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理论框架_经济学论文

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理论框架_经济学论文

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理论构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中国体育论文,经济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1999)04—0001—06

体育活动需要经济为其建构舞台,经济因此规定了体育的生存空间。体育和经济不仅从一开始就有了地缘联系,而且还有着深刻的血缘联系,体育经济是这种联系的见证,并且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霜。探究其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1 体育经济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1.1 体育史研究对体育经济史的忽视

体育经济史研究的是体育与经济交合的产物——体育经济的历史。它是历史上体育和经济相互交往的产物。一般的体育史研究的是体育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一般的经济史研究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传统的经济学主要偏重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再生产。因此,体育经济史在体育史学领域里常被忽视。

王其慧、李宁的《史外体育史》(1998)、郑振坤的《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1989)、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体育史》(1990)、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体育史》(1989)和《竞技运动史》(1990)、高等师范系统体育史编写组先后编写的《体育史》(1989)和《体育史》(1997),都很少引用体育经济方面的史料,也缺乏对历史上体育问题的经济分析,更没有提及体育经济史。

林伯原的《中国体育史》(上册)(1989)广泛涉猎了古代的大量相关文献和考古成果,引用了一些与经济有关的例证,但缺乏有意识的专门经济学解释。与此书合为一套的谷世权的《中国体育史》(下册1989),也在描述近代举办运动竞赛、建造体育场馆等过程时引用了不少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例证,但在解释时没有专门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作解释。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写的《中国近代体育史》(1991),详尽地描述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史,该书开始有意识地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看待体育的历史,其中的体育场馆建造及其管理、运动竞赛的组织、学校体育的兴起与发展等内容中出现了不少经济学方面的例证,并有一些针对性的说明,但仍然没有立足经济学本身去解释问题。颜绍泸、周西宽的《体育运动史》(1990),对许多体育事件的解释与评价都跳出了传统的政治观统摄的窠臼,不少论断都已经触摸到了体育经济史的边缘,但可能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仍没有专门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展开评述。

体育史不大重视专门的体育经济史研究,更多是由于传统和习惯的历史研究思维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尤其是政治和军事背景成为阐释体育发展动因的主要依据。即使考察经济也是单线式、隔绝式的考察,没有真正把体育经济作为一个文化实体来考察。当然也与学科细分的思想欠缺有关。体育史目前依然没有自己的下级学科。整个体育学的各门具体科学也是如此。

托马斯·罗斯基指出:“把经济分析真正结合进自己的工作知识范围的历史学家将会有望得到经济学家的热情回报。”“从经济学视野出发,常常能够组成意想不到的联系。发现新的有利论点,促使历史学家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提高自己的资料价值。……即使缺乏统计资料,经济学理论也能为组织历史分析提供有效手段。”[1]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经济分析用于体育史研究不仅是针对体育经济存在的现实,而且对于完善体育史研究方法、深化体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经济史研究对体育经济史的遗漏

从各种经济史的论著中,我们同样难以找寻到体育经济史的影子。从近年来出版的经济史著作看,对体育经济史的关照是相当有限的。

赵靖、虞祖尧、石世奇的《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1988)、杜恂诚的《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1991)、李刚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经营与管理》(1992)、黄逸平的《近世中国经济变迁》(1992)、虞和平的《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1993)、沈端民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1995)、徐鼎新的《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1995)、郭庠林、姚家华、张立英的《中国近代振兴经济之道的比较》(1995)、李志英的《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1995)、张忠民的《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1996)、曹均伟的《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1996)、孙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1996)、龙登高的《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1997)等著作,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经济史研究,但没有明确提及任何体育内容,更不用说论述体育与经济的历史关联了。

彭雨新主编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994)对历史上与体育有关的军事工业、民间手工业、娱乐消遣业、宫廷体育消费等有具体介绍,是众多中国经济史中比较关注体育经济的论著。该书反映出来的全面审视经济现象的经济史观念,对于研究中国体育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丁钢主编的《近代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1996)对江浙、徽、闽粤、晋商的宗族教育进行了描述, 在教育内容中有体育内容,但没有提及体育与经济的关联。姜守鹏的《明清北方市场研究》(1996)只在介绍具体市场时提及了体育商品,但未研究体育商品的地位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丁长清的《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1997)具体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各类市场及其销售的各类商品,其中与体育有关的马市、金属器械、娱乐消费品市场中涉及了一些体育经济现象,对研究体育经济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经济史不注重体育经济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体育经济相对于其它关乎民生的经济相对来说规模和领域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二是传统的经济史研究习惯制约,不注意社会生活史,过分偏重物质经济的研究。这样的状况显然会使得研究者难以有兴趣和意识去考虑体育经济史。

