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技术发展战略--技术生命周期的应用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技术发展战略--技术生命周期的应用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世界经济文萃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策略——技术生命周期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萃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技术发展论文,生命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舒姆彼得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发表以来,技术被认为是确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较发达国家(MDCs)和发展中国家都把技术看作关键的政策问题。

当发达国家尽力发展新技术时,他们面对着以往更激烈的竞争,研究与开发(R&D)费用也大大提高。这就需要增长新产品的销售量,确保其盈利性。出售技术就可能成为提高利润的另一条途径。所以,如何将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LDCs)转移已成为较发达国家十分关切的问题。技术转移实际上不仅对技术提供者有利,对其接受者也有利。发展中国家自行发展技术的能力不足,但他们才真正需要新技术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奋斗,以便从较发达国家获取新技术。

哈维把技术视为产品。他应用技术生命周期(TLC)的理论,提出了技术转移的一种评估形式,以此确定跨国公司(MNC)对技术的需求。本文也应用这一理论,分析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流向。但它是从技术接受者的观点,归纳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策略。

1.技术发展的过程

(1)技术生命周期的阶段。

可以将技术解释为用来创造、使用和制造有价值的东西的一些技能、知识和过程。技术发展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时常以从前所没有的新式产品、现有产品新的生产方法、能够生产具有重要新性能的产品的新型设计及组织、管理新方法等形式表现出来。

技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研究与开发活动阶段;②采用阶段;③成长阶段;④标准化阶段。在演变着的各个阶段中,不仅仅技术本身发生变化,技术的销售市场也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阶段,研究与开发阶段。技术的发展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基础研究可以说是为其本身获得知识的调查研究,而应用研究是以获取具有特殊商业含义的知识为目标的调查研究。开发是通过实验室、小型试验厂和样机生产,将科技知识向具体的新产品和新工艺过程的转化。人们通常无法确定这些活动未来的结果,但这种不确定的程度随着基础研究向开发应用发展而逐渐降低。这些活动需要众多实业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中有资格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院所参与。因而,大多数研究与开发活动是在较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进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现,1945年以来,发达国家的110项重大革新中有74项是在美国、18项在英国、14项在德国、4项在日本产生的。

第二阶段,采用阶段。即进入发明项目的应用,它是对一种商业产品从生产、制造、直到进入市场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之结果,我们可称之为“革新”。由于需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新设备、新机器在内的大量科技投入,本阶段的费用比其它阶段更高。

任何一项革新最初都是用户的需求与符合用户需求的技术手段的结合。最近的一些实验性调查证明,需求在革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新产品、新工艺的革新更有可能出现在对其需求强烈的市场附近,而不会在几乎没有需求的国家出现。

在革新阶段中,最初的革新很不完善,费用较高,易损坏,且可靠性差。而一旦革新产品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进入市场有了新途径,并通过革新增加了产品的功能之后,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策略。

但也许创造革新的国家(本文称其为“发明国”)实际上很可能处于一种垄断地位,向其它较发达国家出口,获得更大的利润。

第三阶段,成长期。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使生产量扩大,产量的扩大又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用户更有可能对不同公司的产品价格加以比较。于是,竞争的重点集中到了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上。这又需要对其生产过程进行革新。随着产量的扩大、产品变更的减少、标准化开始形成。一些作业实现了自动化,重点放在了系统的加工流程上。因采用专用设备,工人的工作主要是监控,所以生产成本降低。

此期间,其它较发达国家对产品的需求过大,发明国出口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国家之间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新技术通过传播、许可和仿制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即被吸收,其它较发达国家从而开始了国内生产。发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逐渐为较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所替代。

第四阶段,标准化阶段。当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几乎全部完毕时,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这时,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相对标准化。尽管产品为人们广泛了解,但仍可能要通过调整操作过程及材料和改变生产工艺进行较小的改进,或者通过简化产品和重新设计产品零件(如采用成本较低或更多的预加工材料代替以前设计中所采用的材料)来改进产品。

技术完全标准化时,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重要性降低了,而非特殊技能的人工成本变得更加重要。为了收回研究与开发巨大投资和利用发展中国家大量比较低廉的劳力,标准化的技术流向了发展中国家。

另外,新的适销技术可为一个行业或国家提供有竞争力的优势,从而改变新产品的贸易流向。韦尔斯已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模式,描述了这一贸易形式。他的文章描述了由美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效率生产设施对美国贸易的影响。因此,通过它的技术和产品流向的特征可以对技术生命周期有每个阶段性鉴别。

