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所谓的“道”-从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角度论文

论老子所谓的“道”-从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角度论文

论老子所谓的“道”
——从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角度

西 风

[摘 要] 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最后得出:老子所谓的“道”完全是一种唯物主义的“道”。

[关 键 词] 哲学;唯物主义;老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所谓的“道”的性质,即它到底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还是唯心主义的概念。为此,作者考察了《道德经》全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试图从五个方面的论证加以证明。

有机溶剂电解液,因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良好的溶解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常用的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EC)、碳酸丙烯酯(propylene carbonate, PC)、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 DMC)、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 DEC)等。常用的钠盐:六氟磷酸钠(NaPF6)、高氯酸钠(NaClO4)、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钠(NaTFSI)等。

《道德经》全文共81节,其中大致有36节提到了“道”;在这36节中又有大约75次提到了“道”,也就是全文大约75次提到了“道”。本文在论证前先把原文提到的这75个“道”的具体含义搞了个清楚,以此作为论证的基础。

一、从老子所谓的“道”中的鬼神观来看待“道”的性质

在《道德经》全篇75次提到的“道”中,仅有3次提到的“道”与鬼神有关。第一次是在第四讲中,讲“道”好像是出现在上帝之前。这一节主要讲“道”是如何博大、深远,承受着万物的压力而不会枯竭;它具有化育万物的功能,甚至好像是万物的始祖,只有它好像是真实的存在,而这样的“道”竟渊源于上帝之前!老子在这里提到的上帝,也就是鬼神,而这鬼神是在“道”之后才有的,可见这鬼神的地位低于“道”的地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子在这里提到了上帝,说他存在,这实际上也就肯定了鬼神存在,就不能说老子是无神论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所说的“道”不是鬼神的道。那么这就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的“道”虽然不是鬼神之道,那么它肯定就是人的道了。

第二次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三十九讲,在这一讲中,他两次讲到了神。第一次讲过去得到了“一”的道理:天得到了“一”的道理就清明,地得到了“一”的道理就安宁,神得到了“一”的道理就灵验……在这里,首先可以说,老子也肯定了神的存在;其次,神的地位也不高,是在道、天、地之后的,而且神只有得到了“一”的道理才灵验,如果不灵验,就会被废止。所以,这里所提的“道”,也根本不是神魔之道,而是先于天地的物质性的道,也就是人的道。

第三次老子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六十讲。如果用“道”就可以使鬼怪不能产生神奇,并且使鬼怪不能伤害人;只有圣人才能掌握“道”的原理,在圣人的领导下,人和鬼怪才能两不相伤。可见,老子在这里提到的鬼神,也是有鬼神之道、鬼神之德的,而老子的“道”则是圣人之道,圣人运用圣人之道治理国家,鬼怪就不能产生神奇,在这种条件下,圣人的力量是大于鬼神的力量的,最终人的道德与鬼神的道德都各自获得保全。

知常而后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符合天道,能符合天道就能合乎道理,能符合了道理就能长久,一辈子没有危险。(第十六讲)事物虽然形形色色和变化多端,最后总是要返回它的根源处,因此生命就安静了,这就是生命循环的道理,而知道了生命循环,就叫作知道了常理,而只有知道了这个常理,人才能明白,明白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能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才能符合天道,而这才能符合道理,人也才能长久而不会面临危险。这一讲关键是让人们知道常理,一旦知道常理,类似于天道的品德自然就会逐渐地形成,而常理不过就是生命循环,对这个生命循环的认识也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罢了!