事实上,经济学不注意历史也是不应该的。“如果分析历史的文化力量,经济分析就不能达到目的”[2]。 虽然历史上的体育经济难以与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和车、船等国家事业在规模和影响上相提并论,但它作为一种独立或从属的经济现象与问题的一直存在,没有理由让我们漠视。正如一台大型机械的一个零件不可或缺一样,体育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更是体育演进的动力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1.3 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对体育经济史的冷落

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也不注意体育经济史,从下列著作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北京体育学院试用教材《体育运动管理学》(上册)(1985)有专章介绍中国体育管理的历史,但更多地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展开论述,基本没有涉及体育经济管理的历史。由于受到当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制约,该书没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挖掘和利用史料。张岩、张尚权、曹缔训的《体育经济学》(1988)构建了体育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但没有提及体育经济史在体育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具体论述一些体育经济问题时也很少从历史出发。陈效范等撰写的《体育产业指导》(1997)提纲式和问答式地介绍了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但除了在论述中涉及少量新中国体育经济内容外,没有任何其他体育经济史的内容。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编写的《体育经济政策研究》(1997)在不少问题的阐述中都贯穿了历史的观点,对新中国四十多年的体育经济问题多有涉猎,但对于中国近代及其以前的体育经济问题缺乏论述,显示出对体育经济史的重视仍然是不自觉的和功利的。曹缔训等编著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1994)涉及了一些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体育经济问题,但仍没有自觉地将体育经济史纳入其理论体系中。

造成经济学缺乏对体育经济史观照状况的原因并不简单。美国的托马斯·罗斯基说:“如果说经济学可以从历史学学到许多东西,那么,同样是事实的是,历史学家也可从结合经济学的方法于自己的研究而得益。由此可见,历史学家必须学习经济学理论的有关方面的工作知识。这当然并非易事。经济学得到入门读本常常忽视历史问题,高级的经济学著作又专门论述数理技术。经济学家天生享有不善写作的名声,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向来就不易为历史学者所接受。”[3] 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形,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联系不大容易。这自然给经济史本身的完善带来阻碍,也势必影响到它对体育经济史的注目。

1.4 体育经济史被忽视的内在原因及其后果

上述各学科忽视体育经济史的原因只是外在的,体育经济史自身没有形成很完整和有规模的体系可能是内在的原因,这其实也是我们研究的困难之一。但是,历史上往往有微小的事物产生巨大影响的情形。我们不能因其微小而忽视。换言之,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数量、规模等外在的表象而忽视体育经济史的研究价值。毕竟,体育经济活动、现象、问题也是整个体育活动和经济活动历史中发生过作用、还将产生重大作用的事实存在。我们更没有理由失去考察体育历史的经济学视角。对于在体育史、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经济史上都应有一席之地的体育经济史,我们必须给予重视。

缺乏体育经济史的体育研究客观上造成的后果,显然是体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难以得到全面甚至真正的揭示。正如美国的经济史学家托马斯·罗斯基所说:“忽略经济学的历史学家会对影响各种历史情境的因素视而不见。……即使人类不是单纯依靠粮食为生,在任何历史探索的深处也都潜藏着经济问题。……如果忽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解释问题的重要线索。”[4] 如果我们承认历史上的体育必须依托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话,我们就必须将经济的因素纳入我们研究体育史的视野。体育经济作为客观的历史存在,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作为一种精神性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也直接和间接带动和推动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耗。它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常常被人忽视但却无法回避的动力要素之一。一个重视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生产、消耗的经济研究是没有理由无视体育经济的。

2 中国体育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理论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普通体育史和经济史都不包括体育经济活动史的研究。

我们提出的体育经济史要研究的正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体育和经济相互关系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此时,我们面临着一个界定体育概念的问题。体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内涵也不大一样。体育概念的近100年探讨之所以难以准确一致, 其原因恐怕不在于人们的探讨方法不对,而是由于体育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想否定一定历史时期体育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即体育本质的相对稳定性,但为了关注整个历史上的体育经济,我们只能对体育采取“散点透视”法,即客观地承认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追求,同时不排除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关注当代体育经济史。

