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在地球上冒了出来。在1917年革命胜利以后,苏联经历了十年多抵御外国侵略和国内战争,从1928年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它仅仅用了13年多一点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世界上第二个工业强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经济也形成了它的体系。苏联和东欧国家在1949年就组成了它们的经济共同体——经济互助委员会,并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在二次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一定的合作与激烈的竞争,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经济败下阵来,最后导致了它们的巨变。世人要问,它们失败的教训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景会是怎样?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指出人类的前途是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想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起来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进行斗争。经过长时期的斗争以后,在20世纪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因而,在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些都是世界经济的新生事物。但是,与有500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相比, 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很年轻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试验。既然是试验,就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20世纪的70年仅是短暂的一瞬。何况,社会主义仍然留下了一大块地盘和丰富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既然是一个合理的、合乎客观规律的社会制度,它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可被消灭的。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及中国社会主义所走过的曲折道路,都值得人们深思。从客观情况来分析,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第一,在20世纪里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差不多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原来的经济水平都非常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也就是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的,这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此,从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就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对立物,出现在原来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面前,当然要遭到资本主义的强烈反对和仇恨。由于国内外阶级敌人的反对和破坏,乃至军事进攻,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对付它们,乃至不得不进行卫国战争,这必然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这可以说是一种“后天失调”。苏联的内战、卫国战争及对付战后的冷战,中国在建国后参加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及加强三线建设,古巴反对美国40年的封锁,等等,都说明了这一客观情况。
更重要的是,应该从主观方面来寻找原因,总结教训。这样,才能总结前车之鉴,以防后车之覆。
第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如何从实际出发,不教条主义地应用和发展,的确是一件十分不简单的事情。产生失败或失误,往往是由于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对国情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许多是正确的,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的。在社会实践中,理论总是起指导作用,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对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正确与否更是特别重要。比如,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关于过渡时期的问题。在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在俄国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列宁十分强调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和文化前提,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曾估计过,要为社会主义准备文化前提,“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注:列宁:《论合作社》,见《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注: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见《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页。)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时, 得出重要的结论,即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注:列宁:《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见《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这实际上又说明,需要一段历史时期, 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和文化前提,越过这一阶段是不行的。在这个过渡时期里,以公有制为主导,但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急于求成,急于过渡,不顾客观生产力水平而急于大幅度地调整生产关系,必然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第二,是采取什么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苏联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孤军奋战,完全依靠本国的资源、资金和技术,而且还要考虑对付帝国主义的包围和侵犯。因此,苏联不得不采取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不得不节衣缩食,生活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后,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是,这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是正确的,把它变成一个固定的、长期的并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实行的战略,就走到事物的反面去了。特别在二战以后,由于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判断有问题,仍然实行原先的发展战略,并参加激烈的军备竞赛,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西方曾声称,它们用“消费革命”打败了苏联,这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是采取什么经济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也可以说是个要害问题。从战后世界上各大国的社会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发展得顺利,主要问题是经济战略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长时期以来,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加以怀疑和动摇。从5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国家也进行过经济改革的试验和努力,但往往在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卡了壳,往往把市场经济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市场经济体制看成与社会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实际上,经济体制只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能使生产力快速发展,这已被事实所证明。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思想解放,经济情况就发生巨大变化,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巨大理论贡献。
第四,是如何正确认识和估量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以极左的眼光和简单的态度来认识和估量当代资本主义,就会制订出错误的路线和政策。在二战以后,苏联一直坚持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论断,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市场,采取许多反危机措施,避免了它们之间的战争危机的状况估计不足,特别是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科技估计不足。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一个以落后生产力水平起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已经经济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国际条件下来发展经济,必须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么无情,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曾利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引进大量的技术和成套设备,迅速地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显著效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第五,是如何处理好经济与政治、国内和国外矛盾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必须与真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在取得政权以后,要坚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妥善处理国内和国外的矛盾,稳定国内政治局势,巩固国防,不实行霸权主义。支援各国人民的革命,又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国内,要认真建立起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这些问题处理得不好,就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六,是在与资本主义进行合作、竞争和斗争的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这也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先天不足”。封建主义的遗毒往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绊脚石,不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则不能有效地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第七,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激烈较量的关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要坚定立场,把好航向,不使资本主义复辟。
总之,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除了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外,最重要的是主观的艰苦努力,不断总结自己的和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经济,不断上新的台阶,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
现存的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承担着十分严峻的任务,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创造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奇迹。社会主义经济有没有前途?从理论上来说,这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共产党人、 社会主义者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向往社会主义。甚至教皇保罗二世也这么说:“共产主义在本世纪的成功是对某种野蛮资本主义的反抗。”“在社会主义计划中,也有‘真理的种子’。”“在共产主义中,有一种对社会的关心,而资本主义则是个人主义。”(注:法国《解放报》1993年11月2日。)对于社会主义, 不仅理论上说明它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20世纪的实践方面也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关键在于几代人要扎扎实实地努力,把伟大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已经走过了50年的艰难历程。它取得过伟大的胜利,也犯过严重的错误。中国人民在付出了巨额的学费以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目前,虽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但是正如列宁过去说过的那样,坚冰已被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中国人民花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终于打通了漫长的隧道,看到了灿烂的阳光。正如在民主革命时期一样,中国人民为了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也付出了许多代价和牺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14年的摸索和浴血奋战,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路线和策略,即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胜利。在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事业中,又花了30年的时间,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步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短短的20多年中,中国在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立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立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在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化。目前,正在进行攻坚性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在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已先后回归祖国。政治局面稳定,民族团结。世人公认,中国的经济状况是良好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西方曾有人预言,只要中国一旦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就一定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不能自拔。国内也有些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了信心,认为与其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如干脆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在90年代的初期,美国的一些重要媒体就不同意说中国一定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的《商业周刊》1993年5月17 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并不全心全意拥护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中国正采用一种现代世界从未见过的结构。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即一种中国领导层决定把生产资料保持在公共部门的混合经济。”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结合起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在近20年的进步,要作恰当的估计,千万不要估计过高。在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我们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行竞赛,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何况我们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又相对地不丰富。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文化水平都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上。作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还是比社会主义强大得多。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使自己跟上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实现既定目标。即使到了21世纪中叶,我国也只是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离开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要艰苦努力,依靠几代人的不断奋斗,才能实现崇高的理想。如果我国实现了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那么对世界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未来采取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兢兢业业,多设想一些困难和曲折,注意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一步一步地达到理想的彼岸。
标签: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