近年来由于新材料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厂房可采用的外墙围护和屋面围护的材料可选性越来越多,立面造型的可实施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富有地域文化的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多运用于工业建筑中,使工业建筑更能与当地建筑融入一体。公共建筑的外观设计思路运用到工业建筑中来,对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延伸和拓展,建筑造型多样化,立面色彩丰富化,多借鉴工业区、汽车城、机场修理库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企业识别与企业形象表现在工业厂房设计中,使矿区工业建筑体现自己的企业特色。

二、从老子所提的“道”的定义和“道”的渊源、产生、运动来看它的性质

《道德经》开篇就讲,所谓“道”,如果仅指可行的道路,就不是它说的永恒的“道”。老子的本意是说:他所谓的“道”虽然不是纯指道路,但是这种永恒的“道”也具有供行走的道路的一些特征。那么,老子的“道”更明确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二十五讲中,老子讲到,有一种混然成一体的东西,它寂寂无闻,无影无形,傲然独立,从不改变自己,循环运动而永没有穷尽,它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它就是道,道不仅是大的,它还循环运动而没有终止。首先,这个“道”是一种物体,无影无形,人们听不到、看不到它;其次,它是万物的根源(渊源);再次,它是一种始终循环的运动;最后,它是天、地和人的法则。当然,“道”也以自然为法则,在这里老子讲“道法自然”,这应该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把这里的“自然”理解为自然而然,道虽然生有天下万物,怎么又由自然生成?在这里,借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些思维来理解或许会更清楚一些。黑格尔将他的哲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逻辑学,第二个部分是自然哲学,第三个部分是精神哲学。黑格尔讲,由逻辑学向外运动,于是化生成了自然哲学,然后自然哲学又返回精神,于是就又产生了精神哲学。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循环。然后逻辑学就从起点变成了终点,而精神哲学又从终点变成了起点,于是新的循环又开始了,就这样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从黑格尔的这种思维来看,“道”也不过是宇宙无限循环中的一个起点或终点,它生成天、地、人等自然万物,而自然万物又会在某个时候生产出“道”,以完成一个新的循环。这样理解老子的 “道法自然”或许更有说服力。另外,老子还谈到了道是如何生产出万物的:在第四十二讲中,老子说,道生产出了第一个东西,一产生出二,二再产生出三,三化生出万物,万物都蕴涵了阴性和阳性两种因素,二者激荡产生出一种和气。这种“道”生产万物的方式,具有完全的客观性,是一种真真实实的物质生产。所以,从以上“道”的定义、渊源、产生和运动来看,“道”确实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完全的唯物主义性质。

5.道是物质。道作为一种物质的东西,只是恍恍惚惚地存在着,它的里面却存在有实物,它的里面有信物。(第二十一讲)

三、从《道德经》提到的“道”的具体含义来看“道”的性质

2016年8月,在广安区人大会议上,黎永兰当选为广安区唯一的女性副区长,主要负责科教、文化、卫生等工作。在广安区政府的官网上,现在仍然可以看到黎永兰在任时调研、开会、陪同上级检查的新闻。

互联网时代虽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信任危机,使得网络宣传有时候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一个品牌成立之初应当有自己品牌的原则和效应,切勿在互联网浪潮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1.道具有道路的特点,并且似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是可以行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第一讲)道,承受各种压力而作用却不会枯竭……好像是真实的存在。(第四讲)在这里,老子所讲的道,虽然不是指道路,但它具有道路的某些特点,与万物相比,它似乎是更真实的存在。

2.道是道德。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夺,置身于人类所厌弃的地方,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接近道了。(第四讲)(后面还要专讲道和道德的关系)

3.道是道路的记号。运用古代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事物,就能够认识远古的开端,这叫作道路的记号。(第十四讲)

4.道是道理。运用古代的道理……(第十四讲)古时善于行路的人,高深到不被一般人所认识,因此,人们对他们只能勉强加以形容,后者都是遵行那些道理的人。(第十五讲)

左小龙蹲趴在地上,依靠着被调到最暗的橘黄色路的微光,摸索着把散落周围的引擎部件一片一片拾了起来,满手都是机油,然后让泥巴跑到远处的店里要了一个塑料袋,他将这些残缺的发动机瓦,活塞,曲轴,连杆等东西放进了塑料袋里。但因为金属部件周围都是棱角,塑料袋一下就穿了,这些东西又散落在了地上。泥巴说:“算了。”

