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剧本何以难觅 中国电影系列报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影剧本论文,中国电影论文,系列报道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影剧本创作是电影生产的龙头,这毋庸置疑。可是好剧本难觅,剧本荒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难题。
剧本是一剧之本,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国外一位著名导演曾经说:“弱苗是得不到丰收的,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来”。然而,剧本荒的现象却已成为电影界的普遍问题。今年初在北京首届影视剧本拍卖会上,总共才拍掉两个本子;去年长春电影节剧本交易会的结果也令组委会大失所望。据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王陶瑞介绍,八十年代初,北影每年收到外稿可达8500份左右,而且有的剧本写得还很有水平。现在每年大约是三四百份,不仅数量减少,质量也大大降低,几乎很难在外稿里找到一个质量不错的剧本。
电影剧本数量大幅减少,质量严重下滑,原因何在?
当了16年北影文学部主任的王陶瑞道出了其中原委。他认为电影剧本数量大幅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剧本创作队伍溃不成军。他说,现在真正写电影剧本的人很少。电影厂的文学部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有的解散,有的合并,有的搞发行,有的处于名存实亡状态;因为基本上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创作任务。全国范围内以写剧本为职业的只有20人左右,北影的剧作家最多的时候是十几人,现在真正以此为职业的只有5人。
剧作家为何不愿写电影了呢?
王陶瑞主任认为,原因之一是电影剧本成活率低。中国的电影产量每年不过100多部,比起年产量近万集的电视剧来,剧本成活率自然可以想见。以前最能干的电影剧本编辑,所编剧本成活率也不过1:3。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影制片厂创作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得到创作任务,哪里谈得上什么成活率?电影厂由于经济拮据,基本靠社会资金维持影片再生产,而这部分影片又基本是投资方自己带剧本进行拍摄,制片厂无法参与影片剧本创作。丧失了剧本主导权的制片厂自然也难以给厂内创作人员下达什么创作任务。就连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主旋律影片《孔繁森》的剧本也不是由北影文学部创作的,因为这部影片投资方不是北影。另外,即使你写了一个好本子,由于剧本市场还未形成等多方面原因,也未必会有人要,更谈不上剧本成活率啦。
其二,电影剧本艺术功力要求高。电影剧本的写作无论从写作技巧、艺术水平、文学功力等方面来说,都比电视剧本要求高。有的编剧写一个电影剧本甚至要花三四年的时间,而电视剧写作对剧作者要求相对较低,写作时间也短,而且又比写电影容易出名,剧作家何乐而不为?
其三,电影剧本稿酬低。1990年,国家有关部门曾就电影各类稿酬标准作出规定,长故事片剧本稿酬标准为2000元至6000元,短故事片稿酬不超过3000元。虽说这一规定早已经被市场经济规律打破,电影剧本的国家收购价一般为3万至6万之间,优秀电影剧本甚至可以达到10万,但能拿到10万元稿酬的编剧毕竟寥寥无几。电影剧本酬金比起电视剧来仍然有很大差距。电视剧稿酬一集从三四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现在一般一写就是20集,收入是很可观的。另外,在美国,剧本费用一般要占总成本的10%-20%。而在中国,对剧本的投资与拍摄制作部分相比,简直不成比例。
其四,电影编剧的著作权时常得不到足够的承认和保护。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对剧本任意修改,甚至改得面目全非,而编剧为此所做的抗争又常常以失败告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剧作家的创作热情。
其五,中国的编剧历来受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电影宣传时,很少宣传编剧。观众可能会熟记影片的导演和演员,却很少能说出编剧名字。而且,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没有考虑编剧工作的特殊性。以北影为例,创作人员每月只拿70%的工资,每年还要交16个月的劳务费,等劳务费交齐了再补足工资另外的30%。但编剧、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工作没有自主权,他的剧本只有被采用,才可以挣得劳务费。况且,编剧、编辑又不进摄制组,是很难以其它形式挣劳务费的。其它制片厂创作人员情况也和北影类似。大家为了挣劳务费,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人干脆离开了这个岗位,有的制片厂的文学部主任甚至扛着拷贝在全国卖片子。
剧本创作队伍溃不成军直接导致剧本质量严重下滑。业内人士曾对电影剧本创作中不正常现象做过深刻分析,认为一些作品远离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创作上追求非主流化、边缘化和文化消费主义,淡化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甚至把电影创作变成个人偏激情绪的宣泄和狭隘观念的图解;有的作品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美学品位低下;还有的作品过分强调思想性而忽视艺术性和观赏性,甚至出现概念化、模式化倾向。
在去年举行的全国文学工作会议上,代表们曾就电影创作要求达成共识,认为剧本应准确反映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和民族历史,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形象和典型,追求尽可能完美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函,给人以积极、健康的审美愉悦。
目前的问题是,如何使理论付诸实践,在提高剧本创作质量的同时又能使创作适应市场?王陶瑞认为,电影剧本创作应遵循两个规律,一是艺术创作规律,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那种不考虑市场、不考虑经济规律、不考虑观众要求以及不考虑成本的电影创作方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优秀重点影片探索了一条全新的成功创作之路,这就是思想主题与艺术质量品位的有机结合。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电影创作人员究竟能否像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那样,创作出能充分表现剧本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的作品来?怎样才能激励更多的好作家加入到电影剧本创作中来,创造出好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书记高鸿鹄认为,中国的编剧应提高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学会编故事,学习如何使作品寓教于乐。他说,编剧观察、思考问题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应该给作者创造条件让他平时就能够深入生活。现在根本没有什么具体、有效的措施。
据了解,筹建中的广电部全国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正试图作一些剧本扶持工作,从作品的构思、经费、市场等方面着手,以推动电影剧本的创作生产。不过,电影剧本数量减少,质量下滑现状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良性循环的剧本策划、生产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剧作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有赖于加大剧本创作投入;加快剧本队伍建设;有赖于全体电影创作人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