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海洋健康的大敌_赤潮论文

红潮--海洋健康的大敌_赤潮论文

海洋健康的大敌——赤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赤潮论文,大敌论文,海洋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春季,我国东海海域爆发了一次严重的赤潮。赤潮过处,海水泛红,腥臭难闻,水中鱼类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各养殖场损失惨重。此次赤潮事件,香港渔民损失近1亿港元;大陆珍贵养殖鱼类死亡逾300吨,损失超过4000万元。

什么是赤潮?赤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危害?

赤潮是海洋里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类自然灾害。赤潮发生时,海中的藻类生物超常繁殖,海水变红、变绿、变紫等。由于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饱和了表层海水, 从而阻止了大气中的O[,2]溶入深层海水。 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海藻分解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就会急剧减少,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某些藻类如短裸甲藻等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一些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

赤潮不仅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发生在温带甚至寒带地区;它在海域、湖泊、河川等水体中均可发生,但又以闭锁性海湾最易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高温季节居多。赤潮持续时间通常为半个月,可分为前期、盛期、衰期和末期4个阶段,盛期一般为3至5天。

赤潮现象不是现在才有,在古代,就有过“海水赤如血”的记载。20世纪以来,赤潮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尤其是50年代以后,现代化工农业迅速发展,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欧、美、日等沿海发达国家海域的赤潮与日俱增。日本的濑户内海是赤潮的高发区, 仅1976 年就发生了326次之多。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由于频频发生赤潮,1/3 的海域没有生物生存,成为“死亡的海域”、“阴冷的坟墓”。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也频繁发生,范围和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并有加重的趋势。在50年代以前,我国仅发生过4次赤潮,70 年代共有15次,80年代则达193次之多。90年代以来, 赤潮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如江苏大丰沿海,每年因赤潮引起的对虾死亡损失就达上亿元。

赤潮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破坏,给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危害。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分解过程消耗了海水中的溶解氧,加之赤潮时大量的浮游生物覆盖水面,隔断了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使大量的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水生生物濒危。受赤潮影响水质恶化,水产品中积累大量藻类毒素。当人吃了这些水产品后就可能富集这些毒素并带来危害。如1986年12月1 日我国福建东山县某村村民食用花蛤,造成136人中毒,1人死亡,原因就是花蛤中含有大量的赤潮生物裸甲藻。

赤潮的发生机理复杂,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适度的水温、盐分、营养盐、促生质(促进藻类生长的物质)等各种因素都是赤潮生物的增殖因子。而水体富营养化亦即含氮磷营养盐的富集是赤潮发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会疯狂繁殖。如果此时消费者如鱼类等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的藻类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是在海洋中,赤潮就发生了。如果是发生在淡水中,又叫做“水华”。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或水华)发生的前提,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人们对于赤潮还没有效的治理手段,只能对海洋进行严密监测,在赤潮到来之前及时预报,以尽量减少渔业损失。但从根本上讲,要防止赤潮发生,就必须消除水体的富营养化。治理富营养化的关键又在于降低水体中氮磷元素特别是磷元素的含量,然而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标签:;  

红潮--海洋健康的大敌_赤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