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育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早期教育论文

关于加强育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早期教育论文

关于加强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加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养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着眼于做人的基本素质,并以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品行能力的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目的是通过养成良好习惯来发扬各种传统美德,培养“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习惯,使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纳入更高层次的轨道。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教育手段。

我国要在跨世纪竞争中取得主动,中华民族要腾飞,亿万人民要实现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愿,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最终取决于整个民族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德”,不仅包括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要求的政治觉悟,健康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与法律和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自觉行为;“智”,不能单以拥有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即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具有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体”,不仅是一种体力的概念,更包含强健的体魄,敢拼敢闯的博击力和坚韧不拔的忍耐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

然而,今天的现实与上述愿望和要求相差还相当远。以青少年学生乃至大学生为例,不少人缺乏动手能力,遇到困难缺乏自信力的较为普遍,依赖性强,害怕艰苦,轻视劳动,铺张浪费,不重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以及重智力轻意志品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呼吁,如何按照德、智、体三方面和“三个面向”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需要,人们向养成教育发出了急切的呼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引导。

一、重视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培养

有这么一个故事:被誉为“少年爱迪生”的上海姑娘裘苑,从11岁开始,仅8年时间就获全国和上海市各类发明奖18项,有的还获国家专利。她父母虽然是普通工人,但很注意对孩子从小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他们根据女儿肯动脑动手的特点,因势利导,让她生活自理,并学习操持家务。如有意识地把生活费交给她管理,让孩子买菜、做饭、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正是在家务劳动中由于封煤炉过夜的苦恼,促使她发明了“节能自控炉封”。事情就这么简单,生活引发了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又激发了她的求知欲。由此可见,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它能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培养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必须循序渐进地分三个层次来进行:一是个人生活自理劳动,二是家务劳动,三是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在这些劳动中,教会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并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形成劳动观念。显然,劳动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决不是单纯地教会孩子们干这干那,而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使他们在劳动中认识一条简单的真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无尚光荣的事业。

二、把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寓于养成教育之中

劳动,尤其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越来越依靠智力。因而,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是为了实现将来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一环。现在不少家庭喜欢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单一的定向培养,比如当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只偏重于一门知识的学习;或者,当孩子刚学会拿笔时就强迫他学画画,硬是要让孩子将来当画家……。这些美名曰“早期教育”的做法,把知识的范围限定得如此狭窄、单一,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人的智力是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人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记忆力称为智力的“一般因素”,而对于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事物的推理能力、计数能力、空间能力和知觉速度等,则称之为智力的“特殊因素”。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的这些不同因素,只有通过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才会对其中不同因素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②。

现代科学发展史实证明,在经历了精密的分析阶段后,科学正在走向高度综合,各种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大量涌现。真正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往往是那些既在某一学科上有精深造诣,又具有许多学科知识的“通才”。他们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在现代科学综合发展大潮中,自由搏击,左右逢源。因此,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也必须以通才为基础,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在接受、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说得好,“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学习行为的养成主要在于:

1、养成读书习惯。广泛涉猎课外书籍,以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从而达到拓展知识视野,磨砺智慧之剑。2、培养勇于参与的意识。指导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其中增长知识才干。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更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有些心理能力光靠读书是无法培养的,例如社会公关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分析与观察能力等等。只有拓宽智力背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让孩子终生受益。3、鼓励求知精神。孩子一般都有好奇、争胜的天性,什么事都想试一试、闯一闯,把这种天性引向追求知识,就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孜孜以求、不断向上、攀登高峰。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小学生背着走,中学生拉着走,大学生护着走”,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通病。这不能不与家长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追求一半而放弃另一半教育有关。教子成才,不仅需要智力训练,而且需要品质培养和意志锻炼。而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家庭环境中通过锻炼与培养逐渐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意志坚定、果断、有主见、有耐心和毅力;而有的孩子却懦弱、依赖、动摇、任性?这主要是不同家教环境养成的结果。因此,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过度保护和过多迁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意志磨炼,而且会使孩子常常陷入心理偏异的境地。

