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前后13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_银行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前后13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利息论文,中国论文,业务发展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3-09-11

合理的收入结构对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信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将非利息业务作为开拓收入空间的渠道已成为一种必然。实践中,非利息业务同时具有低资本占用、高收益与高风险等特性,当外界环境发生激化,高风险性将会给银行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众多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事例即是最佳写照。至今,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难题聚焦于判断是否应增加非利息收入比重,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研究结论不一。

国外关于非利息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贡献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提高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收益的增加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进程。Rogers等研究美国1989-1993年银行发现,非传统业务发展水平越高,银行经营安全性越高[1]。Smith等研究发现,欧盟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加强了其盈利性[2]。Baelel、De Jonghe等研究证明,非利息业务的开展有益于银行收入结构多样化[3]。Valverde和Fernaivdez研究认为,银行业务多样化会增强银行的市场支配力[4]。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利息业务的增加不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性,反而会降低银行收益的稳定性。DeYoung和Roland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增加会加剧银行收益波动性,不利于银行稳定性[5]。Stiroh认为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6]。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金融创新类非利息业务风险暴露激化[7]。对此,理论界给出的解释是,与传统业务相比,非利息业务不但不是金融波动的缓冲区,反而更易受到波动的影响[8],其波动性远高于收益性[9],增加银行经营风险。

国内学者更多关注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对于前者,现有文献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品种少、利润贡献低等问题,提倡实现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10][11]。此外,银行业内部控制机制也被认为是限制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的因素之一[12][13]。对于非利息收入贡献问题,国内研究观点多为消极的。如邓晓益和李四维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对银行净利润存在负向影响[14];迟国泰等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中国国有银行总收入的综合效率具有负向影响[15];王菁和周好文研究认为,非利息收入由于受波动性、成本因素和自身内部结构的限制,而消极影响了银行的收益性[16]。

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增加非利息收入比重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给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带来的影响及非利息业务该如何发展等问题尚待解答。在此背景下,探索分析银行内部特征以及外部竞争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关系便具备了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设计

1.假设提出

(1)内部因素

银行自身发展的内部特征是其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基础,影响不容忽视。银行内部特征中,银行规模、资产收益性及信贷发展水平具有代表性。

传统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根本,而非传统业务则决定了银行的经营多元化和市场影响力。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银行规模及非利息业务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落后于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典理论表明,规模化发展对商业银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收益率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边际成本激增已对其利润增长构成了负面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已经过了规模发展正效应阶段,非利息业务的高收益与低成本等特质恰恰弥补了这点不足。因而,中国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规模扩张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有可能积极开拓非利息业务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行为会对非利息业务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此外,银行追求高收益率的行为将促使其发展非利息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坐拥庞大的信贷资产,又有雄厚的资本和国家隐形信用担保,同时积累了大量且稳定的客户资源,保证其收益的稳定性。在此局面下,是否还有必要通过开展非传统业务来提高收益率关系到银行收入结构设计和战略安排。中国商业银行业可能对激烈竞争环境的危机感不强,导致商业银行忽视非利息业务发展。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中国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收益率的行为会对非利息业务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再者,银行提高信贷业务份额,理论上可能影响非利息业务的开展。2008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重资产、轻负债的发展方式使得部分上市银行过于依赖资产业务,造成存贷比等流动性指标接近监管红线。2008年后全球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管理也日益趋严,导致银行存贷利差收缩,在此局面下,非利息业务的开展成为一种弥补收入损失的途径。然而,中国商业银行是否积极利用非利息收入的提高来改善收入结构值得关注。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中国商业银行提高存贷比的行为会对非利息业务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实践中,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主要分为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两方面。

在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开展非传统业务将不可避免与外资银行和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竞争关系。其中,外资银行具备管理模式新、技术科技含量高、产品创新性强等特点,能提供便捷、高质的服务,逐步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分流中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源。同时,金融证券化背景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也强烈冲击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领域。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存在负向影响。

假设5: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存在负向影响。

在社会需求方面,国民对理财业务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社会整体的非利息业务推广。而对商业银行而言,传统业务占据了银行较多的资源,收入增长空间较小。因此,在新兴需求增长的局面下,通过识别社会需求增长对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影响,将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发现其业务发展中的潜力和不足。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社会理财服务需求的增加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存在正向影响。

2.变量选取和定义

在以上假设基础上,变量的定义和解释如表1所示。

本文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NIIRATIO)作为反映非利息业务发展水平的指标。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始终处于增长趋势,仅依据收入绝对值变化难以判断银行在发展非利息业务方面的努力与实施效果。因而,只有通过相对值,即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总营业收入比重,才能判断准确。

3.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De Yong等的模型框架[17],建立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变量如表1所示。需指出,为了消除残差项自相关影响,在解释变量中增加AR(1),模型的矩阵形式如下:

二、实证分析

1.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13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及中国金融年鉴(2002-2010)。样本数据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商业银行重新审视了非利息业务的收益性和风险性。同时,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也对商业银行业的非利息业务发展战略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以2008年为界点,分别对2002-2007年,2008-2011年的样本进行回归,意图揭示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判断中国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过程中的态度与谨慎性。

