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关注与学术创新--2006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现实关注与学术创新--2006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现实的关注与学术的创新——2006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管理论文,现实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一年中,致力于集约展示中国旅游专题研究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旅游管理》,一如既往地在对旅游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投以强烈关注的同时,坚持理论探索的勇气和学术创新的导向。全年12期本刊全文转载了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148篇,收录索引文献1303篇,其中旅游管理总论13篇,中国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235篇,旅游资源管理191篇,旅游企业管理227篇,各类型旅游活动155篇,地方旅游业发展概况431篇,世界旅游业发展概况51篇。全文转载和收录索引文献共涉及原发报刊459种,最大程度地见证了中国旅游管理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一、旅游经济发展与产业运行

对于一个发展转型期中的旅游大国而言,中国的旅游实践有太多的现实问题需要来自学术界以及政府和实业部门给予关注。过去近三十年的演化历程已经说明,而且未来还将继续见证这样一个事实:当且仅当我们与旅游经济和产业运行共进退、共成长,中国本土的旅游学术才能够具备持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现实基础。

1、为建设旅游强国建言献策

随着旅游大国地位的逐步稳固,如何从规模扩张型转向集约发展型,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促使旅游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旅游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国际认可的旅游强国。国家旅游局的张吉林提出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方向,他分析了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的差距,指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在规模效益、管理体系、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转型对我国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这一战略转型的着力点在于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旅游市场优势、促进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衡发展、建立合理的产品分工体系、发挥地方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旅游强国战略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系统评价出了中国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在标准化方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目前我国已经发布11个国家标准,7个行业标准。系列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旅游行业管理正在实现管制体系从行政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在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如何在旅游基础、旅游质量、旅游资质、旅游设施、旅游信息、旅游安全和卫生、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充实的旅游标准化体系,仍然是政府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戴斌教授则本着“旅游强国必先强企”的理念,重点研究了中国国有饭店产业重组的可行模式,指出占有旅游饭店六成以上比重的国有饭店必须以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导向,强化中国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关注优化产业组织优化和空间布局

在界定旅游产业链及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王起静博士指出了我国旅游产业链构建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割阻碍了旅游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核心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相应地提出了构建我国旅游企业链的对策建议,如调整旅游产业的行业结构;打破区域的行政界限;强化旅游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地位;加强产业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中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湖北大学商学院胡芬老师认为,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空间布局模式,纵向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和横向空间布局的集群化趋势的融合,是具有生态持续力和适应发展变化的群内动态平衡和长久竞争优势的维持力,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产业集群必须在企业竞争与产业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机制,实施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策略,保持与外界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才能保持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3、关注休闲活动,培育旅游消费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魏小安撰文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和消费需求中心的转移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挑战则来自旅游产业的相对重要性近年来有所下降。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旅游消费与旅游产业的特点,重新思考“大旅游”概念的阶段性变化,把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从目前的情况看,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产品基础、工作基础和社会基础。下一步发展的基本对策需要着力从基础理论研究、消费政策制定、系列产品培育、行业管理深化、休闲市场开发以及出境旅游转化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发展休闲产业,拉动国民消费,真正培育出新型的消费产业,为新时期治国方略做出新的贡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周玲强和范平认为,我国倡导的休闲价值观应该是对我国传统的休闲观念以及西方优秀的休闲文化的有机整合。充分意识到休闲是人们在小康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工作压力下保持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要树立体现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体现出可持续性特质的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

4、基于多种学术增长点的旅游经济理论创新

在解释现实和为旅游经济实践建言建策的同时,旅游经济理论也在进行着自身的创新,并籍以学术的创新从宏观理念上引导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王昆欣认为旅游的要素理论应该随着旅游的发展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原有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最低层次的需要,最基本的保证。我国旅游业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旅游六要素也有了新的变化。他提出了现阶段旅游活动的“新六要素”,即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在对新旧六要素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新六要素各个因子的地位和作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赖斌提出旅游物流的概念。他认为,旅游物流是指在更好的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以高效率低成本为目的所引起的物质网络型流动过程。对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旅游物流的认识存在的误区,作者认为应当系统考量旅游物流、传统物流和旅游流的区别。旅游物流具有产业化、集群化、科学化发展的可行性:旅游流业务总体规模的经济潜力巨大,旅游物流将有效整合旅游交通运输作业的单一性、零散性。供应链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是科学发展旅游物流的重要工具。

