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新路子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4)01-0085-07
一、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走新路子
最近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北后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老工业基地振兴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老问题。自80年代以来,如何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成为经济学家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热点,出版过大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有的老工业基地也得到了较好的改造和振兴,但很多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老问题,使这个老问题也有了新的意义和要求,有望能够较快较好地得到解决,而不至于象过去那样说得多做得少或说得好做得差,成绩不显著。不过,是否这次振兴老工业基地就一定百分之百的能够成功呢?这还取决于我国的努力。因为,振兴我国老工业基地是很艰巨很复杂的问题,要研究和解决好许多问题,才有望在这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这里的关键是要走出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过去很多老工业基地也花了不少钱搞调整改造和振兴,但由于走的是老路或基本上是老路,所以成绩不显著,问题未解决;而改造和振兴有成绩的老工业基地或多或少是由于走上了新路。这就说明,振兴老工业基地一定要走新路子。所以,温家宝同志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新路子”。
温家宝总理说要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就是说这条新路还待走出来,还需要研究、探索、实践、创新。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教训。我查了一些文献资料,感到不少老工业基地花了不少钱改造却成效甚小,有许多教训可以总结和吸取,起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教训应该总结:一是在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的关系上,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而没有把改革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上。这固然是由于对如何改革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认识到的以及理论和政策上已经明确的也没有认真去做。二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重视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三产业。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由于第三产业落后而导致城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很多老工业基地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产业政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农业优势的地区没有在农业上大做文章,而解决三农问题应该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重要问题,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很难完成工业化任务,也难以使老工业基地真正振兴起来。三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对非国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即个体私有经济的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总是寄希望于国有经济来振兴老工业基地,没有及时认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希望必定要落空。很多地方现在还对民间投资设置许多限制,如辽宁目前国有投资的领域约80个,外商投资的领域约50个,而民间投资的领域只有30个左右。四是重视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有些地区和部门用人为的行政手段搞大企业集团,名义上“大”了,但大而不强甚至“大”也不是真大;而对于中小企业则很少见到在改造振兴规划中予以重视。而老工业基地如果不重视中小企业,是难以完成振兴的任务的。五是忽视产品的销路和市场。许多老工业基地认为发展就是搞新项目,增加生产,但是产品的销路即市场问题却没有认真调查研究。重项目、轻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筹措资金建设项目上花了很大功夫,项目建成后却往往产品没有销路,以至刚投产就亏损,背上了新的包袱。六是不重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许多老工业基地都承认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而转变政府职能,就要求市场和企业更多发挥作用,也就是要求培养更多的企业家和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象筹措资金、推销产品、扩大市场、改进企业管理等等问题都是要依靠企业家来解决的,但有些老工业基地总结经验时还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七是对经济社会需要协调发展重视不够。突出的是在有条件时没有及时解决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至在有些地方下岗职工不仅成了经济问题而且成了社会政治问题。另外,对可能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也估计不足。八是不重视区域内的协作和区域外的协作。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和重复建设等现象严重,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九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为主的思想。十是思想观念滞后,这是许多老工业基地自己也承认的。例如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一个总结中谈到政府部门对职能转变缺乏紧迫感,一些企业领导者小生产观念严重,干部普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
很多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改造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的地方如上海市的经验还比较突出。例如,上海市在1999年就总结出本市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的五条经验: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下大力气进行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形态;根据上海实际,建立以第二产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先导的城市经济结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工业基地,如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的宁波、温州、义乌,还有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这些新工业基地积累的经验对振兴老工业基地也很有参考价值。无论是老工业基地的经验还是新工业基地的经验,都需要认真研究总结。
温家宝同志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五条指导思想和六项主要任务,既总结了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教训,也总结了我国新兴工业基地成长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他提出的五条指导思想是:1.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支持。4.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5.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六项主要任务是:1.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2.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3.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6.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五条指导思想和六项主要任务指明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方向任务和方针原则,在政策框架和主要内容上规划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不仅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振兴其他老工业基地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当然,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指导思想和任务,还有一系列问题要研究解决。在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强调振兴老工业基地一定要走出新路子。
