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基础,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的载体。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往往只关注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而忽略其“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只关注“以车为本”,而忽略“以人为本”。本文将以广州知识城城市道路深化设计为例,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结合人性化的使用需求,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分等级、分类型、多要素、精细化的设计指引。
【关键词】城市设计;道路设计;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4-0022-03
城市道路是机动车交通的载体,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及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城市道路设计的理念也在逐步转变,从“关注机动车通行”到“关注步行及人的活动”,从“道路红线控制”到“公共空间管理”,从“工程设计”到“空间环境设计”。本文将以广州知识城城市道路深化设计为例,来探讨城市道路设计分等级、分类型、多要素、精细化的设计指引。
1.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载体,需满足五大要求:
(1)周边用地要求:城市道路设计应紧密结合周边用地功能,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模式。
(2)空间要求:应充分考虑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使用,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设施等立体布局。
(3)路权分配要求:应根据道路类型、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保障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4)交通功能要求:精确分析交通功能需求,通过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统设施的供应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5)风貌控制要求:应加强景观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针对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2.知识城城市道路分等级、分类型的总体设计指引
根据道路交通功能将知识城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四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片区主导用地性质及服务功能将知识城道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生产型及景观型道路五个类型。针对不同的等级及类型,提出相应的道路设计指引。
(1)交通型道路
①道路等级:多为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部分城市次干道。
②周边用地要求:以快速通过的机动车为主,慢行交通量少。
③空间及路权分配要求:以机动车通行功能为主,慢行交通需求小。机动车道较宽,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满足基本需求,或根据实际需求相应收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带。优先满足机动车通行需求,提供较大的车流通行空间。
④交通功能需求:以通过型交通为主。安全性要求高,尤其是机动车行车安全。
⑤风貌控制要求:结合道路绿化带及景观标识,打造反映知识城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特色景观形象。
(2)生活型道路
①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
②周边用地要求:周边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少量商业服务业用地和城市绿地,使用者主要为附近居民。
③空间及路权分配要求:以通勤交通为主,涵盖购物、娱乐等交通需求。以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为主体,以公交和行人为优先通行群体,慢行交通需求量大。机动车通行速度不高。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较宽裕,支路可考虑机非混行。经具体论证后,部分路段可设置公交车专用道或路边停车。应优先满足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需求。
④交通功能需求:以到达型交通为主。安全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慢行交通安全。
⑤风貌控制要求:设置体现知识创新特色的标志物,打造特色形象。路旁构筑物、设施、城市家具等均应统一规划设计,保持外形风格统一,反映知识城宜居特色。
(3)商业型道路
①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
②周边用地要求:周边用地主要为商业服务业用地、少量居住用地,使用者主要为前来消费的城市居民。
③空间及路权分配要求:主要满足周边商业地块的交通需求,需考虑大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同时通行的交通需求。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机动车通行速度较低。优先满足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需求。
④交通功能需求:以到达型交通为主。各种通行方式流线相对混杂,安全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慢行交通安全。
⑤风貌控制要求:结合地段,设置多种标志物,亦鼓励周边地块所有者在道路附件设置特色标志物。提倡简洁、现代的公共空间风格,反映知识城创新商务特色。
(4)生产型道路
①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
②周边用地要求:周边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使用者主要为周边工作人群。
