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国家连续颁布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从理论形成向实践应用的过渡。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1.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含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以修复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营建城市的雨水适应性景观为前提的。依托整个城市甚至是更大的区域范围,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将整个城市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体”。
1.2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2.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势
2.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理念,以建筑、道路以及绿地等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现代的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产生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
2.2海绵城市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水资源,填补了地下水不足的空缺,同时能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微气候的效果,不仅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现代化规模建设的要求。
2.3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缓解雾霾天气。雾霾的产生跟水土有关,水土污染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特别是氨氮,氨氮蒸发以后会让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效缓解雾霾现象。
3.我国国内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及案例
我国的海绵城市起步相对较晚,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白城、迁安等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以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为例,最佳实践区位于世博园区浦西段,占地16.86公顷,包括北区和南区两个片区,通过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统、透水砖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渗透塘、渗透井等措施。根据LEED-ND(国际性绿色建筑认证系统)铂金认证体系考核要求,3天内完成园区90%的雨水收集利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0%,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及其产生的水环境污染。
由上述分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含义、优势及其在上海世博园区浦西段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调节地下水、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巨大功效。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景观,应融入海绵城市核心思想,将景观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4.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
4.1城市绿化景观设计
4.1.1广场及商业区绿化景观
城市广场及商业区等活动场地,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沟、生态树池、建立生态滞留区等,同时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储存下渗雨水,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4.1.2居住区绿化景观
在居住区可以大力推行屋顶绿化、竖向绿化、家庭绿地等,增加蓄水面积。在有条件的小区,可以试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减少自来水的需求。
4.1.3道路绿化景观
在道路隔离带可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其中,浙江省嘉兴市在进行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就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居住区和城市道路进行分割,增大了建设绿地的用地面积,合理的修建了广场,广场铺装多采用透水式铺装。城市道路人行道也采用了透水式铺装的方法,增强了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让百姓在享受到其“海绵”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美丽景色,增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美化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争相效仿。
4.2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
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
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其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
例如,重庆园博园的上海园就是应用雨水花园的典型例子,上海园面积约600m2,通过雨水收集池的设计将收集的雨水循环利用形成动态的喷泉与溪流景观的同时对园内绿化进行浇灌,对路面进行清洗,实现了雨水的回收利用,其主要设计要点如下:
①中心雨亭:设计中通过屋面圆孔收集雨水至中心喷泉,最后汇入中心雨亭下方的雨水收集池,达到了雨水收集利用的目的。
②旱溪:旱溪采用当地特色岩石重塑地形,使驳岸曲折生态。堆石依山势而下,把雨水收集与溪流景观有机结合。6个大小不一的自然水池层层跌落,成功地减缓了暴雨流苏,变缓后的水流在小溪中潺潺流淌。
③水雾营造: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收集储存的雨水再利用于灌溉,营造出水雾景观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园水雾景观
由上分析可知重庆园博会上海园以雨水收集及循环利用为主题,雨水经过屋面及地表径流汇入旱溪,通过沉淀——过滤——净化对植物形成灌溉并形成溪流景观,塑造生态节水示范性雨水花园。
结束语:
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城市的新型城市,这必将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因此,只有更好的把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到我国城市建设项目中去,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地表水储存问题,才能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构建出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自然与科技之间和谐场面的城市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
[3]张维帅.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
论文作者:史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