二、既要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困难,也要增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既要充分认识其困难,也要增强决心和信心。这就要加深对振兴老工业基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深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必要性、可能性的认识。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紧迫性是由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决定的。老工业基地是指那些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集群或城市。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一部分是1949年以前形成的,一部分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少数老工业基地得到了改造,发展较快;多数老工业基地没有得到改造或没有很好改造,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其中有的还显现出衰落的景象。很多老工业基地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明显不足;老企业和老产品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城市服务和带动能力弱,第三产业发育不充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趋于枯竭后缺乏替代性产业。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增长乏力;下岗工人增多;就业压力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慢;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一般估计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而实现工业化要求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例如,实现工业化要求大量的技术装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大都以重工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老工业基地可以满足工业化对于技术装备需要的可能性。其次,这是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具备持续高速发展的可能性,但也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制约。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可以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国民经济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持续健康地发展。再次,这是我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老工业基地迫切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曾去过一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城市,看到那里很多职工下岗失业,生活非常困难。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别呈扩大趋势,不仅东西部地区差别呈扩大趋势,同一地区内发展快的新工业城市和发展较慢的老工业基地之间的差别也呈扩大趋势。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这些老工业基地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要求。最后,总的来说,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当前也已经具备了有利于着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条件。首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第三,加快老工业基地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中央也决心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第四,有些地区在调整和改造老工业基地方面已取得了成绩和经验。
许多新工业基地的涌现也说明我们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应该有决心和信心。象广东、江苏、浙江新涌现出来的一批工业基地,它们有的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既缺少自然资源,也缺少工业基础,但短短二、三十年它们就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工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了。有的新工业基地有一些较好的条件,如苏州、无锡、常州区位条件较好,工业技术方面也有有利条件,不过这些好的条件许多老工业基地也有,问题是这些新兴工业地区抓住了机遇,利用了有利条件,走了一条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发展工业、发展经济的道路。老工业基地只要善于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抓住当前机遇,努力走振兴的新路子,是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艰巨性。很多老工业基地包袱重、竞争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滞后。即使有些地方改造老工业基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例如辽宁省准备把振兴老工业基地当成一场新的“辽沈战役”来打。省委书纪闻世震说,从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情况看,“九五”写了上篇,主题是“改革与脱困”;“十五”写的是中篇,主题是“调整与改造”;“十一五”还要写下篇,主题是“提高和振兴”。在我看来,辽宁省写中篇还有上篇的任务要补,写下篇也还要继续完成上篇和中篇的一些任务。这也说明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三、制约老工业基地兴衰的因素很多,但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
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必须抓住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研究和解决为什么许多老工业基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国外也存在老工业基地停滞或衰退的现象,也存在振兴的问题。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意大利的西北工业区、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生产基地等等,其原因各不相同。我国老工业基地停滞或衰退的原因也相当复杂,但就近几十年的情况看其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
从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对于我国老工业基地根本问题的看法有一个认识过程,人们现在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甚至很不一致。例如,有人认为国家区域重点政策的改变是根本问题;有人认为对老工业基地的作用认识不足是根本问题;有人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设备技术落后是根本问题,等等。他们列举的这些问题,无疑都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可能是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问题,却不是我国许多老工业基地停滞甚至衰退的根本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当成根本问题,就不能抓住真正的根本问题,从而也难以找到正确、可行、有效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不少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说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就是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老工业基地衰退和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是按照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导致一些老工业基地迅速出现,也是以后很多老工业基地停滞、衰退的根本原因。斯大林倡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命令主义;平均主义;重积累、轻消费;重速度、轻效益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导致老工业基地不可能持续发展。例如,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缺少起码的自主权,其行为主要听命于政府,而政府的宏观和微观决策缺少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序,难免经常出现差错。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国家大量投资而迅速成为工业基地。但企业即使经营有方,不仅全部利润要上缴政府,缺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甚至折旧也要上缴政府,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种体制使企业和职工缺少积极性、主动性,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国家不再向该地区大量投资时,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停滞甚至衰退也就是必然的了。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老工业基地衰退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例如上面说的政府决策缺少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序。就全国而言,“二五”、“三五”时期三线建设导致的后果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有一篇研究报告中说,在“八五”期间,国家为了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每年拨给辽宁4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但从总体上看,资金支持的技改项目,有1/3基本达产达效;而另外1/3则是由于重立项、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效果很不理想,决策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体制也是权钱结合、权钱交易的重要根源,导致了种种腐败现象,不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这里我讲的体制,包含有制度的内容。体制和制度虽有区别,但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改变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制度内容,如改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改单一的按劳分配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然要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否则,就难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既然有些老工业基地停滞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那么,振兴老工业基地,或者说使老工业基地持续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这也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现代市场经济,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弄得不好很容易变成坏的市场经济,如裙带市场经济、官僚市场经济,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坏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应该是好的现代市场经济,它要能够规范运作,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增加社会福利。
