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五十年_文化属性论文

中国报业五十年_文化属性论文

中国报业五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五十年论文,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中国报业50年的发展离不开两条线索,一是新中国50年来的政治经济,二是报业自身规律,即它的本质、功能。50年来,报纸的功能如何与政治经济的大背景相互作用影响,交相辉映,在不同时期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报纸的本质属性如何因时代因素此消彼长,发展变化;报业怎样曲曲折折,最终走向空前繁荣,这就是本文所要回顾和阐述的内容。中国报业所走过的艰难而光荣的50年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走向辉煌;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一下跌入谷底,近于毁灭;第三阶段,重建辉煌,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一、报纸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

报纸的基本属性有四,即:信息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

报纸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发展,工业特别是商业的发达需要传播商品和其他社会信息。据说最早是威尼斯商人贴在电线杆上的一张到货消息,后有专人为之,渐渐发展成为报纸。可见它是应经济信息的传播之运而生的;以后社会发达,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信息。终于成了人们一日不可或缺的工具,如马克思所说,已成为工人阶级生活资料的一部分。所以信息是报纸诸种属性中最本质的一种,传播信息也就成了它诸种功能中最基本的一种功能。报纸的其他属性还有政治属性,即它有一定的立场,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指导性;有文化属性,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积累,要有文化品位;有商品属性,它要受商品生产规律制约。报纸的功能除传播信息外还有宣传教育、指导工作、普及知识、提供娱乐、批评监督等共六大项。

在新中国报业所走过的50年三个阶段的全过程中,报纸的属性和功能,亦即新闻业的自身规律始终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不过因时势的变化,因我们政策的正误与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我们对这规律的顺应利用也时好时坏,报业的发展也就曲曲折折,到近20年才真正开始走向繁荣。

二、从无到有,艰难曲折,走向辉煌(1949—1966)

新中国的报纸事业是随人民政权的诞生而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创办的报纸事业。我们党自建党以来就非常重视发展自己的新闻宣传事业,利用报纸来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力量,指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2年,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1931年12月我党在江西苏区创办了《红色中华报》;革命大本营转到陕北后,1941年我党创办了《解放日报》;为了开展国统区工作,1938年我党创办了《新华日报》。另外还有各解放区的报纸,对这些报纸的继承构成了新中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1948年我们党规定了对新解放城市原有中外报刊的处理办法,即: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事业一律予以没收和封闭;对进步的新闻事业予以保护;对中间性质的新闻事业则不禁止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出版。这种对旧中国报纸的接收改造,构成了新中国报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新中国的报业是在旧中国报业和解放区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别吸收融合了它们的长处,开始了自己的道路,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

第一阶段又可细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6)和“文革”前十年(1956—1966)两个时期。

建国初期的报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纸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完成了私营报纸的接收、 改造、重组。1950年我国有铅印报纸382种,总印张数6.51亿。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相适应,当时的报纸种类繁多,有党报、工会和青年团等人民团体报纸,也有民主党派报纸,甚至还有一些私人和外国人办的报纸;报纸既有公营,还有公私合营、私营,但以党报、工会和青年团等国营报纸为主体。

2、报纸内容和宣传报道手法的变化。 保持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特别是党管报纸,坚持政治导向;服从党的中心工作的好传统和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自我批评的作风和新鲜生动、平易务实的文风等等。当然,由于战争时期条件有限,我们的报纸还很不正规,对报纸自身的规律及一些业务理论探讨还很不够。报纸摒弃了资产阶级的新闻价值观,紧紧围绕生产建设这个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报道。

3、确立了新的报纸管理体制。中央人民政府在1949年12 月成立了新闻总署(1952年撤销,报纸归党委宣传部门管理),负责解决处理报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了《全国报纸杂志登记办法(草案)》(1950年)及其他一些管理条例,使管理有章可循。

4、通过改造,吸收保留了旧中国报业的一些优点。 如现代报纸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等。《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一批旧中国有影响的报纸都加入了新中国报业大军。

