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走向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论社会主义综合发展观的确立与发展_精神文明论文

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走向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论社会主义综合发展观的确立与发展_精神文明论文

在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中走向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的确立及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高论文,发展观论文,社会发展论文,走向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发展生 产力和建设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以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源” 和“流”的关系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们当今的各项工作和实践都是十分有益的。

寻求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是马克思终生不渝的科学追求,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贯的、基本的思想。近代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 时,曾使人们付出了巨大代价。马克思通过经济领域和精神领域相得益彰的内在结合,走向 人类历史的深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 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继而,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又深入到精神领域普遍形式的考察 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不是机械的、单线条的,而是重点与全面的辩证统 一。他既强调经济的本原作用,又反对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并从一个全新的坐标上不断 思索、拓展思路,一方面从经济关系的领域逐步上升到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另一方面,又 不断回溯到前资本主义的各种形态以及向未来共产主义过渡的经济运动必然性的考察,实现 在社会生活总体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类发展的总规律。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 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 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 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296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我们理论的 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目的是使每个个人都获得自由的解放,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未 来美好社会的真正主体。这些经典性的论述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又是马克思经济研究和文 化研究双向建构的硕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的发 展 规律,是社会全面进步、整体发展的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片面的不协调性向 全面的协调性进化的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 分离,揭开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序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冲突及矛盾之中 运动发展着。“在这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5页。)而正 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创立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 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520页。)较之以往社会形态而言,资本主义虽然也是人类 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它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它无法达到这一社会最高阶段 ,而且迈出这一步是极其沉重的,曾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 来的是双重性结果,一面是物质财富的空前积累,一面是精神世界的空前堕落;在物不断增 长的同时,人的价值却在不断贬值。西方工业化文明给社会与人类带来的并非是双赢的成功 ,而是有代价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并开启了在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明基础 和文化水平,但这一切在当时的俄国并不充分具备,然而,战争造成的特殊形势为社会主义 开辟 了一条新路。列宁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 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 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 上别国人民呢?”(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777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跨越”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弥补“跨越”的必修课 。为此,列宁着重提出运用社会主义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思想, 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这方面的实践,留下宝贵的经验。列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 持把思想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并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在雄厚的经济基础 之上。他多次强调“要成为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 相当的物质基础”。 (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88页。)

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辩证统一发展的整体思路,其主要特 征体现为:由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及时地进行工作重 点转移,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的根本前提;自始 至终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是人的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文化革命的根本目标就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一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资源。 二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 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发展观,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完整理论。

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初步探索,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 人, 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 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 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 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 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在此,毛泽东已明确把文化 建设视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三大奋斗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 义建设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和讲话中反复强调:全党要为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具 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而奋斗。中共八大作出战略转变的决策,指出:全国人民的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在八大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胜利,使 中国开始了“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 命”的转变。(注:毛泽东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29日。)由此可见,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强调把经济 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遗憾的是这一思想未能在实践中贯穿到底。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都搞好,才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 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中之重,但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始终把精神文明建 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来考察、来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 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方面互相配合、互 相促进。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方针。

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对 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 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 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6页。)邓小平的贡献就在于,他不是一般、抽象地论述两个文明建设,而重要的在 于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赋予两个文明建设以新的 内涵和新的关系。第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只有努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 明建设才能有希望。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 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此外,物质文明建设虽然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精神文明 建设并不是消极的附属物,它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他多次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建设要搞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 也要搞好。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超过资本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中国社会生活多元化的背景下,他高度重视精神文 明建设,不仅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而且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 历史高度。他指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影响 是主要的,但对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改革开放越深入,物质文明越发展,越要抓好精神文 明建设。”(注:《人民日报》1994年3月15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牺牲精神文明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注:《人民日报》1994年6月28日。)江泽民认为,中国所努力建设的,应该是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者统一的 ,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国家。在十五大报告中,他把文化作为与经济和政治并 列的三个方面之一,系统地提出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纲领。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 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注:江泽民:《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首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7年5 月27日。)并且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 鼓舞人。”为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完整而明确的行动纲领,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增添了丰富的内容。2000年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 化特色的思想,并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特别是他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时,进一步揭示了先进生产力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决定文化的形式和发展前景; 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站在21世纪的历史方位上,从全球的新视角进一步揭示:人 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新境界,也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与目标价值取向,更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的有机结合中,走向人类社会的更高阶段,探索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凝结着现代人类文明 的丰硕成果。在经济和文化结合的实践中,他们的理论特征呈现为:第一,坚持两个文明建 设协调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拓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 !

标签:;  ;  ;  ;  ;  ;  ;  ;  ;  ;  ;  ;  ;  ;  

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走向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论社会主义综合发展观的确立与发展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