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少年的反常现象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当代青少年的反常现象_青少年教育论文

试论当代青少年的失范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有几年时间,历史的车轮就要驶入21世纪。古今中外,世纪之交往往是一段不安定的时期,而青少年则是许多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方面。我国的青少年在世纪之交能否完成历史交给的跨世纪使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问题。时代对青少年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价值观念的调整,青少年当中却出现了种种失范现象。这一现象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一、青少年失范现象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潮交互作用,并且新旧思想、道德水准交错复杂,磨擦激烈。所以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失范现象千奇百怪、形形色色。下面仅就社会常见的几种青少年失范现象作一粗略的分类。

(一)首先,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的失范现象出现。最突出的是青少年信教现象的蔓延。在对浙江省萧山市这个名列全国十大“财神县(市)”之一的城市调查中发现,6个乡镇共有中小学生12290人,信教学生为1557人,占12.67%,其中乐园乡中小学生信教比例一度高达17.4%,而盈丰、梅西、乐园3乡镇统计,成人教徒占总人口的9%左右,远远低于学生信教人数。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信教比例在12%以上,意味着有这么多的人将成为基督的信徒而不信仰共产主义。

其次,青少年在道德方面的失范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性道德的变化。由于性成熟期的提前,更由于青少年头脑中道德传统观念的变化,“早恋”现象成为校园内外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有年龄越来越小的大趋势,从前些年的称大学生谈恋爱为“早恋”发展为对大学生“不屑一提”而专指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了。提上议事日程的是大学生同居现象。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大学生恋爱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道德评价背离了传统尺度。认为爱情是“冲动和意识和仙境;是欲望渴求的精神结合”注重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把拥抱、接吻、甚至性关系都看成是交流深化感情的一种方式,崇尚的是恋爱的过程和内容,而不是结果。调查表明,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认为“正常行为无可指责”者所占的比率相当高,更有人认为“有某种好处”。他们认为恋爱中的性行为(包括同居)是两个人的事,无关他人,与社会无害,不必管头束脚的。

又据统计,我国城乡共有初、高中92,800所,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只有6,所,仅占6.5%!这是很低的比率。我国著名的性教育专家吴阶平曾经指出:“我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是比较重视的,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却忽视了性道德教育。”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教育闭锁的矛盾,造成了在当今日益壮大的卖淫嫖娼队伍中青少年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凡此种种,青少年的道德失去规范,是诱发其它失范现象的基础。广义上说大部分失范现象都可以归入道德失范的范畴,但我为了便于说明,还从狭义上进行一下分类。

(二)文化、心理方面的种种失范现象。当今的一代青少年人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商品经济意识、竞争自主观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强。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铸成的传统社会心理结构以及长期积淀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传统意识,无不在他们的思想上打下明显的印迹。他们希望在过分安稳的环境里生活,希望家庭安稳、社会安稳,缺乏危机感、动荡感、幻灭感,悲剧感和冒险精神。在社会变革面前,感到力不能支,心理处于一种强力压迫之下,于是种种失范现象由此而生。

在大学生赌博行为中,95%以上大学生的赌博原因都是到大学里来只是想混张文凭,没有目标,更谈不上理想,再加上接受了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因此,个人空闲的时间就相对多起来,由于空闲的时间增加,往往会感到寂寞、孤独、空寂无聊。在这种心态下,一旦有了外界的诱因,就控制不住自己,一发而不可收拾。据最近的统计:在全国6-14岁适龄儿童中,大约有4000万儿童失学。中国约有2亿2千万的文盲,名列世界第一。这几年来,每年以新增200万文盲的速度去撞击社会。更令人忧虑的是,一场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泛滥。这场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具有与“文革”时代不同的特点。这场“读书无用论”思潮是由下而上地、自发地泛滥开来的,因为民众看到知识分子贬值、知识贬值的现象。许多家长缺乏远见,将浮躁的人生观传给下一代人,导致大批学生流失,漂流于社会。

