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处理论文_罗泽龙

市政桥梁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处理论文_罗泽龙

身份证号码:52252719810521xxxx

摘要:本文主要对市政桥梁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处理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市政桥梁;钻孔灌注桩;技术要点;问题处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转变的加速,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政桥梁工程作为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桩基是桥梁工程的基础,其质量好坏对于保证整体桥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桩基的施工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护筒埋设。设置护筒时,护筒内径应比桩径大20cm~40cm,护筒中心线应与桩中心线重合,平面允许误差为50mm,竖直线倾斜不大于1%,旱地、筑捣处可采用挖坑埋设法,护筒底部和四周所填粘土必须分层夯实,护筒宜高出地面30cm(如桥梁建在水上,则护筒需高出水面1.0m~2.0m),埋设深度应根据桥梁的具体设计要求或桩位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通常应为2m~4m。

(2)制浆、钻孔工序。钻孔时宜采用泥浆护壁,泥浆通常由水、粘土和添加剂按适当比例配制而成,钻孔开始时,必须准确定位开孔的位置,开钻时均应慢速钻进,并开动泥浆泵进行循环,待泥浆均匀后才能开始钻进。钻进过程中要适当控制进尺,在护筒底部,应采用低挡慢速钻进,待导向部位或钻头全部进入地层后可采用快速钻进的方式钻进,在钻孔排渣、提钻头除土或因故停钻时还要注意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

(3)清孔工序。钻孔深度、孔深、孔径检查符合设计和相关建筑规范要求后方能进行清孔工序,清孔方法有换浆、抽浆、掏渣、砂浆置换、空压机喷射,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必须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塌孔,清孔后应从孔底提出泥浆试样进行泥浆性能指标试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加深钻孔的方式来替代清孔工序。

(4)钢筋笼制作、吊装工序。钢筋骨架制作要符合设计要求,长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应根据运输和吊装条件确定,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骨架外侧应设置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垫块,其间距竖向为2m,横向四周不少于4 处,骨架顶端要设置吊环,钢筋制作和吊装后应达到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外径±10mm,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骨架底面高程±50mm,变截面桩钢筋骨架吊放按设计要求施工。

(5)导管安装工序。在下导管前,要对导管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

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的1.3倍。

(6)混凝土的生产及灌注工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的配置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由试验室根据现场材料等情况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然后按配合比的材料数量进行搅拌。水泥的初凝时间宜不少于2.5h,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集料优先采用卵

石,同时控制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大于40mm,细集料优先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另外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80 mm~220 mm,水灰比宜为0.5~0.6,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50 kg,当掺减水剂或粉煤灰时不宜少于300kg。在桥梁工程进行混凝土灌注时,宜采用汽车泵送混凝土进行灌注。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应连续不断地进行灌注,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使测深不准确。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高度,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的次数一般不宜少于所用的导管节数,并在每次起升导管前,探测一次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度,同时,观察孔口返水情况,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孔内情况,并作好记录。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如果导管法兰卡挂钢筋笼,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笼后,移到钻孔中心,随着孔内混凝土的上升,需逐节(或两节)拆除导管。拆除导管的动作要快,时间不宜超过15min,拆下的导管立即冲洗干净。为保证设计桩顶标高以下的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钻孔灌注桩实际灌注高度应比设计桩顶高出不小于1.0m。

三、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1)断桩。断桩产生的原因: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2)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3)卡管现象也是诱发断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工配料(有的机械配料不及时校核)随意性大,责任心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造成断桩。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断桩的重要措施;4)坍塌。因工程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时重视不够,有甚者分包或转包,施工者经验不足,在灌注过程中,井壁坍塌严重或出现流砂、软塑状质等造成类泥沙性断桩。这类现象工程的断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较为严重。而且位置深、难处理,是导致工期无限延期及经济上大量浪费的重要因素之一;5)导管漏水、机械故障和停电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突然井中水位下降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断桩。因此应认真对待灌注前的准备工作,这对保证桩基的质量很重要。

断桩处理方法: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2)接桩。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挖至合格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孔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3)桩芯凿井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 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2)缩颈。在钻孔过程中,由于钻锥磨损或焊补不及时,再或地层中遇到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等,容易产生缩孔现象。一般拔出钢筋笼用钻锥上下冲扩,如仍不能达到要求,则需回填重新反复钻孔,也可以在锥头上加焊5-8cm的合金钢,再度扩大孔径,成孔后重新浇筑。

(3)灌注时发生井壁坍落。成孔后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发生坍孔现象,若坍塌不止.应将导管拔出,以粘土回填重新成孔;轻微坍落在施工中不易被察觉,声测时发现局部裹泥或夹砂现象。处理办法是采用清除一凿出新鲜混凝土2cm,清洗(饱和面干)-高标号混凝土修补,保证了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四、结论

总之,随着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其要求的提高,灌注桩基施工技术已经成为桥梁工程施工的重要工程技术,广泛的应用与公路桥梁工程中。因此,我们必须熟悉每一到工序的施工特点,其常见的质量问题及相对于的解决措施,做好每道工序的工作及工序间的衔接,保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

论文作者:罗泽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  ;  ;  ;  ;  ;  ;  ;  

市政桥梁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处理论文_罗泽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