5、实行企业化经营。为解决物质匮乏问题,1949年12 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确定报纸的经营必须采取企业化方针,“必须把报纸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报社一方面裁减冗员,一方面又努力发展广告业务。同时,决定参照苏联和我国东北、山东解放区报纸发行的经验,在全国推行邮局发行体制,把报纸逐步交邮局发行,邮发至今仍为报纸发行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初创时期的新中国报纸发挥了报纸的宣传教育、指导工作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功能。报纸的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正像当时的经济建设工作一样,这一时期的报业,无论从业务和管理方面都遵循和体现了无为而治,按新闻和报业自身规律办,所以发展较好。它奠定了新中国报业的基础,并使之走向了初步繁荣。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三年恢复阶段的结束,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开始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来搞经济建设。新中国报业也进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迫切需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需要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党为了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更加强了对报纸的领导。报纸的政治属性、信息属性和它的宣传、指导功能都得到了充分表现。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新中国报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1、这时报纸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和公私合营的报纸已经没有。从所有制上,报纸已经全部归国家来办,都属国有。并且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报纸基本上由国家提供经费,“公款办报,公款订报”模式逐渐形成。报纸的商品属性已逐渐萎缩,到后来几乎不复存在。

2、报纸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这可从报纸发行量的大幅提高看出:1960年我国报纸有 392种,比1950年只增加了10种, 但其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了47.84亿,这说明报纸的社会影响大大扩大了。同时,在党的号召下,新老报人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报人,新中国报纸事业群星灿烂。

3、报纸传播大量的经济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果。 新中国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通过报纸的传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诸如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永远载入史册,并成为民族的骄傲。

4、宣传了大批社会主义新人,树立了一批典型。如雷锋、 焦裕禄,建设了中华精神文明。

5、在服务政治运动中,报纸在宣传方面也曾有失误,帮倒忙, 并产生过坏文风。50年代我们党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严重失误,这不可能不影响到报纸。在这些重大失误中,报纸实际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李锐同志曾回忆说:大跃进失败之后,1961年少奇同志曾批评《人民日报》说,这几年提倡了一些错误的东西,这责任中央领导一半,《人民日报》一半。从新闻业自身的工作来反省,在五六十年代,尤其是50年代末期,我们过多地突出了报纸的政治属性,而忽视了报纸的信息属性;过于强调了报纸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的功能,而弱化、忽视了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功能;在传播信息方面,报道了“放卫星”、“过长江”等许多虚假信息,文风浮夸,出现了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一次“假、大、空”现象,新闻真实性原则受到严重破坏。这使报纸的繁荣一度受到严重的损害,并对后来报纸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这十七年中有两点经验教训值得深思:1、 解放初实行党政分开的管理体制,旋即撤销,直到1987年时隔35年后才恢复;2、 解放初出于恢复经济的实际需要,1949年底就确定了报纸企业化方针,大力发展广告业,但后来未能执行,直到1983年,时隔33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恢复广告。现在我们又重新讨论党政分开的管理体制,重新讨论报社企业化问题。历史绕了一个大圈子。

总的说来,“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我国社会主义报纸事业从无到有,经过曲折反复,从初步繁荣走向了空前辉煌。

三、“文化大革命”,跌入谷底,近于毁灭(1966—1977)

1966年,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社会正常秩序受到巨大的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个时期,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极左思潮泛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政治上,党的民主集中制及批评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遭破坏,经济逐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这种不正常情况同样影响到了报业的发展,报纸事业遭到空前浩劫,近于毁灭。 当时报纸大量停办, 到1970年,全国报纸仅剩42种,多是机关报或机关报性质的报纸,在发行方式上基本上是派送。在内容和宣传报道手法上单调雷同,除了社论和大批判文章外,基本没有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文革”对报业最大的破坏有两点:一是破坏了报业自身的规律,特别是抹杀了报纸的信息本质属性和信息传播这个基本功能,报纸不再作为大众传媒而存在。二是破坏了报纸事业的工作队伍,一大批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惨遭迫害,甚至含冤死去,如邓拓、范长江等,致使后来报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这个时期,报纸已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降低到了和文件、政治传单等同的位置。这个时期的报纸,从基本属性上讲,只剩下了政治属性(而且也是片面的);从功能上讲,只剩下了政治宣传功能,并且这种功能也被极端化了。报纸成了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对人民实行专政的帮凶,成了少数人操纵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奴婢,在群众中威信空前低落,失去了广大读者。