进入8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出重现实轻长远的倾向,生产领域的急功近利,掠夺经营以及杀鸡取卵式的开采;商品流通领域的假劣产品,哄抬物价,见利忘义的行为;婚姻家庭领域的自我满足、自我享乐等,无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青年的超前消费,比吃比穿比玩导致了长远目标的消失,短期化行为的风行。对照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暴发户,大部分青年心理失衡,于是视野开始变短,积极追求现实利益享受现实幸福。这样发展的结果必然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青少年的行为失范。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青少年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按理想愿望塑造自己。当现实的社会条件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要求,便使青少年心理上的矛盾转化为跟周围环境的冲突,一种反感情绪促使他们对社会正统规范表现出对抗,如青少年学生的逃课、抽烟、喝酒、乱交朋友、消极落后、极端的沉默寡言等。这时还只是最初的非社会性的行为表现。青少年由于理想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较多地发现了成人世界中有虚伪、阴暗、丑的一面,就会陷入矛盾和悲观失望,产生焦虑和烦恼的情绪。在激烈的复杂的心理斗争中,他们力求得到精神的发泄,寻求刺激。这是青少年失范行为的内在动因。青少年非社会性的行为向深一层发展,如看淫秽书刊、偷盗、斗殴、侮辱妇女等,满足了失范青年人追求刺激的欲望,于是,反社会性的行为失范现象也就表现出来了。

曾在过去被人们所推崇、几度风靡的江湖义气,现却在神圣的殿堂——中学校园内出现了。他们以各种组织形式集结于一体,虽然不是反党反人民的组织,但也不是为党为人民做贡献共同努力学习的集体,他们只要一涉足这个魔圈,就很难拔出来,一种变态的集体主义在作怪。

对于处在人生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社会如同一个有无穷奥秘的万花筒,神奇地展示在他们面前。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跃跃欲试。父兄们通宵达旦的玩牌搓麻将。社会上的“细哥儿”废寝忘食地围在台球桌旁。如此巨大的魔力,促使他们想试一试,于是他们仿效于父兄们沉醉于赌场怪圈中,“共餐”麻将和台球。而另一部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们则又溜达于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书摊前,乘人不注意时买下一两本诸如《京都春梦》、《野外情妇》之类的色情书籍和杂志。应该说,偷盗勒索这几个丑恶的字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90年代的娇子们相提并论,然而事实又不得不使人承认。大中学校园中,从饭菜票、笔、本、书等小额物品顺手牵羊的偷偷摸摸,到衣服、自行车等大件的盗窃,每时每刻都有发生。

“别理我,烦着呢!”“我是臭大粪!”、“真累呀”、“没劲”、“怎么地也是个活”、“我算看透了”……这是这几年某些“文化衫”上的点缀,但让人看不出一点“文化”的启示。可以看出在穿着这样文化衫的大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没情绪”的心理现象。而“没情绪”的实质是“有情绪”,一种负向心态的渲泄,最典型的就是对社会、对生活的冷漠倦怠。在这种心态的左右下,往往思想上苦闷忧郁,工作的责任感、效率观以及对事业的向心性都相对淡化,转化为行为便是厌学、弃学、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等。

追星族,是那些痴迷崇拜明星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尤以中学生为多,他们那狂热痴迷的行动,常常令局外人惊奇不已。略去追星的益处不提,只谈其中存在的值得研究的方面。追星族中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对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人只是羡慕偶像的相貌、气质乃至于衣着,发型,而没有深入探究过他们成才的不易和顽强拼博进取的精神所在。这使他们的追星行动成为简单而浅薄的盲目崇拜和无聊的新潮游戏。不仅白白耗费了自己的精力,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而且还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不正常的、畸型的,病态的心理状况。过分的崇拜,痴迷于偶像,使许多少男少女感到渺小和自卑,于是逐渐地迷失了自我,在偶像的阴影里苦苦挣扎,踽踽而行。

