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第二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2-0014-15

由中国伦理学会、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2月10日~12日在珠海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围绕“中华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大陆和台湾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具有怎样的现代价值呢?

台湾中华伦理教育学会席瑜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既具有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基础、以理性为归趋的特质,又具有孝悌仁爱和谐美满、发挥“王道”造福社会的精神,这些思想大多符合现代社会思潮,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四维”(礼、义、廉、耻)既为古之德目亦为今之德目,不仅是个人修身之德目,也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发展的基础。中山大学章海山教授认为,儒家伦理精神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性,它的核心是“仁爱”。在现代社会弘扬儒家伦理精神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它可以促进创立以爱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现代生活的价值取向,利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观的确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朱秉义教授在谈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时指出,由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所蕴涵功能之深广与悠远,通达之士只需稍将之略加匡补或赋予时代意义,并融通西方思想精华,便足以适合现代人之需要。他从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引出这样的结论:多学而识,即所以成己的妙法;一以贯之,则为成己及物的良方。仁者最重要的事是打通人我,而忠恕即为打通人我的要道。现代人果能知而行之,一定终生受用不浅。

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或以儒家文化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不合适的,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仍有一些对现代社会有价值的资源值得我们继续弘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刻苦耐劳、酷爱自由的精神;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和崇尚志气、重视节操的品德以及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评价说、内省与实践的修养之道等等。台湾中华伦理研究学会杨裕彬先生认为,伦理不只是人伦道德,更包括事物伦类之理,因此,除了传统的五伦之义外,还应随时代变化扩而充之。他提出“人际伦理”、“物我伦理”、“环境伦理”、“自我伦理”、“幽明伦理(神人伦理、生死价值观)”等观念,以补充传统伦理偏于人伦道德之局限。

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讨论了研究中国传统伦理现代价值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转化是一种“价值再创造”,包含以下问题:一是实现价值再创造的实践主体,需要广大民众的直接参与;二是传统伦理现代价值的研究范围,不能只停留在历史“文本”上,还应对其世俗层面进行实证研究;三是传统伦理何以能进行价值再创造的内在根据,这就是传统中存在的古今“通理”,即“古今人通的道理”;四是完成传统伦理的“价值再创造”和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必须对古今“通理”—“现代价值对象性”进行评价和改造、扬弃和发展。台湾清华大学林安梧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结构是一个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构造,它的最大限制是结构与权力无独立性,因而有必要将其由纵贯的创生转化为人际的互动,建立“人际性互动轴”,亦即由“我与你”的格局转而为“我与它”的格局,唯有如此,客观的第三者才能得以建立,公共空间、社会正义才能得以建立。这是当代中国伦理问题的转换点。

2.传统伦理与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对伦理学提出了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能从中国传统伦理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认为,“仁政”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国裕民是“仁政”之根本、为政以德是“仁政”之原则、宽猛相济是“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是“仁政”之保证、尊贤使能是“二政”之条件,挖掘和承续这些宝贵的政治伦理历史资源,对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政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台湾中兴大学巨克毅教授认为,即使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儒家思想中的“诚”“信”道德仍应成为一切政治生活与政治建设的根本规范,因为“诚”是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实践的主要动力,政治人物更应要有对“诚”之认识与涵养,否则焉能领导群伦、建立和谐完善的政治生活;守信是个人道德实践的重要德目,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守信,政治生活必须讲信,为政者守信、讲信,正是儒家道德政治(仁政)的实践重心。

辽宁省委党校林志教授认为,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伦理范畴,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弘扬义利统一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北京大学程立显副教授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义利观,即儒家主流派的重义轻利说和义利并重的进步义利观,认为要建立科学的当代伦理文化,就必须坚定地确立义利统一论的现代道德观,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言,这种现代道德观的确立与否尤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安云凤教授论述了中国传统商德产生的根源、主要内容及其现代社会价值,认为作为调整买卖双方利益关系、反映商业活动普遍规律的传统商德,其要义精髓对现代商业依然有适用性,应当成为我国现代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中央大学刘阿荣副教授将儒家思想与永续(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予以考察。他提出儒家思想中包含有以下的永续发展观念: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追求心灵的净土,重视人文教化;反对豪强聚敛,实现均富的社会正义;生生不息、日新不已的永续生命哲学;顺应自然、一体和谐、天人合一。他认为儒家永续发展观念中最具现代意义且适用于当前环境状况者有:尊重生命、维护自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均衡;个人发展融合于社会自然之发展;中庸之道、时措达宜。北京师范大学李春秋教授认为,先秦儒道二家的生态伦理观是建立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之上的,儒家重视生态平衡的主张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有一定程度的默契;道家重视万物的自然状态、尊重物种生存权利的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的态度有共同之处。

北京行政学院赵春福教授提出了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问题,认为在尊重和发展个体性的现代社会,必须批判地吸收儒家重视整体协同的思想,寻求儒家伦理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整合,建立包容多样的和谐的伦理生活。台湾中兴大学王庆光教授讨论了儒学荣誉感对现代社会的可能意义。他认为,以契约关系及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可能从儒学荣誉感获得启迪,因为伦理学家将荣誉与尊严、廉虚、勤奋并观,“实至名归”促使士农工商各行获得公正评价;心理学家对潜能开发、成就动机的研究,证明荣誉感提供努力目标,现代文明成就于荣誉激励之上。荣誉感教育对儿童立志、人际沟通及刺激良性竞争都是必要的。

此外,台湾师范大学林有土教授就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伦理素养发表看法,他认为,认清现代伦理的范畴、明辨合理的伦理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维护人性的本质尊严、实践善良的伦理规范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几方面重要的伦理素养。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一些其他的重要伦理问题,内容涉及伦理多元研究与通俗化、经济发展与传统伦理制度的变化、群我伦理、婚姻家庭道德、天人合德与道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模式等。

标签:;  ;  ;  ;  ;  

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