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夏、清朝水路--甘肃、宁夏、清代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_兰州论文

甘肃、宁夏、清朝水路--甘肃、宁夏、清代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_兰州论文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航道论文,水运论文,水上论文,史研究论文,交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2x(2008)01-0021-07

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地处内陆,历史时期以陆路交通著名,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就在这一地区,陆路交通因而备受学术界重视。相对而言,水路交通则颇显沉寂。甘、宁、青地区的地面水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地,属于冰雪融化水,水运业有明显的季节性。外流河分属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属于黄河水系的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湟水、洮河、大夏河、泾河、渭河等。属于长江水系的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岷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由于地势高峻,江河穿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湍急,险滩丛生,一般木船难以航行。所以,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水运业发展非常有限。

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黄河水系还是长江水系,在甘、宁、青地区内已经没有长途航运,仅仅在个别地区有短途航运。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甘肃省,“仅黄河干流的陇中一段,原有皮筏沟通青海、宁夏二省区,但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自铁路修通及黄河峡谷各大水库建成后,皮筏运输已成历史陈迹。目前黄河在陇中的兰州至(皋兰)什川间四十二公里可通行轮船。刘家峡水库区有临夏至永靖县间四十公里通机动船。黄河在甘南的玛曲到采日玛(洪水期可达齐哈玛)一段也有机动淦船往来。白龙江在碧口以下至四川昭化间,向来有木船相通”。①

本文拟从水运交通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地区的水道、水上航运工具、水运物品及水运与西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作简单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一、黄河上游干支流长途水运航道

依据文献记载,历史时期黄河水系航道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青海、甘肃南部等地的黄河支流上出发经兰州、银川抵达内蒙古包头段。这段航道以今天的宁夏灵武为界可以分为两段。上段峡谷众多,落差大,险滩众多,通航难度大。下段水流平缓,易于通航。由于航道地理条件的限制及各地所需运输的物品的差异,黄河上游航道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是分段进行的,个别航段在公元前就已经得到开发。但从青海境内至内蒙古包头段黄河干流航道全程贯通,则在北宋时期。

1、先秦至北朝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水运

《禹贡》记载:“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积石即积石山,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黄河由西北方向绕其东南端再转向西北流,再弯向东北流向兰州。古人不明河源,因此,自《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而下,各家地理书记述黄河水道皆从积石山开始。龙门即今陕西韩城市东北之龙门山。有学者认为,这是关于夏代运输贡品的黄河水道,“会于渭汭”指舟过龙门南行至渭水入河处(在今陕西潼关港口)。照此理解,距今约3000多年前,黄河上中游2000余公里都可通舟楫。②

有确切记载的水运,与木材放运有关。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由于木材的放运对河道要求比较低,便于运输,所以,甘、宁、青地区早期的长途水运大都与放木有关。

黄河水系最早的航运活动是西汉时期赵充国在西北屯田时所为。汉宣帝时,赵充国在祁连山南麓浩亹水(今大通河)、湟水流域屯田,曾上《屯田疏》云:“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又言:“以闲暇时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③“水次”和“充入金城”表明祁连山的林木通过湟水进入黄河而到达今兰州一带。湟水流域至兰州段是黄河上游最早得到开发的航道。赵充国放木行动是黄河上游最早的长途水运事件,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直接后果。东汉之季,董卓挟持汉献帝欲迁都长安,准备“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④此处的凉州当指凉州刺史部管理的地区,要利用的当为黄河干支流航道。董卓为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曾为凉州刺史成就辟为从事,后任西域戊己校尉,熟悉河湟地理。虽然此事未果,但暗示从黄河上游至长安地区有长途水运业存在的可能。

南北朝时期,灵州以下段水道已经全面开通,运送的粮食主要是军粮,而且规模宏大。《北史·刁雍传》记:

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度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胜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

刁雍驻扎的军镇是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附近),目的地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乌加河北),两地相距八百里。与陆地长途运送致人马劳顿相比,水上运输省力且高效,孝文帝因此下诏“永以为式”。

