中夹置山石,营造山溪氛围。

3.2.3植物营造

植物营造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植物既是景观要素也是观景的主题。本项目植物设计遵循“桃园溪谷,山水府邸”的主题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别具一格的山地植物景观。结合不同的建筑、场地环境,营造开敞大方的主入口植物景观;疏朗有序的健身步道植物景观;坊巷四季的巷道植物景观;以体验观赏为主的种植园与芳香观赏植物园;以错落有秩为主的溪流景观等。

4设计与营造

项目占地范围较大,现一期景观部分(用地范围1.4万平方米)已于2017年9月施工,结合会所建筑施工进程历经9个月,于2018年5月基本完成。此处运用动静结合的处理方式,以及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 “东方雅集、诗意生活”的景观意境,以及“山形、山意、山镜”依形就势,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图片5一期景观平面图

下面结合一期的设计思路与营造方式介绍主要景观节点。

4.1会所前场景观设计

会所前场景观区主要布置在会所建筑的东侧,是会所建筑主要的入口迎宾空间,由东侧主入口,山园及水园组成。

东侧主入口为主要的人行入口以及会所的重要对外主入口,紧邻浦口区黄山岭路。是前场空间的主要着力点,设计结合实体景墙与U型玻璃景墙的虚实对比效果,以及“山形”的朦胧展现,采用精细化设计,彰显东方现代园林的品质感。采用新的空间关系与新的景观材料,与细微处夺人目光。

山园连接着主入口与水园,其通过拾级而上的行程体验,以及错落的山石、周边植物的群落变化,体现“山意”的境界。山园相对空间幽静,绿树成荫,山石错落,在狭长空间内很好的再造了微缩山地景观。

水园空间开敞,与山园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水园连接会所建筑主入口。是会所前场很重要的景观空间。在此,我们运用了感应喷泉装置增加空间与人的互动,让我们的空间可以多样化的活动起来,烘托入口的迎宾感观。同时,会所主入口正对面的夹绢玻璃中描绘的山景,即为会所二层观景平台处远望老山的山景轮廓图。通过中式水墨晕染的渲染手法,绘制了一幅山景远视图,将“山形”纳入景观之中,山水映衬,相辅相成,互为烘托。同时,水园水下设置散置点式LED光源,夜景形成星池景观,与夜空中繁星交相呼应。

4.2 会所后场景观设计

后场与建筑咖啡吧与室内泳池相邻,为主要的休闲放松空间。其场地南北两侧建筑及挡墙高差较大,南侧最大高差在12米。同时,会所建筑负二层出入口到西侧景观平台有3米的高差。如何贴合空间氛围,合理整合现有竖向要素,成为了主要的设计要点。

通过几轮的推演,以及与建筑规划的有效沟通,针对南侧12米高的挡墙,我们做了错级退台的做法,将一面挡墙分为两级处理,中间设置2米宽的绿化空间,通过层级绿化植物的种植,弱化墙体的人工痕迹。

通过景观水景与叠溪芳洲的错级叠水景观,合理优化景观场地内3米高差的处理方式。临近会所负二层出口处,设置与铺装齐平的镜面水景,以及陷入在水景中的水吧台,为体验者营造一个优雅静谧的空间环境。其下方五层,由大到小,由宽阔的落差1.0米的瀑布到点式的落差0.5米的叠水,以及水景中散置的芳香种植池,形成了更为放松休闲的空间。配合水景两侧的登山步道,以及整体的围合空间,形成了真正有山有水的“山境”空间,再现了“东方雅集、诗意生活”。

4.3 植物种植

植物种植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配合不同的场地与建筑,营造相符合的植物群落景观。前场空间的植物主要以修展的个体为主,孤植树能达到“单木成景”的效果,地被主要以精致与饱满为主要要求。后场植物种植,结合后场空间环境,多以多样搭配为主,营造小山谷的植物氛围。注重四季变化与群落关系,形成良好的植物生态小环境。

5 总结

依托独特的山地环境与城市氛围,较为全面的利用了现有的山地条件与设计要素,按照建设家庭友好型健康社区的设计目标,合理的整合景观要素,打造了一个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互动友好的山地社区环境,形成山水互为依托的景观体系,使之成为独特的山水社区景观。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4%BA%AC/23952?fr=aladdin#2

[2]时代楼盘112期[J].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任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南京金隅紫京叠院项目的设计实践和营造论文_任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