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陶秋芬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655000

【摘 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166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分为2组,每组各有患者8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投诉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为(91.7±1.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0.7±1.1)分(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41%、投诉率1.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7.5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5%(P<0.05)。结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应用

急诊科是医院里比较复杂的科室,急诊科每天面对的病人繁多,且病情危急、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而护理人员数量缺比较薄弱,因此,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应对繁琐的事物。急诊科也是一个产生风险的高危地点,如果稍不注意,还有可能造成医患纠纷,为了降低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医院常常使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来护理急诊科患者[1]。本文旨在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诊科患者共计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166例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分为2组,每组各有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且自愿参与实验。对照组男43例,女40例;年龄在20至70岁间,平均(40.91±1.08)岁。观察组男45例,女38例;年龄在19至71岁间,平均(40.95±1.17)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无差异(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统计试验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注意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对过敏等特殊体质的患者要做好标记。

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根据实际临床经验提出急诊科患者护理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检索安全管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与措施。(1)针对患者与家属护理:对于高危患者实施连续动态监测,增加巡视的次数,给予患者与家属更多的安慰和体贴,将病情与所面临的风险客观地告知患者与家属,缓解其顾虑和抵触情绪,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整合急诊护理流程,简化步骤,减少患者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进行“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先预约再专科的制度“,对急诊患者进行优先检查、用药、住院与手术的“四优”服务。对到达急诊室的患者首先进行病情评估,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处理”。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护理管理措施。(2)针对环境与设备的管理:急诊室要保持空气清醒,地面整洁干净,物品规范陈设,简化就诊流程,开展一站式服务,避免人员过多站立与行走,道路要保证畅通,诊疗环境舒适。药品物品定期检查,定量保存,定点放置,及时补充。对于抢救的仪器建立维护登记册,每周进行保养,及时发现问题并维修。(3)护士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并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记录过程中做到及时、客观和准确,避免错写、漏写与涂改。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实施首问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4)风险管理制度方面: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包括《查对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程序》等等,合理排版,假期与周末增加早晚班护士人数等。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灭菌消毒、三基考试、消毒隔离、服务态度、风险评估、应急能力等,护理质量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越高。

(2)统计比较2组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投诉率发生情况。

(3)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于患者出院时填写。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种。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 20.0统计分析研究资料,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数(%)与“”表示,并分别用χ2 与t检验。P>0.05,无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1.7±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1.1)分(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对比(,分)

 

3.讨论

急诊科护理是医院护理中比较困难的一环,急诊科具有人流量大、疾病种类多、工作量杂等特点,这些都给急诊科护理带来了难度。急诊科护理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安全,它还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形象,如果急诊科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患者感染,从而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2]。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诊科的护理和管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小组、规范医护人员管理制度等方式,保证急诊科的有序运作[3]。在急诊科的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利益,降低发生医患纠纷的几率。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医护人员会更加注重急诊科的设备安全和管理,通过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有损坏情况,定期对仪器和器械进行清洁消毒,降低了患者的感染风险,也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戚妙芬等[4]研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并以该院收治的急诊科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78%,高于对照组的89.02%(P<0.05),与本文一致。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在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7±1.8)分、97.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7±1.1)分、86.75%(P<0.05),并且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率也显著更低。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升急诊科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捷梅. 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降低护理风险的效果[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2):123-125.

[2]李雪娜.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9(12):99-100.

[3]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213-214.

[4]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16(03):223-224.

论文作者:陶秋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陶秋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