如个人电脑(PC)的发展不过十年多,但它却经历了数次技术变革。

早在1975年,苹果电脑公司就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及个人电脑用户可采用的计算容量推出了苹果Ⅰ型电脑。个人电脑从那时起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它的发展进程。随后的1977年夏季,苹果电脑公司宣布了其先驱产品的改进机型——苹果Ⅱ型。在以后的四年里,变革的中心扩展到电脑进入商业专业人员、技术专业人员、教育家、小商行管理人员和一些消费者的生活中。同时为了提高个人电脑的可用性,不但采用了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且采用了扩充容量的产品。这使各种重要的应用软件得以发展,而且使许多非电脑专业人员能够正确地评价和使用个人电脑。1981年8月,美国国际通用机器公司推出了16彼特微型电脑。然后在1984年,PC/At电脑诞生了。这一时期,个人电脑不断地革新,重点是容量的革新。在发明国较早地利用新技术向市场渗透的同时,其它较发达国家也开始采用这项新技术。

1979年,日本电气公司宣告PC—8000的问世,从那时起它在日本被视为8彼特微型电脑的标准机型。然后,日立公司、富士公司也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新型电脑。他们产品的显著特点是着重加入日本汉字的输入输出能力。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仍集中在国内市场,但个人电脑的使用却由一种业余爱好变为业务应用。直到1993年9月,16彼特微型电脑才进入市场。从此,台湾利用兼容产品低成本制造的优势,以这一电脑机型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出口产品增长率由1982年的2万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1.52亿美元。在销售市场方面,个人电脑主要是外销,出口的地区包括:美国、英国、荷兰、香港、西德,尤其是美、英两国,占1994年出口总值的59.9%。

正如上述例子,个人电脑技术验证了技术生命周期这一假设。它展示出,这一革新模式及革新技术由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转移证实了技术生命周期现象。台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地区,利用其较强的模仿力,可在短期内向欠发达国家、甚至较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但高增长率背后存在的问题却最终制约了信息工业的发展。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则能够为如何发展信息业的策略提供有益的答案。

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策略

(1)、技术生命周期的应用。

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能力自行地、特别是在前进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因此,从较发达国家获得技术而不是经历技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可行的技术策略。这样既可以避免发明与革新需要的大笔研究、开发费用,也可以避免重犯较发达国家犯过的错误。

当发展中国家决定采用输入技术的策略时,他们必须经历三个步骤:选择现有技术中最佳的(通常是适当的)技术;吸收输入的技术;进一步改进产品和工艺。这样可使他们在独立发展技术上获得成功,并最终向较发达国家转移。

技术,根据其复杂程度,可分为高技术和低技术。苏麦查却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提出了一个介于欠发达国家本国的初级技术与较发达国家的极复杂技术之间的技术级别,即中间技术。这类技术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性、较低的资本密集性,科学上并不复杂,且通常在构成上较简单、机械上易于操作。相反,高技术的劳动密集性较低、资本密集性较高,它投入的技术含量比其它级别的技术更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技术能力较低,资金不足。因此,在技术工业化前期发展中间技术,在技术工业化后期发展高技术是很有益的。除考虑技术水平外,可能出现另一个问题:“这项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疑需要标准化的技术,但更早地引进技术会占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只要具备利用技术的供求条件,发展中国家就应在技术完全标准化之前(即成长后期或标准化初期),将其引进。

成功地吸收技术需要某种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这些条件可制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供技术发展所需的总体教育和社会环境,提供大资本的必要条件,并维持有竞争力的贸易地位。如果不改善这些条件,技术引进 就会被本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代替,从而产生自生自存的技术依赖性,最后导致国内技术发展速度降低。

为克服人力资源问题,发展中国家可短期雇用外国专家,并派学生、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有关科学技术,但同时,为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用于高等教育的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技术发展所需资金短缺的问题。虽然可以靠国外借款或让外国直接投资,但要达到长期的目的,国内资金积累是很必要的。可采用著名的工业化策略——促进出口,取代进口。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国家最初将其资源集中于低技术的发展上,以增加出口。有了积累的资金和技术经验后,他们开始发展较高技术,以取代进口产品。采用这一策略的成功例子是明治时期的日本。标准化技术虽然几乎没有改进,逐渐增加的革新却是现有技术的扩展。它逐步改善了产品性能,降低了成本或提高了质量。成本、生产或质量的每一次改进可能是很微小的,但这样的变革能为技术创造其它机会,并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机会汇集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继续进行本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不断革新,一方面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逐渐培养技术开发能力。

标签:;  ;  ;  ;  ;  ;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技术发展战略--技术生命周期的应用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