③空间及路权分配要求:主要满足周边工业地块的交通需求,以货运交通为主,同时兼顾公共交通。机动车道较宽,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宽度较窄,满足基本需求。部分路段可根据实际情况,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合并设置。优先满足机动车通行需求,提供较大的货运车流通行空间。
④交通功能需求:以到达型交通为主。安全性要求很高,尤其是大型货车行车安全和慢行交通安全。
⑤风貌控制要求:统一规划设计,保持外形风格统一,应体现产业创新特色。城市家具需要强调工业设计。
(5)景观型道路
①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
②周边用地要求:城市绿地、部分居住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使用者为周边居民和办公人员。
③空间及路权分配要求:主要作用为体现城市景观风貌和绿化特色,满足休闲生活、健康城市需求。机动车道较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较宽且形式多样。绿化分隔带及人行道绿化、周边城市绿地和广场都应一体设计。优先满足慢行交通需求。
④交通功能需求:以通过型交通为主。安全性要求高,尤其是慢行交通安全。
⑤风貌控制要求:充分体现知识城生态乐活的休闲旅游特色。应结合周边景观资源,根据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化设计。
3.知识城城市道路多要素、精细化的设计指引
根据知识城道路的不同等级及类型,同时考虑道路设计的多种要素,分别从7个类别、24个要素提出精细化的设计指引。下面以知识城生活型主干道道路设计指引为例。
(1)基本设计指引
①机动车车道设计时速:40~60km/h。
②断面选择:两块板设计。使用3.25m的窄车道,减缓机动车行驶速度。
③中央分隔带:4m绿化分隔带,满足车辆掉头需求的同时较少占用道路空间。
④服务带: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自行车道间设有不小于3m的绿化带,兼做服务带。
⑤出入口设置:沿线道路尽量避免设置车行出入口,可设置人行出入口。
⑥公交专用道:可设置公交专用道。
(2)道路退缩带设计指引
①宽度:≥10米。
②功能:隔离道路污染,营造道路景观。配以适当的慢行道、景观节点及相应的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绿化退缩带是道路与周边地块衔接的重要区域,功能和空间应结合周边地块设计。
③内容:以绿化种植为主,优先选择岭南本土特色观赏植物。可适当设置景观节点、小型广场、趣味艺术装置等,或与周边地块结合形成公共空间,承载公共活动,提升城市活力。
(3)道路功能设计指引
①照明:保证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照明充足,不应有光照死角。道路退缩带内的慢行道、公共空间根据具体情况,主要节点应照明充足,人流量少的区域可间歇照明。
②护栏:根据需求设置护栏,防止冲撞。如在道路交叉口设置。
③指示牌:指示牌需分布合理、规范清晰、表意明确。有绿道或慢行道的区域应有相应标志系统。
④其他要求:检查井盖应与铺装一体化设计,电力电缆箱等应做安全、艺术化处理或遮蔽。
(4)海绵城市设计指引
①机动车道排水: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汇入绿化隔离带、中央分隔带,如无法消纳可考虑汇入道路退缩带内的生态排水设施。也可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设计调蓄设施。
②服务带和慢行道排水:服务带和慢行道雨水径流宜采取生态排水方式,汇入绿化隔离带、道路退缩带、附近公共绿地或水体、地下调蓄设施等。
③透水铺装:服务带和慢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如透水混凝土地面、透水砖地面等。机动车道建议采用透水沥青铺装。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④注意事项:应雨污分流并对初期雨水径流进行处理。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 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5)道路形象设计指引
①设计范围:中央分隔带、绿化隔离带和道路退缩带是营造道路形象的主要区域。
②造景元素:结合周边用地,设置广场、趣味艺术装置等景观节点,满足休憩和城市公共活动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布置相应的城市家具。构筑物、设施、城市家具应统一规划设计,保持外形统一,反映知识城亮点和特色。结合不同的城市区域,设置标志物,可以是标志性雕塑或公共艺术,或雕塑与植物形成的组景。铺装宜安全耐用、简洁柔和,建议以米色为主色调。在景观节点区域,建议对铺装进行艺术化设计。
③组景分布:结合城市区域和城市空间设置。应结合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基于城市空间分析。
(6)植物搭配设计指引
①基本要求:用常绿、遮阳树种搭配岭南特色观赏乔灌木,形成特色鲜明、舒适怡人且易维护的景观。慢行道及景观节点,应有树荫遮蔽,并适当使用观赏灌木、草本植物、香味植物,营造舒适怡人的景观。植物搭配应精细设计,疏密有致,形成特色。不宜形成过于茂盛、封闭的景观空间。近人处不得种植尖锐、有毒植物。
②植物选择:采用常绿植物,搭配具有观赏性、有香气的岭南特色植物。可在重要景观节点适当种植或摆设时花。
③植物建议:乔木如绿化芒、盆架子、黄花风铃木、白兰、榄仁树等;灌木如鹅掌藤、九里香、杜鹃、朱缨花、桂花等;草本如蜘蛛兰、结缕草、葱兰、麦冬、翠云草等。
(7)道路断面设计指引
4.总结
通过对知识城道路进行分等级、分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和等级提出多要素、精细化的设计指引,指导知识城道路工程设计及建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道路建设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及多元融合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新广州知识城综合交通、道路、管线综合规划调整及深化设计》,2015.
[2]Michael R.Gallagher,王紫瑜.《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2015.
[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稿)》,2016.
论文作者:闫建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道路论文; 交通论文; 机动车道论文; 城市论文; 需求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