2、唐宋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长途水运

唐朝初期,与北方的突厥隔河而治。《新唐书·突厥传》记载,高祖李渊接受将作大匠于筠的建议,在灵武、五原设舟师、治战舰,扼止突厥南下。由于黄河是双方的界河,因而无法保证航道的正常运行。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军大总管张仁愿乘突厥默啜可汗率全军西征突骑施之机,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于河北。后来又再增添了定远城(平罗)、丰安军(宁夏中卫)、振武军城,即唐史中所谓的六城。六城均在河外。黄河由界河变为唐朝的内河。唐朝在灵州设置六城水运使,专司水运,灵州以下段河运由此大兴。唐朝曾经将北都(今太原)收购的军粮逆河上运至灵州。可见,唐朝灵州以下河段航运,不仅能够顺流而下,而且也可以逆流而上。严耕望曾有这样的描述:“唐代朔方节度使例带六城水运使,军粮运输大半靠水运。至于河湟屯田供军粮有余,也藉这段河运以济关中凶年,可见这段黄河水运之盛。”⑤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由灵州逆河而上至会州段航道也被开通。贞元十六年六月,灵州破吐蕃于乌兰桥下。⑥乌兰桥位于会州城郭下,在今甘肃靖远北部,处今兰州下游约250公里处。《旧唐书·王佖传》载:元和中“佖检校工部尚书、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灵盐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于河壖,先贮材木,朔方节度使每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至是,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围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边上至今为恨。”可见,唐时两地航道已经开通。

由会州至灵州,也可能有筏运出现。《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晞子钢为朔方节度使杜希全宾佐,希全以钢摄丰州刺史,晞以钢幼弱,恐不任边职,贞元七年,(郭)晞上章请罢(郭)钢官。德宗遣中使召之,钢疑以他事见摄,乃单骑走入吐蕃。蕃将见钢独叛,不纳,置之筏上,流入黄河令归,杜希全得之,送赴京师,赐钢自尽,晞亦坐子免官。”⑦郭钢出走地点为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但其投奔吐蕃处地点文献缺载。这里略做推理:郭钢为朔方节度使杜希全的宾佐,是比较关键的军事人物,能够将其放回,当非一般人所为。由乘筏流入黄河而被杜希全所获可知,郭钢投奔地点在灵州上游。吐蕃势力东扩后,占据唐都长安西北大片地区,按照872年清水会盟规定,双方沿黄河流域最重要的边州是兰、会两州,从距离看,郭钢投奔地很有可能为会州。而前文已经明讲,灵州和会州之间双方经常有战事,也有木材航运之事实。若此,在唐代,黄河干流水运已经从灵州上达会州即在今甘肃靖远境内。可以认为,会州有通达灵州的水道,不仅可以运送木材,也有少量运客。

但此时,灵州以上河段的运粮航道依然没有开通。陈鸿《东城老父传》记:“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⑧河州即今甘肃临夏一带及大夏河和洮河流域,太原仓当为太丰仓。言“转输灵州,漕下黄河,”表明灵州以上河段尚不能运送粮食。

宋代,兰州至会州的木材水运航道开通。元符二年诏:“兰州造麄材应副会州修仓库、营房、廨宇等,自黄河沿流运致,专委官管勾,事毕推恩。”⑨表明,湟水流域至金城段航道与会州至灵州段航道终于完成对接。至此,由今青海境内抵达内蒙古包头的黄河上游航道全线贯通。

宋代,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得到开发利用。北宋为了光复唐时的疆域,着力经营西北地区,洮河一线的水上航运进入新的阶段。熙宁五年(1072年),北宋政府诏:“镇洮军造船置水手及壮城兵,共以五百人为额。”因为,“先是,王韶以洮水自(熙州,治今甘肃临洮)北关下结河,泝流至香子城,可通漕,故有是诏。”⑩表明洮河河道已经开通。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诏:“熙河路洮河与黄河通接,如可作蒙冲战舰运粮济兵,令李宪计度。”(11)力图完成洮河与黄河航道的对接。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借用洮河河道漕运粮食:“李宪言:‘计置兰州粮十万,乞发保甲或公私橐驼般运,又虑妨春耕。臣已修整纲舡,自洮河漕至吹龙寨,俟厢军摺运赴兰州。’诏:‘如橐驼、舟舡运不足,须当发义勇、保甲,即依前诏。’”(12)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岷州钱监生产的钱币也利用河道转运。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陕西路转运司言:

“岷州钱监自来应副六路用兵支费,和顾脚乘,道里阻远。今相度,欲以舟船般运至熙、兰二州极边使用,兼河亦有古道,可以修治,安置递铺,直至熙河北玛尔巴山等路。一自岷州城外装船,于洮河内驾放般载钱物,至中路上衬,地名噶勒斡,河水湍急,并山硖石碛至下衬,计六十有余里不可行船。今既沿河见有古道,可行开修,自上衬摆置六铺,勒铺兵二人陆路般运至下衬,地名章龙峡石,却用熙州船装载,直至熙路或临洮堡下卸。其上下衬各置监官一员,量行修廨舍、库屋,卸纳装破,并往来催督水陆路般运钱物。”从之。(13)