在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袁虹、吴丽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诸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量化了旅游业产值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文章指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环境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出口总额的逐年上升促进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升则对旅游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观点对我国今后发展旅游业,乃至服务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华侨大学的和红在建立向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定量研究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呈现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响应的程度将趋于更加稳定和更加显著。因此,以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政府和部门和产业界都应采取长期政策,避免短期行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勇选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利用构建双变量向量回归模型VAR,并在此基础上用Granger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得出了不论短期来说还是长期来说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稳定因果关系的结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康蓉、黑龙江大学的王朗玲,分别利用了旅游卫星账户(TSA)数据分析了旅游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旅游就业存量和就业增长的影响。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地管理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目的地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旅游资源,特别是景区景点的经营权的转让及产生的相关影响;新形势下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1、景区经营权转让凸显利益相关主体的互动博弈

广州大学吴建华和华侨大学郑洪义联合撰文指出,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均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共同构成了解读景区转让模式的关键要素。文中提出经营权转让的四种模式: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上市公司经营和整合开发经营。任何一种转让模式的选择及其适用的条件都是不同的,最终确立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将是话语优势主体的利益反映。同期刊出的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杨泸也认为,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结构,也没有最佳的结构,更没有终极的结构。一个旅游景区治理结构的创新与运用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反复博弈的结果。其过程是动态的,结果也是多变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的王凯和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的谭华云,对凤凰城旅游景区转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化运作三年来的绩效与影响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估。文章认为: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县的旅游业规模迅速扩大,景区形象和市场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文物古迹的保护较以前有所增强;但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情在得到挖掘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流失现象,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尽如人意,社会影响方面则是喜忧参半。在基于案例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作者指出: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在企业化运作中出现的负面结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政府管理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规避经营风险,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减少负面影响。

针对建设部“禁止风景旅游区整体租赁”的规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唐凌在分析了整体租赁模式后,认为虽然在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租赁存在着众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的不规范,而不是租赁制度本身的问题。整体租赁这种模式是当前财政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的有效途径,不应该因为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完善而否定这种模式的运用。

2、旅游规划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传统的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湖南工学院旅游规划研究所陈国生认为,旅游规划的难度提高主要表现在规划性质上更多的关注市场的需求,旅游系统的日趋复杂,规划编制理念的创新,从感性规划到数字规划的过渡和不同旅游发展目标的协调等诸多方面。为此,旅游规划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王大悟认为,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文化元素的选择和组合尤为重要,打造度假区文化有三个很关键的原则。第一是辐射力,能够对外人有吸引力,才进一步对本地人有吸引力;第二有想象力,它一定超越我们现在的趣味和享受;第三是关联性,文化必须要找到它商业运作的载体才有市场价值。

四川旅游大学的杨振之则提出“后旅游策划”。包括了后旅游资源评价、后旅游市场研究、后传统建筑、后乡土建筑、后景观设计的一个体系,倡导本着良好的态度,不断自我批判的态度来进行景区景点的规划研究。