这种运作规范和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应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企业有活力,这要以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为前提,就是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够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二是市场有竞争,而且竞争必须充分、公平、有序。三是社会守信用。各类市场主体都要守信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主体不守信用是搞不好市场经济的。不仅企业要守信用,政府更要守信用。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强地区之间的协调,这就有个守信用的问题。四是法治要健全。不仅法律要符合好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法律要得到严格、公正的执行。五是政府职能要规范。市场能做的事、企业能做的事,政府就不必去做。政府要逐步变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决策要民主化、科学化,要增加透明度,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现在地区经济规划和地区之间合作都由或主要由政府安排,这往往导致政策不连贯、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应该改变这种状况,逐步让企业、中间组织、其他民间组织以及企业家、工商界人士更多发挥作用,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现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之具有以上这些特征是保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强调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根本问题。
四、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国有企业改革还要过大关。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下任务:“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等。在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更大,如2001年东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也更大。最近,“新华视点”记者在东北调研时了解到,东北三省国企改革普遍存在三大难题:国有企业数量多,负担重;有些干部和职工对改革存在畏难情绪;部分企业遗留问题突出。所以,老工业基地更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重要地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国有经济比重大,老工业基地在一段时期内必须更多地依靠国有企业才能发展经济,而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其次,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说明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许多老工业基地私有经济发展慢、比重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经济应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些地方甚至会是主要力量。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使私有制经济迅速健康发展。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好所有制结构,才能实现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次,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农业互相推动,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当前城乡收入差别也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水平低、增加慢是市场销售不旺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改变偏向城市忽视农村甚至用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的现象。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自主能力,减轻国家用在国有企业上的财力和精力,使工业发展不再依靠农业的支援,而且可以反哺农业,才有可能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总之,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才能够走上振兴之路。
报刊上的有些报道往往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成绩估计过高,对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而实际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仍是相当多、相当严重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有经济战线仍然过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垄断行业改革滞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仍然存在,企业负担仍然沉重。
我们还要注意国有企业改革应该遵循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正确轨道,要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积极推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最近有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国企改革莫成‘扭亏增盈’运动”。文章指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国有企业的目标是努力搞好搞活现有的几乎每一个国有企业,搞好搞活的具体标志是亏损减少和盈利增加。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国企改革的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从所实施的政策来看,80年代所形成的改革目标在政策制订中的影响远没有结束,90年代以来的很多政策,实际上仍然以搞好搞活、“扭亏增盈”为目标。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增资减债”的政策措施和1998年以后在“三年脱困”中实行的政策性“债转股”、贷款贴息等政策。文章认为:这种“把国有企业账面盈利的增加和账面亏损的减少作为改革追求的目标,很容易导致改革偏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轨道,演变为一场‘扭亏增盈’运动。”(《改革内参》2003年23期)。我认为这个意见是很有见地的,尤其从各地企业竞相争取“债转股”、贷款贴息等情况看,这位同志的意见非常值得重视。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出资人缺位有关的。原来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分割,由多个部门行使出资人职能。(如计委管立项、经贸委管日常运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劳动与工资,财政部管资产登记和处置、组织人事部和大企业工委管经营者任免,即所谓的“五龙治水”。)其结果必然是政企不分、政府越位、出资人缺位、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了改革的方向。
现在国务院已经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各省市也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是社会上议论较多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至少要抓紧以下工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1.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按照公司法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3.正确行使出资人职责,严格划清“出资人职责”和“行使主管部门职能”,避免使国资委变成“婆婆加老板”,避免新的政企不分。4.制止改革过程中破坏社会公正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5.拨付部分国有资产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用以归还政府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隐性债务。6.推动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各项配套改革。老工业基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还要从本部门的职责出发考虑如何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工作。
