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及对策研究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及对策研究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新发展及我国对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新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来源全球化和地区集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继续增加的同时,亚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已成为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热门地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心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企业部门,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进一步向实现全球经营战略目标转移。文章提出了今后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对策建议。

一、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在战后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受新技术革命及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深刻影响,国际投资的规模、方式及投资格局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60年代开始,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对外投资国地位渐趋削弱,日本和德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崛起,国际投资地位不断增强。到80年代,美国、日本及欧共体国家已发展成为国际投资领域中的三支重要力量;在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下,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取代间接投资而发展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从70年代起一直呈不断扩大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大 据联合国统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长速度较快,大大超过了世界总产出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1990 年,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达2250亿美元,累积投资金额为1.7万亿美元。到1992年, 全球对外投资总额则高达2.0万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8%。 从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1985至1990年,世界对外投资名义年增长率高达34%,大大超过世界商品出口总额(13%)和国内生产总值(12%)的名义年增长率。从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吸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贸易投资体制的不断自由化,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其外来资本的主要来源。根据对9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统计,1981至1985年,外国直接投资在其长期资本流入总额中的比重为30%,1986至1990年这一比重增至74%。1991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已达25%。

(二)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全球化和地区集聚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从70年代起,由于美国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的日趋下降,日本和德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以及中东石油输出国及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入国际投资行列,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来源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进入90年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作用下,随着各国对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视,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投资来源全球化、多元化相对应,国际直接投资同时表现出地区集聚化的特征。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异军突起,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逐渐超过联邦德国而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在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和对外投资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美国占资本主义国家私人投资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日本和联邦德国的比重逐年上升。80年代末,日本年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超过美国而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欧共体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日本相抗衡的重要力量。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中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国家为主的三大中心力量进一步加强,其对外投资活动对全球国际投资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据联合国统计,1980至1985年期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及法国等五大对外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为65%,1986至1990年这一比重增至72%。这说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集聚化趋势在90年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在工业发达国家相互之间投资不断扩大的同时,亚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 这一特点主要与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亚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有关。就国际直接投资的安全性、机动性和盈利性而言,工业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要优于发展中国家,这已成为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工业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一般要多于发展中国家。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这一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和持续不断的科技竞争的作用下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分享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的贸易利益,纷纷增加其在欧共体国家的投资;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则促使日本、西欧纷纷增加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而其它一些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组建各自不同的经济集团的同时,为了冲破集团之间的贸易障碍,维护和扩大在对方市场的份额,也竞相扩大相互间的直接投资。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发达国家相互直接投资的扩大一般会对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产生不利影响。80年代出现的在全球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绝对数量增加的情况下,而整个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趋于下降的状况就说明了这一点。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从1990年开始,发展中国家净资本流入量连续四年大幅度增加,1990年为398亿美元,1991至1993年分别升至929亿美元、1116亿美元和1547亿美元〔1〕。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中,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国家之间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最引人注目的是东亚、南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地区。据统计,由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1990至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净资本流入量连续三次大幅度增长,从286亿美元增加到72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至734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占650亿美元,比1993年的595亿美元增长了9%〔2〕。据统计,90 年代前半期亚太地区年吸收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占整个发展中国家年吸收外资总额的60%以上。除亚太地区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吸收外国投资较早、较多的地区。从1950至1980年,该地区年利用外资总额增长了8.1 倍。80年代中期以后, 拉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政策失误和政局不稳等因素的影响,吸收外资的速度一度有所减慢。从90年代开始,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作用下,随着拉美国家经济的明显好转,其投资引力开始增强。同时,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将享有优先进入欧共体市场的权利等有利条件无疑会进一步增加该地区的外资吸引力。90年代后半期,整个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将可能逐渐变成继亚太地区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国际投资热点。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进一步向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主的行业部门转移 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中,从70年代开始,工业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趋势主要是向第三产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投资则呈下降趋势。从70年代到1989年,工业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由50%上升到60%,其中主要集中在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等行业。而同期工业发达国家对制造业投资在其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则从50%下降到40%。对制造业领域内的投资也逐渐向技术密集行业部门转移:如汽车、电子、宇航、通讯设备等行业。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情况看,整个80年代对制造业的投资有较大增长。从1985至1990年,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直接投资额从2.5 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对东盟国家制造业的投资从1.7亿美元增加到20.3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调整吸收外资政策,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允许外资进入商业、基础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同时鼓励外资对国内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进行投资。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中的投资比重,同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及第三产业转移。

(五)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较长期的发展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企图开发和利用外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外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转移水平较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维护和开拓国外市场,以及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水平较低的工业生产能力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度成为其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动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吸引力日趋下降,而工业基础、市场体系与规模、技术水平及熟练劳动力资源等因素日益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力量。具体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动机发生了以下几方面变化。

1.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逐渐向实现全球经营战略目标转移,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投资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包括技术开发与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垄断地位的维护,以及区域配置优势三方面。90年代的跨国公司希望通过直接投资,加强与东道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经营资源,综合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优势与东道国共同发展;通过全球经营的内部一体化,保持对技术的垄断;在信息搜集、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跨国公司尽量选择对自己最有利和成本最低的地区。