三、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消费特征

2006年,专家学者对于旅游市场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对新兴市场、新型消费方式和新型市场预测模型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戴学锋和巫宁质疑了一些学术界关于出境旅游的主流观点,着重探讨了目前我国出境旅游的超常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若干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用出境旅游花费平衡国际收支顺差的说法值得质疑;出境旅游快速发展造成的巨大的内需漏损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出境旅游高消费有违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文章还提出对于出境旅游,国家应采取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来实现国家“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向旭认为,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消费热点之一,但旅游信用消费却在我国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从旅游信用的消费主体看,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人们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即期增长,传统的消费观念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制约了旅游信用消费;从旅游信用消费的环境看,信用消费环境差,金融体系对旅游消费信用的支持不够,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不利于旅游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需要稳定收支预期增强旅游者的信用消费信心;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旅游消费信贷重要性的认识;对旅游者消费信贷进行引导;培养旅游消费信贷的主体阶层;不断拓宽旅游消费信贷领域创新消费信贷品种;健全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制度使旅游消费信贷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杜小慧等人在分析了移动技术目前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提出了在旅游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可行的三种模式:基于移动运营商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基于PDA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和基于短信平台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作者指出,可以充分利用移动电子商务的功能帮助旅游企业更好的开展促销活动和定制营销活动。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学院的邓祖涛、陆玉麒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BP(Back-Propagation)网络预测模型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进行预测。而经过与其它分析预测方法的比较,证明了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有着更好的效果,为旅游业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市场预测方法。

四、关于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

经济型饭店、员工流失、零负团费等仍然是2006年度旅游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关键词。

1、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态势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魏小安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厉新建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型饭店发展存在“十大误区”。他们认为经济型饭店在中国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但是也存在着对发展前景过于乐观,判断失误而导致盲目跟风。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李翔翔则在对比了中日经济型饭店的设施和服务后,提出我国的经济型饭店的经营理念定位要遵循以下原则:要真正以人为本,满足顾客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紧抓成本,突出“经济”保证消费者利益和投资者的回报;明确经营定位,锁定消费客群,形成网络营销;以服务质量替代服务形式,将细腻和情感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东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甄红线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型饭店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对策:国家应对饭店业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扶持经济型饭店的发展;加强与国外饭店的交流与合作;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树立知名品牌,进行特许经营和联合经营;经济型饭店要注意价格、选址和功能布局;经济型饭店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要实现网络营销。

2、员工流失的分析与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饭店业普遍存在员工薪酬待遇低,导致大批员工流失的现象。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伍晓奕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饭店薪酬管理公平性和员工的薪酬满意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饭店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的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像影响;员工的薪酬满意感对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针对不同类型的饭店员工流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林巧、戴维奇基于饭店员工的心理契约特点,撰文分析了饭店各岗位员工的特点,提出控制饭店员工的流失的对策建议:正确区分“核心员工”和“外圈员工”;制定“导师”制度,对不同的类型的员工的发展变化进行引导;进行“双通路”型薪酬体系的设计,即员工不仅可以通过从操作到管理的跳跃来获得职业生涯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在专项技术的不断进步来获得薪酬的提升;在离职多发时期,针对不同的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拉拢”手段;流失员工的“再招回”,第二次合作双方的认同度将远高于第一次合作。

3、导游薪酬改革的方向与手段

湖南理工学院欧阳莉认为,由于导游不认可导游服务的现行价格体系,那么必然要利用其他途径来弥补,进而诱使导游降低服务质量。引入“小费制”是必然的趋势。“小费制”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服务激励机制,但我国长期以来不承认小费的合法性,形成了国人不支付小费的习惯。能否顺利地接受“小费制”,消费者的观念和心理上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在推行导游员小费制的过程中,目前旅行社还没有配套设施作保障,导游人员的市场化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周燕凌认为,基于我国旅游企业现有的规模状况及管理模式、旅游消费市场的基本态势、旅行社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和导游人员的个人职业特征,建立合法的佣金制是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合法佣金制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加自主项目的费用直接付给自主项目供应商,自主项目供应商为答谢和鼓励旅行社给他们带来的客源而付给旅行社佣金,这将增加旅行社的收入,又从根本上堵住了导游私收回扣的路子。

由《旅游管理》而观2006年的中国旅游管理学术研究,理论界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强化学术范式的正向累积,可以说是一面关注现实,一面进行理论创新。2007年是中国旅游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转入全面开放的第一个年头,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增长继续可以乐观预期的一年,必将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学术界加以关注。与此同时,学术界更加自觉的国际化意识也将会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媒体之一,《旅游管理》仍将继续关注现实需要,跟踪学术前沿,见证中国旅游产业和旅游学术的互动成长。

标签:;  ;  ;  ;  ;  

现实关注与学术创新--2006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