据统计,以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来说,1985年比1984年增加了34.04%;1986年比1985年增加了6.08%;1991年又增加了5.4%。而且,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日益明显。究其原因,青少年犯罪的起源地在于青少年的失范行为。因此要想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花大力气研究青少年的失范现象,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二、青少年失范现象的成因

青少年身上表现出的混乱与矛盾的本质性特点,在于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的矛盾。而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取决于内外部环境。心理学家勒温在论述行为的形成时,阐述了这样一个公式:B=f(P·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人因素,E指情境因素。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同时取决于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本文将着重分析造成青少年失范现象的情境因素。

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以及行为方式从影响其发展的力量来看,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塑造的过程。其中家庭和社会起到的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因而它在青少年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塑造过程中,担负着最为重要的任务。

(一)社会教育的失误和滞后。目前在中学严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片面地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关心教育,使他们从学习上的差生,发展到学习品德“双差生”。在大学里德育工作也被长期搁置,有的高等学校即使开展德育工作也由于不是真心实意重视和工作方法不当等原因而收不到足够效果;又由于无论是校园或是工厂,在一个群体中,不良风气的相互感染异常迅速,青少年不良的学习环境和不良的工作环境对青少年产生失范越轨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旧体制并存,社会上各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和碰撞,各种利益的矛盾混杂纷呈,使整个社会都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出现了学校德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矛盾,旧式的德育方式与日益开放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由于学校德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文化方式,向学生进行正面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但社会上一系列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学生在校所受到的各种正面教育与社会上各种负面渗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再者,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许多教育和影响,是片面的,畸型的,这又与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产生了矛盾。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受到的家教,许多方面与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分离,甚至是逆向的,这同样也抵消了学校德育所取得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偏颇。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天才的摇篮应当是家庭而不应当是社会。家庭这一社会单位,是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环境,也是人们实现初级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它对人的影响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极其深刻的。家庭成员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而且在行为表现时最无须遮掩,把自己的本色统统暴露无遗,这样就在青少年人格的底色方面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失范青少年?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放任型的家庭。由于父母放任不管,其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到周围环境中寻求其学习的榜样。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周围环境不同,其行为模式亦不同。不过,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是,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爱,常常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环境中那些能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群体或个人对他们有最大的影响。如果这样的群体或个人是不良之徒,他们就很可能被引向邪路。第二,溺爱型的家庭。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儿童受到父母过分地保护和迁就,子女动手少,做错了事,父母总认为孩子小,往往是原谅的多,批评教育的少。他们依赖性强,在生活中自制和自理能力差,往往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外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社会时,常因失去蔽护而迷茫,在受到挫折时容易走向心理和行为的失衡。第三,专制型家庭。在父母专制的家庭里,家庭生活是以家长为中心的,儿童的行为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父母的权威是靠强制树立起来的。儿童按照父母的命令做某事或不做某些事,但父母很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倾向于把外部世界看作是危险的和神秘的,其危险在于外界是随时可能会严厉惩罚他;其神秘在于处界存在着他所需要的东西。由于从小明白强迫和欺骗的威力,因此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一心想到控制和利益,常常按照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自己得到就等于别人失去,他人得到就是自己失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他们缺乏内在的是非标准,其行为准则全在于外部力量的对比和事情的结果如何,即谁的力量大谁就是正确的,做坏事只要不被抓住就是好的。一旦缺乏外部控制,他们就变得无法无天。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每个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的外部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之中,浪潮汹涌,变化无常。旧的秩序逐渐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未确立,原来潜藏于旧机制中的多种矛盾纷纷暴露。改革中间免不了曲折和失误,这样一来,改革初期人们期望改革很快就要成功的高涨热情,在困难面前就会产生骤变效应——热情下降,心理紊乱。青少年在人生观尚未坚定,思想还不太成熟的环境中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外部刺激,极容易无所适从,或者偏离正确轨道失去控制。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国门一开,西方极端利己主义,以金钱为砝码衡量一切的道德观涌入。金钱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而传统的道德观严重沦落。个人主义大范围蔓延,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受其引导只注重突出个人,而忽视道德和法制,造成行为上的自由放任。