总之,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使非国有企业、非公有企业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充分发挥私有经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从长远来看,振兴老工业基地更应该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有制经济的作用。这样说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这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要求,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改革以前我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工业基地,因此需要依靠政府;依靠计划;依靠国有企业。现在我们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振兴老工业基地,因此必须依靠市场;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独立的企业制度。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最难做到真正独立,私营企业最易做到真正独立。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振兴老工业基地,结果只会是失败,决不会成功。
第二,国有企业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应太多。过去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主体,占优势,因此只能搞计划经济。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如果国有经济仍为主体,仍占优势,是搞不成市场经济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应该起到而且也只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党的十五大规定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四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要逐步收缩和退出。有人计算,目前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约1/3多一点,估计“十五”末要下降到30%或更低一点;国家控股的重要企业应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大型骨干企业,其数量也不会很多,可能只有几百个。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几年,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很大部分被个体私有经济所吸收,一般估计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1/3。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还出现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混合所有制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途。非公有制经济还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税源,浙江省便是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明显例证。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培育大批企业家和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创造和创业,都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甚至主要依靠企业家。企业家的特征是创新,包括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因此企业也被称为创新的事业。企业的创办改造和发展要解决资金、技术、原材料、市场等问题,只有企业家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全国都面临市场销售问题,老工业基地这个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要依靠企业家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要仔细观察,在持续繁荣发展的企业里面总会有杰出的企业家。怎样才能培养大批优秀企业家呢?靠政府培养是不可能出现大批优秀企业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也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家。当然不能说国有企业不会出现企业家,事实上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已经出现了一批企业家,但这是相当困难的艰巨的事情。而发展私营企业,让私营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则是培育企业家和提高他们素质的最好的办法和最快的途径。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一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这也需要充分发挥私有经济的作用。
我国发展私有经济有巨大的空间。主要原因是:第一,存在着大量的民间资本,这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我国有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发展非公有经济才能满足要求。第三,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参加WTO也为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老工业基地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在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三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迅速发展;如果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可能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对非公有制经济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也是需要认真和不断研究的课题。
六、老工业基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之间也存在竞争。各个地区都要提高自己的区域竞争力,老工业基地也是如此。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还要制订和贯彻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国民素质、地区协调、政府效率等方面,是这些方面竞争力的综合能力。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又主要决定于其企业群体的竞争力。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区域内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决定的,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区域比较优势主要是指区位条件、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和历史形成的其他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其中包括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业、廉价的劳动力、合理的产业结构、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等等。区域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其他活动对提高竞争力的有利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优势产业及其企业集群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重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包括历史上由于成为老工业基地而形成的各种优势,也要努力增强竞争优势,要把发挥比较优势和增强竞争优势结合起来。
老工业基地在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组织、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专门的研究。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许多老工业基地都热心于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必要的,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努力去做,但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勿要求过高过急,盲目决策。老工业基地还要十分注意和尽快解决下岗人员多、失业人员多的问题。这方面的沉重包袱,不仅使老工业基地难以轻装前进,而且问题成堆,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卸下这个包袱,老工业基地才能轻装前进,才有条件振兴。国家首先要在这个问题上给老工业基地帮助,例如拨付部分国有资产作为社会保障基金,偿还国有企业对老职工的隐性债务。最近有一篇题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要高科技更要高就业》,主张老工业基地要“把推动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很多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计划中都提到要“加快大型企业集团的建设”。中国确实需要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老工业基地有条件也可以建设大企业集团,但用行政办法人为“建设”的大企业集团是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因而也不会有生命力。老工业基地在建设大企业集团的同时,也要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甚至要更加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让中小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然地形成大企业集团。任何忽视中小企业地位作用的做法,都是不利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振兴老工业基地也要十分注意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振兴老工业基地还要处理好老工业基地与新兴工业地区的关系。应该看到,加快新兴工业地区的发展是有利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而振兴老工业基地对新兴工业地区的发展也是一种机遇,当然同时也是挑战。振兴老工业基地对新兴工业地区也有启发意义,启发新兴工业地区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否则,新兴工业地区有朝一日也会成为需要振兴的老工业基地。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四大工业基地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