首先,高校和社区的创新创业导师要起到中介调节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及时调整纠偏。其次,主动挖掘高校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对于不同气质、特性、禀赋的学生进行靶向指导,提高针对性。最后,高校、企业、社区要共同协作,积极对接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更新升华教育观念,迭代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中有“获得感”。

6.道是一种运动方式。有一种物体是浑然成一体的东西,它傲然独立,从不改变自己,循环运行而永没有穷尽,给它起个字叫作“道”。勉强地命名就叫作“大”,大叫作消逝,消逝叫作遥远,遥远叫作反转复归。(第二十五讲)

7.道是路线。天下有了正确的路线,把战马用来耕田送粪;天下没有正确的路线,战马出现在城市郊外。(第四十六讲)

8.道是根源,也是生产者。有一种物体是浑然成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寂寂无闻,无影无形,傲然独立,从不改变自己,循环运行而永没有穷尽,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给它起个字叫作“道”。(第二十五讲)道产生出了第一个东西,一产生出二,二再产生出三,三化生出万物,万物都蕴涵了阴性和阳性两种因素,二者激荡产生出一种和气。(第四十二讲)

9.道是一种特别的东西。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博大,好像不与其他东西相像。正因为博大,所以不能与其他东西相像。如果与其他东西相像,它就很渺小了。(第六十七讲)

以上列出的《道德经》全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大致就分为这九类,其中1、3、5、6、8、9皆很明白地说明老子提到的“道”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也很明确地说明老子所提的“道”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道”,所以就不用再多说了。现在要说明的是另外三种具有主观性含义的定义,即2、4、7分别是道德、道理和路线。这三个概念虽具有客观性,但主观意义也存在。主观和客观哪一个更占主导性?这就要对这三者进行具体的考察了。现在就让我们集中来考察老子提到的“道”与道德、道理和路线的关系。

四、老子所提到的“道”与道德、道理、路线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当然应从《道德经》全文中提到的“道”及其涉及道德、道理、路线之间的具体关系来谈。

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夺,置身于人类所厌弃的地带,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接近道了,而正因为不与万物进行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第八讲)这里老子讲水的道德,不与万物争夺,置身于人类所厌弃的地带,这种道德是至高的,差不多接近道本身了。可见,道和道德前者为先,后者为后,后者是附属于前者的;水是客观事物,而水的道德也是被水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人要按照道理去行事,只有这样,人才会精微、深远而明达,高深到不被一般人所认识。那么这是些什么道理呢?就是人要像“走过冬天的河流”“畏惧四周的邻居”“在外面作客一样”“坚硬的冰即将融化”“没有经过任何雕饰”“深谷一样深邃”和“很浑浊”。而谁能使浑浊停止呢?只要安静下来就会渐渐澄清;谁能使安静持久?运动和变化会徐徐地产生。(第十五讲)以上说的这些道理,都是运用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的,所以这些道理当然就是附属于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观表现。

天下有了正确的路线,把战马用来耕田送粪;天下没有正确的路线,战马出现在城市郊外。(第四十六讲)这里讲的正确的路线,是天下太平,于是战马被用来耕田送粪;天下一旦爆发战争,表明没有了正确的路线,于是战马就出现在城市郊外。所以路线的好坏,完全以和平或战争来加以确定。而和平或战争的局面,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们根据这些客观的存在来判定天下是否有正确的路线。

由以上对道德、道理及路线与道的关系的理解可知,虽然这三个概念都具有了主观的意思,但都是严格的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前者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并且受后者的制约,所以这三个概念也是属于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概念。

五、从《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所依附的不同主体来看这种道的性质

《道德经》有以下几处讲到“天道”:功德完满就引退,这是天的长生道理。(第九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一些客观现象,比如,人们手里持着丰盈的获得,如果不知道放弃,可能也会失去;金玉堆满了大厅,也没有办法能够保住;富贵者要是傲慢骄纵,就会给自己种下祸殃。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发生的或遇到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这些规律就提醒人们:人要懂得进退,你功德很大,但该退时还得退,这才是长生的道理。因此这里的“天之道”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当然也是唯物主义的原则。