表明洮河已是北宋岷州(今甘肃岷县)、熙州、兰州之间军事物资的重要运输线。(14)

哲宗时期,湟水河道也被充分利用。湟水时称宗河,史书有“宗河漕运亦便”、(15)“宗河行船,漕运亦至邈川”(16)的记载,邈川即今青海乐都。《曾公遗录》卷9称:“宗河可通五板船漕运。”可见河运已具有一定规模。宗河河道“或漕军食、或载战士、或备火攻”。(17)显然,洮河、湟水航道的开通都是出于战争的需要。

3、元、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水运

元代,为了将西北的粮食运送至大都,着力开发黄河漕运。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少监,负责河渠、水利桥梁治理。至元四年,从应理州(今宁夏中卫)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的黄河航运全线开通。为了加强管理,设置水站10所,共有漕船100艘,水手240名,马1000匹,牛2000头,估计漕运量也相当可观。宁夏至东胜段黄河水道,作为横贯元代西北和大都的交通运输线路的一部分,终元一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将宁夏地区的粮食大量地输送到大都,而且在联系大都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8)从运输规模来讲,元代的黄河水运具备较大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代,在黄河水运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9)

明代,兰州至灵州之间有一段新的运粮航道“迭烈逊黄河路”被开通。洪武末年,河西走廊驻兵达3.55万余人,嘉靖年间尚有2.38万人。大量驻军每年所需的10余万石军粮须由陕西汉中等中原地区供补。最初明廷将大批粮食先集中到平凉,沿甘陕驿道经隆德、静宁、兰州,再沿甘凉驿道运往河西。这条道路岭大坡陡,尤其是六盘山一带,路途艰险,运输困难。宣德七年(1432),宪宗采纳陕西参政杨善的建议,改走“迭烈逊黄河路”,即从开城(宁夏固原)西北行,过海原、干盐池,抵迭烈逊渡口,再运往河西各州和卫所。《明会要》卷75载:

(宣德)七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孙道路。先是,陕西参政杨善言:“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蜥岭。山涧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孙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余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拔军造济,人以为便,既乃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从之。

迭烈逊位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湾。(20)根据笔者考察,过迭烈逊渡口后,西行道路比较难走,运送粮饷非常费力。因此,这里的“经迭烈孙黄河”含义,主要指船运。康熙《靖远县志》云:“莎(索)桥,在迭烈逊,旧置船只,通凉庄路。”“迭烈逊故城,在(靖虏卫:今靖远县城)北七十里,明初设立巡检司防守,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造船八艘,每艘十一人持之,隶迭烈逊巡检司。”资料既提到了渡桥,也提到了船运。据“旧置船只,通凉庄路”知,当先有船运,后来才有桥渡。明朝船运从迭烈逊渡口出发,靠岸处当在下游的另一名索桥的渡口。《秦边纪略》卷4靖远卫下记:

“索桥,黄河之津处也,名桥而实无之。……东二十里至哈思吉。黄河独兰州有镇远桥,连船施板,车马可通,为河东西之大道。索桥不过鼓棹浮舟往来津渡而已。”

“庄、凉、甘、肃而往河东,自镇远、索桥外更无他途也。桥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者,路捷三日也。硖口在津处下流五里,河东即东岸哈思吉一带,暗门在河壖数步,舟子日纳渡赀一金,其利可知。渡河而东至哈思吉。”(21)

《秦边纪略》的作者梁份生活在明末清初,曾经游历秦边,所记当为亲眼所见。索桥、哈思吉地名今天犹在。索桥距离迭烈逊鸟道50公里,实际路程在80公里以上。索桥位置与唐会州城相近。因此,至明代,黄河航道继续得到利用。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元代相比,但明朝却开通了新的水上粮食运输航段。

清中后期以来,黄河长途航运进入新的高峰时期。主要有以下表现:

首先,青海境内的黄河支流水运再次出现,且规模宏大。如大通河放木:“水色湛然,面平如镜,木商放木,水夫百余人,其声噪噪。”(22)(民国)周希武《宁海纪行》记:“大通河上游多森林,贩木者入山伐木,乱投于水,至峡口,始截流编筏,下之兰州一带。”(23)台原县:“班古仙米等处皆有松林,兰省木商亦由水运放,该寺僧等已获其利矣。”(24)同仁县:“同仁县,礁石甚多,水运木植,若筏排穿,造毫(?)不能行,木商于夏间河水茂涨时,雇水手零放,鱼贯而下。”(25)

