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论文_徐诸宏

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论文_徐诸宏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

摘要: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逐渐对教育者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一线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小学生生活的逻辑,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具体可从“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三方面入手来展开。

关键词:规则意识 认知认同 养成

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走进了小学二年级的课堂,教材编写遵循道德学习规律和小学生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间。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将规则意识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呢?笔者以2016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很明确,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对于刚接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育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小学生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形成对规则的认识和发展。

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第二课时,笔者以本校学生上学路上每天会看到的交通标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标志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些标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看到禁止停车标志仍然停车、随意闯红灯、进入学校区域不减速慢行等等。接着,笔者又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以学生的问题引出主题,列举在上学途中小学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红灯但没有车,妈媽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让小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最后归纳出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己碰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规则。学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规则的经验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在教学中,笔者呈现的是小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二、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

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规则意识的培养不靠一朝一夕,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人们在每年春节、元宵要燃放烟花爆竹,如果自家有喜事,如建房开业、婚嫁等都喜欢用这样的庆祝方式。但是新教材第54页的“法治墙”上明确写着: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我们的学生原来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过年了可以放烟花喽!在他们的心目中放爆竹代表喜庆,特别是男孩子最喜欢放小鞭炮了。但是事实上这一项有特色的娱乐活动在逐年减少,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县城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然后抛出问题:我们的家人是否遵守当地的法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遵守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同时发放学校少总部发出的倡议书。

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

有效的学校德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规则与法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从小学生生活出发,使小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小学生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养成。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笔者先通过体育课中常见的“两人三足”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室内体育馆,全班40人分五组进行比赛。学生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用绳子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三足。接着,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活动结束,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及时采访学生: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你觉得下次再比赛,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学生个个有话要说,归结为以下几点:要合作;要分好工;要左右、左右一起喊口令同时走,这样才能配合好;不能抢先,要同时走,两个人搭着肩膀……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得出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永远无法达成的。这一环节解决了“怎样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渗透了规则教育,学生在一起做中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合作的技能。紧接着我们安排了第二次合作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规则认知,进一步了解合作要讲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了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案例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倡导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参与,认同规则和法制,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活,促进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杨翠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2]黄超文,主编.顾瑾玉,等编著.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中小学德育,2017(1).

论文作者:徐诸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论文_徐诸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