从表2可知,第一,非利息收入不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占到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后均值仅为16.5328%。第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高于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存在一定规模优势。第三,中国商业银行业2008年之后的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为0.6772%,明显高于2008年前的0.3879%,说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平均水平略微下降。第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量很大,说明潜在社会理财需求较大。

2.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表2数据带入公式(1)中,使用Eviews6.0对样本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截面固定效应(cross-section fixed),为了消除可能由于截面数据引起的异方差影响,采用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2002-2007年、2008-2011年模型的拟合优度(调整后的)分别为0.9999和0.9435,拟合效果显著。计算得到的固定效应值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13家上市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发展固定效应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规模相对较大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固定效应在2008年之后减弱。反之,在8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中,有7家固定效应在2008年之后明显增强,说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的积极性更高。

从本文实证回归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1)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对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影响

表3显示,银行规模因素的回归系数在2008年前为-0.0011且显著,故假设1未得到验证;而2008年之后回归系数变为0.0001且显著,故假设1得到验证。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发展对银行长期发展及多元化经营具有积极意义。在2008年之前银行业过于关注资产负债业务增长,非利息业务同质性较大,对业务创新则关注不足。而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促使中国银行业意识到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从而积极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发展非利息业务,导致规模增长与非利息业务发展之间呈现了正相关关系。这也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发展对银行长期发展及多元化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2)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对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负向影响。

表3显示,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在2008年前为-4.4525,2008年之后为-1.9949,均显著,故假设2得到验证。这表明,商业银行未能有效发挥非利息业务高盈利性和低成本性的作用,因此资产收益率与之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回归系数的数值显示出这种负相关性在逐渐减小。在实践中,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商业银行业增强了对信贷业务的管控力度和成本投入,致使传统业务的收益率随之下滑,虽然非利息业务在此期间开展效果良好,但对整体收益率提升帮助有限。

(3)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比的提高对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影响

表3显示,银行存贷比的回归系数在2008年之前为0.0783且显著,故假设3未得到验证;在2008年之后为-0.0122且显著,故假设3得到验证。这表明,在2008年危机之前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流动性充足,银行业整体面临流动性紧缺的可能性较小。在此背影下,银行提高存货比既可避免流动资金闲置,又可增加传统业务收入,因而提高存贷比成为一种共识。与此同时,非利息业务处于爆发式的扩张,因此表现为数理关系上的正相关。而2008年之后,由于受到流动性风险指标约束,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受到限制,利息收入来源受限,为了增加收入,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业选择积极开展非利息业务,最终表现为存贷比对非利息业务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4)境内外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行为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影响

表3显示,境内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的回归系数2008年之前为0.0008且显著,故假设4未得到验证;2008年之后为-0.0001且显著,故假设4得到验证。这表明,在2008年之前外资银行前期进入规模较小,业务开展范围受限,中国居民对其认可度不高,但其超前的服务理念和产品多样性为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提供了借鉴,短期内存在明显的学习效应,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在2008年之后,外资银行通过前期投资和营销积累,随着自身在华资产和业务的规模增长,其业务竞争力逐步显现,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压力,进而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

(5)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行为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有显著影响

表3显示,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回归系数2008年之前为-0.0005且显著,故假设5得到验证;2008年之后为0.0001且显著,假设5未得验证。这表明,在2008年之前非银行金融机构争夺商业银行客户,双方构成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银行客户流失、资金分流,不利于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拓展,而2008年金融危机则推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各银行纷纷积极开展非利息业务,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且其业务开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明显超过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张有利于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实践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开展始终存在着冲击。

(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负相关

表3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因素的回归系数在2008年之前为-0.0004,2008年之后为-0.0001,均显著,假设6得到验证。这表明,储蓄存款越少,社会理财投资需求越强。可见,如果中国商业银行能挖掘已有储蓄存款中潜在的理财或投资需要,则可更好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开展。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非利息业务发展问题,本文基于中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2002—2011年季度面板数据,建立了可识别银行个体非利息业务发展中影响因素的固定效应截距模型,并以2008年为界点,实证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银行内外部因素对其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银行资产收益率、银行存贷比、外资银行资产规模、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社会理财需求对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行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行为及社会理财需求增加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提高、银行存贷比的增加及外资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对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的确已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业务发展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商业银行由于开发非利息收入业务而被牵连破产的实例,触动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战略的思考。一系列或监管层的、或银行自身的风险监管条例制度出台,都为银行挖掘非利息业务的高收益性增加了约束条件。风险伴随着收益,故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之后的发展战略并未忽视非利息业务的积极意义,而是更为谨慎、客观地进行业务开拓和风险管理。

鉴于以上结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应保持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为主、多元化业务经营并存的经营战略。在传统业务方面,银行应提高自身存贷款定价能力,细分贷款市场中的客户分级需求,在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注重风险分散,并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此同时,应在流动性充足的基础上,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中间业务,从而在风险可控下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促进银行收入结构转型。此外,在增强收益性的同时也要重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应充分重视非传统业务引入的潜在高风险性,尤其是具有隐蔽性强、多样化、估算难等特性的衍生金融工具,建立完备的风险披露机制和内控机制势在必行,以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前后13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