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化学命题趋势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趋势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课程理念引起中考化学命题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本文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命题趋势,谈谈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粗浅认识。
一、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然而目前新课程实验的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少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费时,会影响中考成绩,从而将科学探究拒之门外。
笔者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既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适应新中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例1 给你若干盒生长健康的天竺葵、若干个同等大小的密封透明的薄膜棚、适量的复合肥养料、二氧化碳、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适量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植物的生长”。
(1)你提出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_。
(2)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你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明矾(化学式为)是农村常用的一种净水剂,它在水中离解出。甲同学为了探究明矾中每种粒子是否有净水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附图
乙同学看到甲的方案后,认为该方案不完善,他对甲同学的方案进行了补充完善。请你把乙同学补充方案中要达到的目的填入下表。
附图
这两道题,均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我市学生做答的统计来看,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给予了足够重视的班级,学生做答的情况普遍较好;任课教师对科学探究不够重视的班级,学生往往对“实验假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描述不清,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往往不会设计对比实验。
二、适时走出课堂,深入社区,联系生产生活,感受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要落实以上课程目标,光靠在课堂内学习书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近几年实验区的中考试题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例3 食用下列食品,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鲜
B.用工业食盐腌制的泡菜
C.霉变的大米、花生
D.牛奶经发酵后得到的酸奶
例4 以下叙述违背科学事实的是( )
A.长期饮用纯净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B.碳酸钙可用做补钙剂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合金很多性能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以上2个试题均涉及了当前化学与生活的有关问题,如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鲜品、用工业食盐腌制的泡菜、牛奶经工业发酵后得到的酸奶、碳酸钙能否用做人体补钙剂等。教材是不可能把这些知识一一穷尽的,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利用校本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等途径,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联系生产生活,感受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组织学生对超市里的食品成分进行调查,对附近工厂“三废”的排放情况进行调查等等。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这一理念在近年实验区的中考命题上有较好的体现,主要有:
1.联系最新科技成果命制高起点、低落点试题
例5 我国“神舟”5号飞船已成功实现载人飞行,其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下列有关偏二甲肼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2个碳原子、4个氢气分子、1个氮气分子组成
B.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C.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组成
D.组成元素碳、氢、氮的质量比为1:4:1
例6 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温超导材料氮化硼,经测定该材料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其化学式为( )
附图
例5涉及了“神舟”5号飞船,但考查点是对偏二甲肼()分子组成的认识;例6涉及了“高温超导材料”,但考查点是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比。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起点很高,往往涉及科技、医药等领域最新成果;落脚点低,考查的往往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试题的考查点。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但考查的是化学基本知识。
例7 我国著名化学家徐辉碧教授根据众多实验事实提出硒(Se)与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硒的一种化合物中,硒的化合价为( )价
A.+3
B.+4
C.+5
D.+6
例8 为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
附图
例7涉及了人类健康与元素的关系,但考查点是判断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例8涉及了日常生活中的煤气中毒现象,考查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也是要善于抓住考查点。
3.抓住重大社会事件中的化学问题命题
例9 2003年湖南衡阳市“11·3”火灾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因火灾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房屋中钢筋熔化 B.房屋中可燃物燃烧
C.房屋倒塌D.窗户玻璃破碎
例9涉及了当时震惊全国的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事件,但考查点是对化学变化的理解与判断。
从以上几例不难看出,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繁琐的文字叙述中,抽提出简单的化学问题,亦即快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
此外,客观性试题所占分值减少,而主观题、开放性试题所占比率增加,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化学试题的一个趋势,这就昭示着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