(一)天道

依照老子所提到的道所依附的主体的不同可将道分为四类:天道、治国之道(以道治国)、圣人之道和人之道。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四种道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来确定它们的性质。

上天的道理,不正像张开的弓箭一样吗?高了的就压低一点,低了的就抬高一点;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过度的就减少一点,不足的就增加一点。(第七十七讲)该讲讲的都是上天的道理,似乎主观性强,但实际的承担者却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实际的利益;高一点、低一点,过度的、不足的,减少有余者而补充不足者,也就是对待实际利益,上天采用的道理就是平衡、周全,这样,上天才能统治天下。所以,这种上天的道理,实际上也就是上天分配利益的原则,如果不这样,上天就没办法统治了。因此,这一节讲的道,也是客观性占第一位的。

《道德经》中的“道”就有以上三节讲到了鬼神,而另外70多次提到的“道”谈的是与鬼神不相干的东西。由此可见,老子是肯定鬼神存在的,只不过对之只是小存小论或者干脆存而不论。因此,老子讲的“道”,都是针对“人”讲的,都是人的道。也可以知道,老子的“道”是专门针对客观事物而讲的,讲到了主观性,其也是牢牢依附于客观事物的。老子的“道”从这一方面看当然就是唯物主义意义上的概念了。

脚步不迈出大门,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眼睛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见天道运行。(第四十七讲)人哪怕不迈出大门,也能知晓天下大事;人哪怕不观望窗外,也能够看到天道在运行。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不必行动就能获得真知,不必亲眼看见就能制定事物的名称,无所作为而获得成功。从上面第十六讲可知,人只要回到自己的根源处,就能达到安静,到此时就能知道生命循环的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自然就逐渐在认识上达到天道。该讲是对第十六讲的更深刻的阐述,所以也必然是客观性在先、主观性在后的。

上天的道理,不争夺而善于获得胜利,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行动舒缓却善于谋划。(第七十三讲)在该讲中,老子讲到了超越于国家之上的上天,这个上天犹如地上的国家一样,拥有着一个天网,这个天网虽然稀疏却没有遗漏。在这个天网里,谁胆子大、敢于反抗国家和上天,谁就会被杀 ;谁不敢放开胆量反对国家和上天,谁就能存活。所以,这个国家和天网之下的人们,只能在国家和天网的控制下生活,最聪明的人民,就应该服从国家和上天,无所作为,不争夺、不说话、不召唤,这样一切才能得到成就。这里的在天网下生活,就是上天的道理,它是客观的、前提性的和不能超越的东西。

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道”的具体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阿东忙碌时,阿里便坐在一张小凳上看着。他问:“姆妈呢?”阿里每年都是这样坐着看母亲收捡,他不明白,今年做这些事的怎么是阿东?

[3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之一,也是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极为匮乏,属于重度缺水区。对于宁夏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有利于保护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天的道理没有偏袒,经常站在善人一边。(第七十九讲)该讲讲的与上面一讲类似,都是上天调节利益的道理。为什么上天总是站在好人一边呢?这也不过是因为上天只有经常站在好人一边,天下才会太平;如果上天经常站在坏人一边,那天下就不太平了!

上天的道理,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就干脆点出了上天的道理就是利益调整。上天的道理是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以伤害;圣人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表,圣人也和天道一样利而不害,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夺;上天这样,圣人学着也是这样。为什么都遵行这个道理?因为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无事,天下万物才会各得其所。

若两点间距离为r,则3*3式密码封闭图形面积和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均为4r2;八边形密码的封闭图形面积为(2+1)r2,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为(2+3)r2;正三角形式密码的封闭图形面积为(9r2/4,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为(9)r2/2;等腰直角三角形式密码的封闭图形面积为4r2,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为8r2;弦图式密码的封闭图形面积为10r2,若其各条边都与屏幕方向垂直或平行,则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为16r2,若以其最外围的邻近两点连线作为平行于屏幕其中一边方向的边,则占据屏幕的空间面积为10r2。