其次,青海至兰州的黄河航运进入繁盛时期,除木材之外,粮食也大量运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云:“省城(兰州)……的大宗米粮皆仰给于西路之水运,黄河上游峡多水紧,势若建瓴,船不能驶行,居民以整牛挖去骨肉,虚其中,缚其四肢用以作袋,以项为袋口,实粮于中,掷于水中,连缀十余袋作筏,顺流而下。卸粮之后,空袋以骡驮转。”“周流转输,西宁、乐都一带米粮皆灌输省城(兰州)。”清人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4:“西宁人以此(皮筏)运米,至兰州,则束筏乘车而返。”

第三,西宁至包头段黄河上游长途航线全线贯通。从清代中晚期以来,西北地区的羊毛生意逐渐兴隆。清代末期,驻扎天津的英、美、德等国的商人派出买办来到西宁、临夏等地设庄收购羊毛并组织外运。水上运输羊毛的最终目的地是包头。为了适应羊毛外运需求,青海至包头段黄河航道全线开通。近人张维云:“兰州……黄河水运则有木筏、皮筏,可以西接洮湟,东至宁、绥。”(26)羊毛是木筏和皮筏运输的主要物品。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黄河干支流长途水运进入最繁盛时期。筏户、水手增多,奔波于兰州、西宁、包头之间。民国22年,青海化隆有皮筏300只、循化有200只。每只载重15000斤左右。西宁市东关栈房及滨河路一带,羊毛、筏子、皮子的堆垛多处。(27)民国九年,夏河等地集中于临夏而转运天津的羊毛有150万斤左右。民国十二年,兰州的外国洋行有七处,仅羊毛运出量达300万斤。

同一时期,长途客运也颇为兴盛。1919年倡导男女同校的甘肃籍(今青海循化县)学生邓春兰从兰州去北京上大学、1937年著名记者范长江从兰州至银川均乘坐羊皮筏子。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对乘坐皮筏有精彩的描述:“西北水上交通,皮筏较木筏为普遍。……筏上如张设账幕,则立即可以布置成功宽敞的水上行宫,空气和光线皆十足的美好,而且随河水的流动,终日有千变万化的风景,可以供旅行者的观赏。”1938年,顾颉刚考察西北,从西宁乘筏至兰州,所著《吹牛、拍马》记:“由湟水转入黄河,凡经一日余,行二百数十里”。(28)可见从西宁至包头,以筏载客的航道是全程贯通的。客运不仅能顺流而下,逆行而上的航道也已经开通。《吹牛、拍马》引有清张九钺《陶园诗集·洛中集》所记“羊报行”一事:“羊报者,黄河报汛水卒也。河在皋兰城(今兰州)西,有铁索船桥横互,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水高一丈。例用羊报,先传警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檾油,令水不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食‘不饥丸’,腰系水笺簸数十,至河南境,缘溜掷之,顺流如飞,瞬息千里。汛警时,河卒操舟于大留俟之,拾籤知水尺寸,得预备抢护。至河南,营弁以舟飞邀报卒登岸,解其缚,人尚无恙,赏白金五十两,酒食无算,令乘舟从容归,三月始达。”顾颉刚评论:“是知在未通电报时,羊筏通报实为最迅速之方术。”“羊报者”只身顺水漂流而下与客运无关,但“乘舟从容归,三月始达”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逆行至兰州的黄河航道是开通的。

4、黄河冰道

探讨黄河上游水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冰桥的利用。一般而言,水上航运指以水为路,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冰封河道的利用完全具备水上航运的意义。黄河出兰州东流至靖远然后向北流去,流经区域纬度逐渐增高。每年的农历十月以后,开始进入结冰期,整个河面被冰层覆盖,人们分段加以利用,便成冰桥。《重修皋兰县志》记兰州冰桥:“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欲名冰桥。”清人王光晟赋诗云:“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4《兰州桥》云:“冰既合,制府祭冰桥,县役以锄削平,铺以土,车马畅行如通衢。”根据笔者访查得知,冰层厚度最厚时可达三米左右,行车载重可达两千公斤。严冬季节,行走上面,非常安全。黄河封冻首先出现在河套地区,然后逐渐向上游推进,直到兰州一带。第二年五月前后,冰盖才慢慢消融,前后长达半年左右。每到冬天,从兰州至河套地区,两千多里黄河河道全线封冻,险滩、激流、漩涡一概消失,惟留闪着白光的冰面。因此,就黄河上游而言,无论是船运、放木,还是筏运,均不能全年畅通。但是,冬天的黄河河道依然得到利用。不过,其情形有了变化。不是正常物资送运航道,而是北方民族骑兵南下的坦途。横渡为桥、为渡口,纵行则可称为道。因此,封冻的黄河河道可称为黄河冰道。