从内涵上讲,体育经济史要涉及体育发展史上存在的多种体育活动方式,这些体育活动方式往往散存在各种其它的社会活动之中。在娱乐(各阶层的娱乐体育——君主大臣、贵族、百姓)、军事(军队中的体育——军事训练与军人娱乐)、宗教(宗教活动中的体育——宗教礼仪)、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体育——医疗体操)、民俗(民俗活动中的体育节日庆典)、艺术(艺术活动中的体育——舞蹈、杂技)等人类文化中,都不难搜寻到体育活动的影子。

我们以历代的体育经济活动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整个论题的结构框架的设计应该以体育经济史作为基础。

作为一个界限并不清晰、结构不分明的研究对象,体育经济的分类是我们首先必须给予注意的。以往对于体育的分类大多属于技术动作类型、身体能力表现等的分类,中国流行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分法还是一个并不符合分类逻辑的操作型俗成分类。对体育经济史来说,经济学的分类是至关重要的。李向民博士在《中国艺术经济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一书中,研究艺术经济分类时根据艺术活动资金的供给展开,这一分类是否适合于历史上的体育经济分类呢?

笔者认为,作为同属于精神领域的文化类型,体育和艺术都具有不直接产生物质产品但却需要物质消耗的共性,而且体育和艺术往往在历史上的文化生活中难以剥离,因此,借用艺术经济的分类法对体育进行经济分类是可以的。

依照中国传统社会的实际情况,体育资助主要通过四个渠道获得:其一是皇宫王室,其二是贵族商贾地主,其三是军队,其四是公众(市场)。资助一方面维持并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规定了体育的发展方向和特征。经济资助渠道的不同,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影响是超过体育的具体活动方式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会因相同的资助来源而形成某一种相似的基调。如由皇宫朝廷资助的体育,包括皇宫显贵自己参加的体育活动和仆从为其表演的体育活动两大类,分别体现出奢华、花费巨大、规模浩大等特征,而由军队资助的体育活动往往表现为勇猛刚烈的特征,为民间大众体育市场资助的体育活动往往体现出极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上述四种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吸取营养,而且同一时期的体育专家有可能从不同来源或同时从多种来源获得资助。如历史上的许多宫廷围棋和相扑高手都有过在民间卖艺的经历。这些关系的层叠使得体育品格与经济资助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必须明确的是,历史上的体育资助方式并不只有上面四种,还有其他多种方式,如名流捐赠、下级贿赂、寺院资助等。皇室人员和贵族自己参与体育本来不属于依靠资助之类,但他们消耗的仍是皇室和家族的财物,因此本论题也将其一并列入上述资助方式中。至于同一体育高手在不同时期或同时获得不同的体育赞助,我们只能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依据其实际资助的来源进行考察。

体育和经济结合的另一类表现是大量服务于体育的经济现象的出现。这些体育经济现象也应归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体育市场:体育进入市场后遵循市场法则运行,如体育器材买卖、体育表演收费、体育信息服务等。

体育经济组织:包括体育表演团体(如“走会”团体)、体育行会(如镖局)、体育中介公司等。

体育经济行业:包括器材生产和修理业、体育书刊出版业、体育场馆建造业等。

体育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技能培训、体育表演、节日体育娱乐等。

体育经济职业:宫廷的职业体育人员、民间的体育艺人、体育中介人员等。

这些经济现象都是伴随着体育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它们一起构成体育经济史的研究内容。

因此,体育经济史的基本构架是以历史进程为经,以体育经济活动为纬。在各个历史阶段,我们以上述四种体育资助及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为主干,兼及体育活动所引发的各类经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以资助方式对体育经济的分类对近现代体育经济也是大体适合的,它甚至可以为当代体育产业的分类提供启示。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经济中就包含着上述四种资助类型:缺乏市场的奥运项目以国家和政府投资为主(如现代五项),市场化较好的项目由企业投资为主(如男子足球),一些代表单位文化的项目由组织投资为主(如某些机关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篮球比赛等),百姓中流行的大众健身项目由百姓投资为主(如大众健美操)。这四种体育活动资助方式虽然存在复合,但大体的主要投资者还是比较鲜明的,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不同体育经济活动类型的特征,从而为体育经济管理提供正确的方略。