2.发展中国家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供应等因素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下降,而制造业中的一些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行业及第三产业的投资吸引力增加;其次是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投资地区的科技基础、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状况,选择的投资项目一般为东道国国内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第三是东道国国内市场规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跨国公司决定是否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加。

3.受资国整体经济性质和经济环境对跨国公司投资决定的重要性增强。随着踞国公司的不断扩展和生产经营的日益全球化,一个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对跨国公司自身、投资国、世界经济及国际经济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各国基本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并纷纷制订相应的吸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政策和法规。在吸收外资的竞争中,许多国家的政策日益表现出趋同性,特别是在外国公司权利、平等待遇、补偿、纠纷解决和利润汇回等条款上的差别已不再象以前那样对外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各国的整体经济政策的性质和经济环境则显得至关重要。富于效率的经济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已成为吸引外资的先决条件。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方便的出口条件是确保外资利益的重要保证。

二、90年代后半期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和微观动因来分析,90年代后半期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状况、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进程、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实施状况,以及各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改善等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4年的统计和预测,从1994年开始,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复苏或强劲增长的态势,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3 %左右。这一发展趋势首先表现在西方国家经济从1994年起陆续进入复苏和扩张阶段,总体经济增长率可保持在2.7%。美国经济从1993 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直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财政赤字连续3年减少,失业率从6.4%降至6%以下,国际竞争力再次跃居世界首位。欧洲联盟12 国已摆脱了经济衰退的阴影,1994年12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从1.3%增长至2%,出口日益增加,利率下降,国际经济环境迅速改善。其次,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牵引力进一步增强,总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5 %左右。亚洲经济仍然遥遥领先,经济增长率达7.8%, 各国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1994年以来,拉丁美洲经济普遍表现良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3%以上,经济环境不断改善,通货膨胀继续下降。 非洲国家经济滑坡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从总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到本世纪末经济仍将维持4—5%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第三,一些实施经济转轨的国家,虽然目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经济状况迥异,但总的来看,改革已开始见成效,经济开始走上了健康的增长之路。因此,90年代后半期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局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是十分有利的。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状况来看,世界银行1995年4月18 日发表的《1995年全球经济前景及发展中国家》报告认为,世界经济的未来10年,工业化国家经济稳定复苏,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将是世界经济越来越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市场一体化和资本迅速流通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通过广泛采取外向型经济的改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世界商品贸易可望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从而成为自60 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都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利益将在贸易和投资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等因素的作用,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在未来10年里将仍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集聚化特征将仍然存在。

总的来看,90年代后半期,国际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全球化和多元化格局将继续保持,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集聚化趋势尚难于消除,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引力和数量将继续大幅度增加,投资行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将更为明显。

三、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有效合理地吸收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实行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79年以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效益明显提高。经过16年的改革与发展,外资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多种经济成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总结我国16年来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经验,我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主要有以下优势:(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投资环境良好。(2)有着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熟练的劳动力资源,与外资配套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雄厚,各类生产费用普遍较低。(3)可供外资开发的领域较多, 市场体系发育良好,市场需求规模和潜力较大。(4)涉外经济立法工作不断加强,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经济法律和管理体系。(5)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简化审批手续,制订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外资企业的建立,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外资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吸收和利用外资工作的经验还不足。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在吸收和利用对外投资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如做法上与通行的国际惯例还有一定的距离;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和通讯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投资领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立法工作还不够完善,对宏观经济调控,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招商引资的审批程序还不够简化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将会对我国今后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并尽快制订对策予以解决和克服。

四、进一步做好吸收和利用外资工作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16年的经济对外开放工作中,吸收和利用外资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其规模和水平与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整体状况相比,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数量还不大,质量还不够高,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根据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未来趋势,结合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具体实践,我国今后吸收和利用外资的重点要转向外资的积极合理与有效利用,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加强国内配套,鼓励外商参与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依法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保护中外投资者和职工的正当权益。具体而言,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做好工作。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有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创造一个可以按国际惯例来投资、管理、经营的环境和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

2.加强涉外经济立法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恪守信誉,遵守国际惯例,依法保障中外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保持经贸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的资源、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引导外商更多地到内陆省市进行投资合作。同时,重点要加强对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国家重点大工业企业的外资引进工作,加快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项目改造和扩建步伐。

4.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和行业结构,按照大、中、小企业并举,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拓宽吸引外商投资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建设我国农业技术开发项目、能源技术开发项目、先进技术项目、产品出口项目、基础工业项目,以及老企业改造等;放宽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投资限制,对外商投资于金融、商业、外贸、房地产、旅游及其服务设施、咨询服务等行业采取积极慎重态度,逐步放开;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引导政策,重点要加快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农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水力火力发电、钢铁等项目及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等行业,加快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外国大型跨国企业来华投资举办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鼓励和积极支持外商投资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

5.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对外国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利用外资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尽快在税收政策、平等竞争机制、服务贸易等方面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同时注重外资政策与国民经济整体政策的协调匹配。

6.加快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步伐,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增辟融资渠道,促进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工作上规模、上水平。

注释:

〔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国际资本市场》年度报告。

标签:;  ;  ;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及对策研究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