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孙舒羽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孙舒羽

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所以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因此教育的重任放到了教师身上。尽管幼龄教育并没有课程教参的束缚限制,但也并不意味着教学老师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放任自流。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各项能力开发的一个启蒙阶段,幼儿园教师除了具备文化修养之外,还更应该需要培育幼儿的耐心与意志力。本文从一个教学点出发:针对幼儿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运用进行一个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幼儿教育,美术活动,方法探索,策略运用

很多幼儿教师容易产生一种教学盲点误区:便是对于幼儿心智以及幼儿能力水平的观察认识不足。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幼儿教育中流传多年:教师在对儿童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流于对幼童的放纵。他们认为自由发挥就是幼童的天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到快乐与自由,甚至错误的将其归纳为一种童趣,这是一种教学不负责任的体现。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经常运用的两种教学模式:一是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将其描述到白纸之上;另一种则是,教师将一副绘制好的图片或者从各种渠道选取的图片摆放在黑板或是多媒体软件上,供小孩临摹。前者就是不进行约束的教学事故,而后者犯了孤立性的教学错误。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伟大的创造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所以教师能够将生活中材料当作教学素材运用到美术活动中,会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1.观察季节的变化

一年四季这种基本常识在日常生活当中是都能普及得到,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一年四季的变化,制作四季主题供幼儿观察生活,留心季节变化之时周围景象的改变。例如:春天来了,那么春天的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提问,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环节中,促进孩子们对变化感知的观察,对暖色调形成初步概念;这对于色彩认知有一定的帮助。随着气候回暖,一些家长在闲暇的时候喜欢带着孩子进行郊外踏青,那么在踏青的过程当中,孩子观察到哪些景物、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利用绘画或者泥塑这两种形式进行描绘,锻炼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动手创作能力。待孩子们作品完成时,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模式进行相互交流,让孩子们之间形成分享快乐收获喜悦的气氛;最后由教师统一点评,对每一位孩子的独立创作予以肯定式的评价。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文化中,也标志着中华文化进一步推广到世界中。如果说一年四季都是耳熟能详,那么二十四节气需要全面推广。这正好可以作为教师美术活动的大课题。就例如:现在正是春分时节,那么春分世界当中有什么特殊的民俗?竖立鸡蛋就可以作为一项美术活动专题。有句话叫:春分到,蛋儿俏。教师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提问:春分和鸡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此处留给孩子们课堂商议的时间,鼓励孩子们活跃脑细胞,语言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孩子们如果回答不来问题,教师就要耐心科普:其实我们的古人非常勤劳聪明,早在4000年前就创立了这项立蛋的传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多数老百姓都以农耕为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春耕秋收,人们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用立住鸡蛋,取马上添丁的含义。这一举动意味着人丁兴旺,代代传承的意思。古代人们都是用鸡蛋来进行竖蛋的,这里的鸡谐音为吉,取吉利的意思。孩子们会疑问:为什么春分的时候鸡蛋就能立住呢?教室可以进一步科普:主要是因为这一天最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这其中是包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在春分时期,南北半球昼夜均等,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就是这种地球磁场的平衡才有利于竖立鸡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黑板绘图或者多媒体动画技术,向孩子们展示这一变化过程。使得原本简单的美术活动,变成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秀。将美术与科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到一块,既促进教学趣味性,也开拓了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视野;同时也初步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大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孩子们脑海中形成初步模型体系。便于他们日后的发展。

2.关于生活中的废物进行二次创作以及亲子互动

有很多小朋友的家长经常会和教师说这样一句话: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甚至说管教孩子,他们将自己的那部分任务也一同抛给了教师。固然孩子一天有大部分时间待在幼儿园里,但也不能说明家长就没有教育孩子的义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影响孩子最深的还是父母。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孩子成长中最不可缺少的,可有些家长经常不出席家长会。久而久之,亲子关系慢慢淡化,严重影响家庭和谐,不利孩子身心全面发育。那么,身为局外人的教师应该如何做才是最恰当的,适当布置课后小作业。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作业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制作的成员当中一定有家长的陪伴。例如大多数家长喜欢吃零食,像嗑瓜子吃花生什么的。那么,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以果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将家里嗑完的瓜子皮收集好,然后用瓜子皮进行摆贴。像梅花形状,天上群飞的鸟儿,飘摇的青柳甚至是卡通人物形象等等,一一创作。孩子为主,家长为辅。一老一少在互动过程中其乐融融。给了家长了解孩子的时间,也给了孩子享受家长的陪伴,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在这一场课后作业中得到解答。即便家长并没有来参加家长会,但这也不妨碍家长对孩子的及时跟进交流。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而非表面形式而已。

结束语:

让生活化材料走进美术活动的课堂,终究只是一项教学手段。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教师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对身边事物的留心观察,做一个有心人。艺术的创作从来不是关门造车,粗制滥造抑或凭空想象,而更多的是来源于对周边环境的观察进而产生艺术创作灵感;任何一个伟大作品的诞生,都不是子虚乌有的。将生活引入艺术殿堂,是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是真善美,领悟到自然之美;进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现有一切环境,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顾银花.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12):170-171.

[2]梅丽.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7,(20):201-201.

[3]李新英.浅谈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7):284-285.

[4]陈晓斌.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09,(25):79-80.

[5]田萍.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好家长,2017,(39):234-234.

论文作者:孙舒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  ;  ;  ;  ;  ;  ;  ;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论文_孙舒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