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人文学术研讨会纪要_能力素质论文

第二届全国人文学术研讨会纪要_能力素质论文

第二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人学论文,第二届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该会由中国人学学会、北京大学人学中心、山东省决策咨询中心与本刊编辑部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由山东力源集团承办。会议于1988年8月21-23日在山东招远召开,近百名代表与会,提交论文60多篇。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人学兴起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人学在中国兴起有其国际背景:一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使人开始由自然的奴隶转变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对人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反思;二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都推动人们去思考究竟如何“认识自己”。人学兴起的国内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文化革命”和粉碎“四人帮”以后发生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讨论的反思;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人学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根据:思维发展史根据、哲学史根据、科学史根据、文化史根据。这种观点认为,在面向21世纪方面,人学的作用在于为21世纪社会发展提供核心文化理念和人文主义支撑。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也内蕴着深刻的人学意义:它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理论层面引向现实层面,提出人学实践的新课题——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二、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信息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生产(研究和开发)和传播(教育与训练)视为最主要的资源,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的特点,有的学者归纳为以下五条:1、从知识在各种资源中的地位看,知识已经成为第一重要的因素;2、从产业类型看,知识经济属于高科技产业;3、从劳动形态看,知识经济的主导劳动形态为智力劳动活动;4、从劳动主体看,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者,是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5、从劳动产品看,知识经济的产品,科技含量高,消耗能源、材料少,更新速度快,更突出地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特点。

有的学者认为,人学应特别关注人的现代化问题。我们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又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条件。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知识化社会”是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突出内容,关键是知识创新,而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掌握现代知识的人才。在这方面有一系列人学问题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研究。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为迎接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首先,要实现人的观念变革,开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价值革命”;其次,应发扬人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注重人的学习、创新和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第三,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

有的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打破了人的依附关系,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激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反过来,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看到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必然产生新的利益矛盾,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又给人以新的束缚。

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我实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自我实现理论提出的主体价值尺度,可以成为当代青年正确理解和实现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关键在于能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赋予它唯物、辩证的内涵,寻求自我实现的正确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为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此,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能力本位;要以能力本位批判官本位、权本位、钱本位的价值观。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或文化观念,内在地要求塑造一种“能力人”,即具有能力本位意识、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和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人。从目前我国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状况与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的素质及能力的差异来看,塑造“能力人”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有的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在反对特权,打破等级制,否定权力本位,促进人的解放方面有着进步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所谓能力本位,实质上是个人能力本位。资本家认为自己占有资本和财富是自己有能力的结果,雇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是自己无能。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导的价值观也不能归结为个人能力本位。现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还要全国统筹兼顾,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行的是人民本位;至于选拔干部是德才兼备,也不能归结为只是“能力”。所以,主张以能力本位作为人学的理论基础,恐怕难以成立。

四、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

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把人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最重要的地位。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二是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公平性和协调性。就公平性来讲,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发展。就协调性来讲,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第一次将理性的目光投向了未来,并使我们在实践中将今天和昨天、现在和未来、眼前和长远有机地辩证地统一起来,它体现了阶段性和整体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有的学者认为,全球生态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呈加速恶化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还未真正营造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特别是缺乏人文精神的重建,致使我们已制定的许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技术,因其不能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得到人们的认同,以及尚未在主体意识和文化观念层面形成共识而难以实施。为此,正视中国现实国情,消除两极分化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控制人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营造和重建当代中国良好的人文精神,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保证。

还有的学者对人的素质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活动的自身条件,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转变思维方式,从追求物欲的利己主义思维定势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的思维定势的转变。2、要求我们发挥人类特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建设人类可世代持续生存、发展的环境。3、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水平。4、要求社会成员树立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既要肯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又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要为后代保留足够的资源,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权利。人的素质的提高,直接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五、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当代管理科学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提出“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抽象的人,实际上都是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我们可以批判继承和改造“以人为本”这个命题,赋予它新的科学的涵义。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就是承认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就是要善于全面地关心人,不但能以适当的物质待遇来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提供适当的条件和正确地引导,使职工尽可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言之,就是从以物为本和以制度为本转向以人(企业职工)为本。但这只是当代管理科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第一个层面,更深的理解还应包括以人民为本和以人类为本两个层面。

如果“以人为本”解释为以企业的职工为本,这种理解把“人”限于企业之内是比较狭隘的,因为一个企业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职工,更根本的是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人民服务是任何企业、任何人的活动的首要目标,因而也是共同目标。“以职工为本”必须“以人民为本”作为前提。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也就是以人民为本。我闪还要提倡以人类为本,即把人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我们反对奢谈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并不是不承认实际存在全人类利益,也不是说根本不考虑全人类利益,相反,在现有情况下,也要尽可能维护全人类利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起维护全人类利益的义务,特别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我们活动的结果对邻近国家、邻近地区、邻省、邻县、邻村、邻居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活动结果对下一代及子孙后代的影响。总之,我们提倡要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六、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人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一些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在人学研究方法和体系建构方面,有学者主张把哲学观念变革和人学体系建构结合起来。当前,推动人学研究的关键在于视角的更新,这就要求重视实践模式的研究,,要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研究,因为,人对象化之后才能认识自己。

在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方面,有的学者认为,那种用抽象的人的异化理论来解释历史,主张社会主义必须导致人的全面异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当代实践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异化作为哲学问题可以再研究、再认识。如: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能否经过批判给予科学规定;现实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本质有无异化的问题,等等。有的学者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

在实践论与人论的关系上,有的学者指出我们不需要去作这样的比较:在哲学的视野中,是“人”重要呢?还是“实践”重要呢?二者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当我们研究“实践论”的时候,不要忘记实践是人的实践;当我们研究“人论”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人是实践的人。这样,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人论(人学)的研究就会在一条健康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会上,学者们还就人权、人的审美、人的利益、人的交往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  ;  ;  ;  ;  ;  

第二届全国人文学术研讨会纪要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