四、改革开放,重建繁荣,走向辉煌(1978—1999)

1976年“四人帮”反党集团被粉碎,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1976年至1978年我国社会发展仍处在一种徘徊时期,报业发展也是如此。真正扭转这一局面的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次会议,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把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从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及历届人代会,确定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政治上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直至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开放的新举措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报纸的报道重点也转到宣传改革开放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上,报纸的政治、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都得以发挥其长,使我国报纸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1978年以来,报纸在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的同时,遵循报纸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文革”的废墟上,重建繁荣,并带来了空前的辉煌。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纸内容的变化。 就是由原来为政治服务的舆论工具变成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大量传播其他信息,为读者提供各方面、各层次的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内容单一,板着面孔说教的状况。随着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推进,报纸报道内容不断拓宽、加深。舆论监督增强,读者参与增多。20年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报纸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背景,新特点,改进宣传教育方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地发挥了报纸的政治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报纸版面也大大增加,改革开放前,我国报纸除《人民日报》外,其他几乎都是四个版,现在主要报纸都在12个版左右,多的达一百多版。报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报纸数量结构的变化。1978年全国报纸种数仅为186种,印张数113.52亿,至1996年种数已达2202种,印张数达400亿左右。 报纸由单一的机关报结构变为以机关报为主体的,几乎涵盖了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所有行业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多元化报业结构。报纸根据不同读者对象,在信息传播上出现了专业化趋势。比如金融证券报、计算机报、广播电视报、都市报都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新品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的方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方式。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法则逐渐为报社所接受,并给报社带来了很多变化:(1 )报社由过去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纯粹事业单位转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并逐步向企业转化。到1998年,过去全部要靠财政拨款的各省、市委机关报,都实现了自负盈亏。中共哈尔滨市委更是第一个明确决定《哈尔滨日报》转制为企业。一些报社也开始探讨进行企业法人登记的问题。(2)在报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吸收市场运作的方式, 确立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和质量意识,并把经济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大量引入报业。(3)恢复并迅速发展广告业,1983年全国报纸广告仅为0.7亿元,1998年已达115亿元,广告已成为报业的经济支柱。(4)报纸发行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邮发合一方式,以降低成本,扩大发行量。1985年《洛阳日报》第一个冲破邮发旧体制,率先自办发行。1988年首家省级党报《天津日报》自办发行。到1998年已有近千家报纸自办发行,并且已有4 家省级党委机关报(天津日报、宁夏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日报)加入自发队伍。报纸发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邮发、自办发行及两者并行的多渠道发行格局已初步形成。各报社纷纷增加分印点、零售点,以提高报纸的投递质量。(5)报纸从单纯的公费市场转向公费、 自费并行,自费订阅比重越来越大。全国多半以上的报纸实现了自费订阅,就是一向以公费为主的机关报随着其内容更贴近读者也开始扩大自费比例。《广州日报》到1999年自费订阅率达80%。

4、报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94年, 在新闻出版署主持下,我国报界在浙江举办了首届报业集团研讨会,1996年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后又先后批准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从现在试行情况看,报业集团化已显示出其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对内互补,对外竞争。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对内实现了信息互补,集团拥有的十报一刊一个出版社,集团所属报纸占广州市公开出版的报纸总数1/3以上,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各种信息互补的网络;人才互补,集团成立后,大胆培养和使用新干部与年轻干部,从办报实力雄厚的主报先后向子报子刊派送办报骨干20人,促进子报子刊的健康发展;财力互补,集团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内部经济关系,实行既集中又灵活的“内部银行制度”,由主报统一向子报子刊派驻财务主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集团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外竞争力大大增强,集团1997年总产值16亿,净资产为11亿,利润3.8亿,是广州市国有资产十强之一,1998年的广告额近7.2亿。集团下属的广告公司、报刊发行公司、房地产公司、印务中心、连锁店公司、宾馆酒家及俱乐部等经济实体迅速发展,利润占集团的50%,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在对外竞争中表现出较为雄厚的实力。