人的性格中的勇敢、勤奋、热情、坚韧、谦虚、自信、细心、独立自主等,称之为积极的性格,有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这种进取性品质,是一个人在崎岖的人生之路攀援的得力拐杖,是百折不挠地向着目标挺进的内在支柱;相反,胆怯、懒惰、自卑、孤僻、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则使人一事无成。就孩子的个性养成来说,童年、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而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施加影响,使之形成积极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注意礼仪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有才未必有德,知识渊博未必品行高尚,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不但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劳动、学习习惯,锤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还要抓好思想品德、道德礼仪的教育,使之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为此,我们以为应侧重三个方面来加强养成教育。

1、进行礼仪道德的启蒙养成教育。五千年文明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这其中传统美德的内涵,大到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勤俭谦逊、务实宽厚、自强不息;小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爱兄弟同学、礼仪谦让以及礼貌待人、举止端庄、仪态大方等,应成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如福州师范附属小学在具体实施道德启蒙养成教育中,制定了“尊敬父母”行为规范的五要五不要:一要了解父母,二要亲近父母,三要关心父母,四要尊重父母,五要体贴父母;六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七不要惹父母生气,八不要顶撞父母,九不要独占分享,十不要攀比享受。在这十项中,每项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孝敬父母”的教育由抽象变得具体,由认知启迪到行为指导,真正可操作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使礼仪道德教育生动具体地开展起来。

2、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对自己祖国深入骨髓的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使人们在正确认识自己对祖国负有使命和职责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动力。记得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爱国主义者和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卓娅、舒拉等等,都是当时青少年心目中最敬仰、最崇拜的英雄形象,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更是前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之一,他那段发自肺腑的慨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成为当时多少青少年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去建设祖国、开拓未来。由此可见,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放弃的心灵、素质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

3、重视身边优秀人物榜样的教育。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是一种大环境教育,身边优秀人物榜样的教育则是小环境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得见,学得到,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影响是极大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由于孩子受榜样的激励,启发、推动他们从不愿做好事到主动找好事做;自觉主动地控制其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念头和行为。这里我们以众所周知的青年的好榜样、轮椅上的张海迪为例,她身患高位截瘫34年,脑部以下没有知觉,脊椎严重侧弯扭曲。然而,她热爱生活和生命,在奋斗的道路上不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塑造残疾人的真正价值谱写了一曲震撼心灵的凯歌。她从未进过校门而自学了英、日、德和世界语四种外语;她用自己的心血凝成了一部部文学作品;去年以来,相继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成为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和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的手枪射击运动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这么苦苦地追求呢?听听她坚强的声音吧:“只要我选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去达到,奋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愿以自己的生命来证实人的力量,身体残了,还有精神,还有意志”。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品德!用张海迪这种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教育、培育孩子,具有更实在的力量。

4、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落实到年轻一代身上,使他们懂得人生,懂得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五、家庭、学校、社会是养成教育的三大课堂

1、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可以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父母便是这片神奇土地的耕耘者、启蒙者和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频,无不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各种烙印。特别是面对90年代,孩子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以及即将跨进21世纪这样一个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代,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因此,父母的知识、品行、修养、学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2、学校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始终是树人、育人。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应围绕着学生实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基础性、非功利性以及直观、形象、具体的素质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是孩子最易崇拜、摹仿和学习的偶象。因此,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学校应营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如在宣传“跨世纪人才所要求的素质”这一主题时,除了要有正面的理论宣传外,还要辅之以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如校内环境的渲染、标语、誓言、警句的张贴,各班级、团队各种活动的配合等,使大家明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当是具有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品德修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养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正义气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以及诚实、敬业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等等。只有这样,学校这块养成教育的园地才能真正绽开万紫千红的奇葩来,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世纪人才的摇篮。

3、社会环境是养成教育的第三课堂。在这个广阔的大环境中,开展各种健康的社会活动,创造文明和谐的氛围,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好习惯的形成重在培养,社会文化部门,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各类青少年活动中心,都应当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责,积极创造条件,配合家教和学校,使青少年学生在各种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应该成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力量和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共产党员则要成为养成教育活动的楷模和榜样,自律自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鼓舞人并带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这是历史要求我们交出的答卷。

注释: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培根随笔选》第14页。

标签:;  

关于加强育人教育的几点思考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