由于近现代体育经济的界定相对明晰,在此只从古代范围提出研究的大体界限。官营和私营工匠制造武器是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和体育劳务;市场与贸易中的体育用品出现在时禁时开的体育商品渠道中;古代的武“士”是体育劳务的重要人员;古代的商人有部分体育经营业务;古代的庙会有少量的体育用品销售;因体育获得升官、赏赐的现象;因体育获得宴请的现象;因体育而生的赌博(钱、物、官);设置体育职业;生产和使用体育器材;制造及使用军器和军训;下级进贡体育器械;艺人表演体育……这些都需要纳入体育经济史的研究领域。

3 中国体育经济史研究的意义与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体育经济史的研究就是为了揭示经济、体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而更准确和全面地阐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换言之,缺少了对体育经济史的考察,我们以往的许多有关研究成果的价值及科学性都值得重新估量与评判。

历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它突出地表现在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内容等方面。如果我们承认经济史研究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否认体育经济史研究的意义。它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通过阐明影响体育经济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及其规律,对于指导现实的体育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体育经济具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体育经营管理经验和教训,但我国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缺乏现成模式,借鉴国外模式又有一定距离,因此广泛了解自身历史上的大量体育经济事实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当前的体育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通过揭示中国体育经济的历史过程与现象,可以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体育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中国体育和中国经济历史的真实面貌及其演进动力,为中国体育史和经济史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和思想启示。

鉴于中国体育经济史的整体研究属于首创,因此自然地面临着不少困难。首先表现在传统的轻视与忽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学界忽视体育经济,经济史忽视体育经济史,体育界轻视体育史,体育经济理论忽视体育经济,体育史忽视体育经济史,这些现象的存在并非短期间所能解决,它使得本研究不易获得社会和学术认同与支持,可能影响到访谈、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准确性。其次,体现在历史记载和文物的欠缺。由于长期以来观念上对体育经济的忽略乃至排斥,遗留和整理出来的体育经济资料十分有限,这使得课题研究在获得史料方面的支持不足,只能从一些体育活动记载中大体搜寻有限的经济关系,现成的体育经济资料在经济学和体育学成果里难寻踪迹。更重要的是,由于体育经济往往被忽略不计,即使搜寻到的资料也很少有量化的数据,这更给研究带来了困难。最后,体现在体育理论与体育经济理论的薄弱。由于我国的体育理论和体育经济理论都不成熟,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体育理论界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可以采用,因此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支持也明显欠缺。不过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研究体育经济史和体育经营管理史,将有助于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

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设想

中国体育经济史明显属于一个历史全程式的论题,具有很鲜明的系统综合化特征,仅仅采用一条线索是难以准确再现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的。我们试图以经济为经、体育为纬的网络推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体育经济的特征和研究条件的制约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总体上以体育经济的纵向发展作为行文的推进器。

必须说明的是,任何一种论述的结构方式,都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一方面是写作主体看待历史的眼光和方式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论述对象本身情状的反映。体育经济作为一种并未完全成形的文化类型,它不时地与其他文化纠葛在一起,对它的纵向描述和横向把握都难以与政治、经济、军事乃至艺术、娱乐、宗教等分割开来。因此,本论题的构建和撰写,在确立了自身的概念体系后仍将受制于不同时代的文物文献遗存以及取材难度。

限于客观条件,我们根据体育经济历史发展的可能状况及其留存状况的关系把握研究的侧重点。由于古代部分资料缺少、零散、层叠和缺乏量化、研究对象不清晰等原因,我们对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重点勾勒体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尽可能全面把握不同时代体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方式。这是古代体育外延难以确定带来的现实困难决定的,本阶段研究只能力争准确阐明体育与经济的逻辑关系及其一般规律。近代阶段出现在许多具备完整形态的体育经济活动与现象,我们重点描述体育与经济的具体现象,阐明体育经济的开始兴盛及其零散和琐碎状态,力争全面展示体育经济的丰富多样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现代阶段,体育经济日渐成熟,其现实意义也逐渐突显。我们重在通过总体概述和个案调查的方法,揭示体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把握体育经济纷繁复杂的现实,剖析体育经济潜在和重要的领域及其管理原则、方法,为各项体育工作服务。

收稿日期:1999—10—02 修回日期:1999—10—20

标签:;  ;  ;  ;  

中国体育经济史的理论框架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