(二)以道佐人主者和以道莅天下

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第三十讲)用道理来辅佐国君的人,就根本不依靠武力来横行天下,因为征服这种事情会得到报应。用讲道理的办法来解决国内和国际问题,是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治理办法,这样做不仅国君和百姓最好,而且自己国家和别国也最好,因此这种道理对利益的调整是最高水平的,任何国家都应该用这种道理来治理。此外,如果用讲道理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国与国之间不得不爆发战争,但打仗也只是权宜之计,也应该只为有一个合理的结果而已,不能因为有了合理的结果就要求更多的东西,否则将失去的也许会更多。以上都是一种现实的利益算计,任何肆意扩大战争的行为都是不合算的。

用道的原理莅临天下,可以使鬼怪不能产生神奇,从而使人与鬼两不相伤,所以,这二者的“德”都获得保全。(第六十讲)如果运用圣人的道德原理治理天下,就会很容易治理好天下,天下的人、神和鬼都互不相伤,都得到了保全。这与上一节一样,也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治国道理。

(三)圣人之道

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第七十七讲)以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之道”,就是圣人尽心向天道学习,圣人是学习天道学得最好的人,别人都比不上圣人,人学了天道,就像天道一样去为人处世,于是,圣人辅助万物而不恃功,获得成功而不占有功劳,他不想以这些东西来赢得赞誉,因此圣人的品德就是天道的品德,而天道是始终存在并运行的,所以,圣人的品德也是出于客观性并受客观性制约的。

圣人的道理,只帮助别人而不与人争。(第八十一讲)这一讲和上一讲一样,讲的也是圣人的品德。圣人就跟天一样,尽力为别人服务,而自己越加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而自己就越加充足;圣人也只讲奉献,不图赞誉,也不与人争夺,这同只提供利益而不加伤害的天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四)人之道

老子还提到了“人之道”,这个很少见。

上天的道理,是减少有余者,以补充不足者;而人世的道理刚好相反,是减少不足者来突出有余者。(第七十七讲)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专门提到了“人之道”。他讲的“人之道”是指在人世间生存的道理,它把这种道理理解为弱肉强食:能力越大的人,得到的越多,能力越小的人,得到的就越少,而且多者越多,少者越少。这似乎是人世间天经地义的道理。这种处境也不是什么人能够改变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帮助和上天的训导,才能逐步得到改变。圣人之道是天的道理,而人之道是人的道理。老子积极地理解了圣人之道,而消极地理解了人之道,而且后者更完全是以客观现实利益为依据的。

工笔对于画家,既是表现形式的选择,也是创作方式的选择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细勾慢染类似于品茶闻香的过程中,思绪和心境渐渐地溶入画中的世界,笔底间洗去浮华,没有喧嚣和躁动,只有平静和闲适。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独处,可以寂寞,可以从容,可以宁静,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当下我们的心跳和步履常常被提速的社会环境中回归对于画画过程的体验,这无疑是画家一种十分朴素又十分奢华的享受。

六、结论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道德经》是一部人生智慧之书,它通过揭示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的循环过程,试图让人明白,人只有过符合道的生活,才是最高明的。老子在这部经典中特别推崇圣人之道,他认为只有圣人治理国家,才能治理的最好,而圣人又是以道为榜样的。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道德经》是一部典型的唯物主义著作,它的核心概念有两个:道和德,最根本的是道,德是从道产生的,这两者缺少哪一个都不行,因为人既要明道,又要践德,道是客观性的,是第一位的;而德是依靠于道这个客观性的主观表达,最终道和德统一于实践。当然,也有人将《道德经 》中的道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甚至将它发展成了一种宗教,这作为一种理论的探讨是允许的,但仅就《道德经》而言,却是严重的偏离了老子的原义的。

注:本文严格以《听老子讲道》(邹牧仑著,海天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标签:;  ;  ;  ;  

论老子所谓的“道”-从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角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