对黄河冰道的利用以明朝初年最为突出。蒙元势力退出中原以后,在西北地区与明朝隔河相对。他们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经常沿着黄河冰道南下,对明朝西北边防构成极大威胁,明朝不得已只好沿河构置堡寨防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曾经强调,靖虏卫(今甘肃靖远)“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靖卤(虏)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事实确也如此。康熙《靖远县志》记:“正统三年七月,靖远卫成。先是阿台屡以其众出犯甘、宁间,复遣轻骑自迭烈逊乘冰渡河潜窥会宁,以图南窥。”“隆庆元年冬十二月,匈奴宾兔则迭烈逊乘冰渡河,率轻骑二千寇大白草、郭城驿,经靖鲁城肆掠。”“又一种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打拉赤入犯安会地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靖虏卫。一路自塔儿湾乘冰渡河由锁黄川青沙岘入犯安会。一路自迭烈逊老龙湾入犯靖宁隆德。……靖之西北境即稱内地可矣。惟是东境尚苦套酋,往往踏冰深入。”(29)蒙古铁骑从黄河以外出发,踏冰而来,飞马千里,在迭烈逊一带上岸,尔后大肆攻掠今天靖远、会宁、甚至远及宁夏隆德。由于北元骑兵南下攻掠主要集中在冬季,故《巩昌府志》述迭烈逊堡的重要功能为“防河冻而已”。

如果我们将军队渡河的地方称为渡口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将骑兵行进的冰道称为航道。甚至可以说,冰桥渡当为黄河上游最原始的渡河方式。踏冰而来也是黄河上游最早的长途航运。秦始皇沿河所设置的44县,其防御功能也主要体现在冬天。

简单结论

黄河上游长途航运由分段运行到全线贯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依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长途运输是西汉时期赵充国的放木活动,路线自湟水流域至金城。其次是北魏时期从博骨律镇至沃野镇的粮食运输。唐朝,黄河航道自灵州上逆至会州乌兰县境,不仅有放木行为,也可能有客运。北宋时期,洮河流域的航运开始,并完成与黄河航道的对接。同时,也开始了由兰州至会州的放木活动。至此,今青海至内蒙古的黄河上游各段航道全线接通。明朝初年,迭烈逊渡口至索桥之间成为新的军粮运输航道。清朝中晚期以来,黄河上游水上运输逐渐进入全面繁盛时期。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甘肃省地图集编纂办公室编制:《甘肃省地图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77年,14页。

②王天顺:《古代各时期河套段黄河航道考略》,《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于希贤:《先秦时期黄河航运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4期。

③《汉书》卷69《赵充国传》,2986页,2987页。本文所引均为中华书局本。

④《三国志》卷《董卓传》注引华峤《汉书》,1982年,177页。

⑤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318页。

⑥《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资治通鉴》卷235。又《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灵州”作盐州。当以前者为是。

⑦《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3479页。

⑧(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485,中华书局,1961年,3994页。唐前期州改郡时,沙州为敦煌郡,河州为枹罕郡。枹罕郡有水路通灵州,敦煌没有,故知“河州敦煌道”为“河州枹罕道”之误。

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壬申,中华书局,1992年,12265页。以下简称《长编》。

⑩《长编》卷239熙宁五年十月壬辰,5813页。

(11)《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甲寅,7777页。

(12)《长编》卷333元丰六年二月庚午,7784页。

(13)《长编》卷488绍兴四年五月乙亥,11589页。

(14)洪威(《北宋洮河可以通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3期)甚至认为:洮河的支流广通河也可以通航。

(15)《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乙亥,12271页。

(16)《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12272页。

(17)《长编》卷314元丰四年七月癸巳,7603页。

(18)吴宏歧:《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183—184页。

(19)陈广恩:《试论元代开发黄河》,《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5期。

(20)刘再聪:《关于迭烈逊渡口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1期。

(21)(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7~278页。

(22)《青海省各县风土概况调查记·民和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35册,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32页。

(23)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548页。

(24)《青海省各县风土概况调查记·台原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35册51页。

(25)《青海省各县风土概况调查记·同仁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135册42页。

(26)张维:《兰州古今注》,《中国西北文献丛书》,99册58—59页。

(27)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35页、182页。

(28)顾颉刚著:《吹牛、拍马》,《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2005年,132页。

(2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九册《陕西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72册,齐鲁书社,1996年,68页。

标签:;  ;  ;  ;  ;  ;  

甘肃、宁夏、清朝水路--甘肃、宁夏、清代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_兰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