社会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屡禁不止的党内不正之风在继续发展,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全民经商的歪风和拜金主义的思潮越刮越烈,社会公德水平令人失望,社会分配明显不公平。社会凝聚力和控制能力在不断下降。社会现存的这种状态影响了执政党的信誉,在青少年中一场不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的信仰危机在抬头。低层次青少年层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圈。这批人具有更强烈的反社会性、对权威的否定性、破坏趣味性、行为的多面性、短期的享乐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管理措施不力,打击不狠,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糜烂的电影、电视、录相片文艺作品,非法出版物、裸体扑克等泛滥充斥于社会,严重腐蚀和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通过客观现实,部分青少年过多地看到了成人世界的阴暗,丧失了信心,产生了与社会规范相逆反的心理。

三、青少年失范现象的治理

从客观情况看,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过渡的起步时期,大都相继坠入社会失范的陷阱。在这一社会阵痛中,青少年既是主要受害者,又是主要危害者。但是,痛楚并非不能减轻乃至消除。针对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失范现象,我认为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最初课堂的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的最初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子女感化、示范、指导和教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因此,所有家长都应努力形成好家风,对青少年实施好家教。一是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反对和纠正封建家长专制意识,家长要以长辈和朋友的双重身份,使家庭教育建立在民主和睦的基础上。二是坚持对子女严格要求,防止过分的溺爱和放纵。过分娇宠和放任自流,容易造成子女的依赖性强,娇气、孤傲,发展下去容易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但严格要求必须适度,要求太高太急,会使子女失去前进的信心。三是重视子女的行为规范的教育。

其次,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育的自身职能和优势,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

校园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育人功能。学校教育应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活动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应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把散乱无序的校园文化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综合有序的潜在文化课程,以增强它的育人效果。一是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学校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如果我们能使学校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出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那么,校园环境也就会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二是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心理环境指校园的人际环境、集体舆论环境。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校园精神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得到激励、鞭策而健康成长。三是要活化集体活动环境,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校园文化生活单调,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校园文化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各种教育功能的症结所在。活化校园文化活动,引进一些社会文化中的生动活泼而又格调健康的形式和内容,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这正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因此增强校园集体活动环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因势利导。

其次,治理改善社会环境,强化社会规范氛围。我国现阶段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国家。我们所有的现行社会规范都应服从于这个中心。所以我们应当做到:一、切实端正党风,纯化社会空气,让青年人自律无怨。同时,要大力宣传焦裕禄式的党的好干部,雷锋式的党的好战士,持之以恒,贯彻始终,为青少年树立楷模。二,调整社会价值系统,提倡诚实劳动,堵住劳动分配方面的纰漏,解决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等问题,从而促成青年价值观的重振与重建。三,注意明确社会规范界限,拓宽社会规范场。我们的社会规范内涵界定模糊,使年轻人在现实中常常难辨良莠,不知所从。要善于及时发现容易混淆的问题,向青年讲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个人利益与利己主义的分野,社会主义竞争应把握的度,给青年以较明晰的行为判断参照系。四,我们应在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谨慎地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因为传统文化对规范青年人的行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因为社会对新规范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我们也要对那些引诱青少年走上邪路的,毒化社会空气的丑恶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总之,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失范现象,必须从治理社会环境入手,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力量,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治理。

最后,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当代青少年群体出现的失范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过渡时期的产物。青少年的失范行为从群体意义上讲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愿。青少年的失范行为掩盖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只要社会导向正确,青少年完全可能在“失范——规范”的过程中,建构出一个崭新的社会规范体系,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人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符合社会规范的一代新人!

标签:;  ;  ;  ;  ;  ;  ;  

论当代青少年的反常现象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