5、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进步和报社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全国各报社都已告别“铅与火”,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计算机联网、激光照排、电脑分色等技术在报社得到进一步推广,我国报业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先进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制作水平和质量,彩报越来越多。近年来一些报纸利用因特网,开始出版电子版(网络版),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

6、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自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撤销后,我国报纸一直由宣传、文化等部门多头管理。1987年国家成立了新闻出版署,作为国务院对报纸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行政机构,并先后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出版管理条例》等条例、规定共40件,报纸出版已逐步做到了依法行政。

回顾20余年来报纸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报纸的基本属性和各项功能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已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首先是它的信息本质和传播功能得以承认。20年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报纸信息量的变化和内容的丰富,是版面信息的繁荣。其次,报纸的商品属性得到承认,报纸的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有了飞跃的变化。这可以用三个方面最简单的事实来说明,到1998年,我国报纸有四分之三实现了自负盈亏,而改革开放前基本是靠国家养活; 全国报纸广告额达115亿元,是1983年恢复广告时的16.4倍,全国已有一半以上报纸自办发行,包括省(市)委机关报,打破了邮局一家发行的垄断局面。

在报纸的信息本质得到承认的同时,报纸的政治属性、政治教育功能在新形势下又赋有了新的意义新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生活民主化,生活利益的多元化,给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更需要报纸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报纸的政治属性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探求新的表现方法,即要学会驾驭市场经济规律,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已成为向广大受众提供文化生活服务的主力军之一。这时期一方面报纸纷纷创办文化副刊,另一方面一大批以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如体育、服饰、棋牌、旅游等报纸相继涌现出来,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报纸由四版扩到数十版,除信息扩大的需要外,很大一块是盛装文化内容。报纸的文化属性和普及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但是在这个大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报纸的信息属性和传播功能逐渐为人所认识、所重视,这也为一些人提供了生财之道。在承认按商品经济、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过程中,报纸上也出现了假新闻。这是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之后,50年间我国报纸出现的第三次虚假风。与前两次不同,这次造假者主要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是为了经济目的。一些作者、编者借离奇新闻刺激、招徕读者以扩大发行,延揽广告。为此管理部门专门发了文件,社会方面广泛揭露,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五、50年来报纸理论的新认识

回顾50年来新中国报业发展的过程,今天我们在报纸理论上可以得出十点新的认识,或者是理论上的新突破。

1、进一步认识到政治是报纸的灵魂,重提政治家办报

政治是灵魂,办报要讲政治,这不是新命题,但是却有新发展。(1)报纸讲政治,早在1959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政治家办报”,1996年江泽民同志又重申政治家办报,这中间的新突破主要是,接受历史教训,不能讲空头政治。就是要服务中心,服务稳定,服从大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围绕四化不放,不空、不偏,不受干扰。一心一意宣传国家民族的大事,报道最大多数群众关心的事。(2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工作,但不能迷失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出现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所以江泽民同志重提政治家办报,要紧紧把握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这个根本指针,报纸的一切具体宣传报道都要回到这个根本上来。

2、引导舆论是报纸的社会责任

过去我们强调报纸是大批判的武器、阵地和工具,强调灌输,现在进一步认识到要引导,从灌输论到引导论是一个突破。报纸对引导舆论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同时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也有一套科学的引导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以上两点使我们的报纸在政治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方面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更有针对性、创造性,实际效果也更好。

3、报纸的本质是信息

办报纸要讲政治,以政治为灵魂,为指导,但它的本质不是政治,而是信息。正如文学也要讲政治,但它的本质是艺术。信息是报纸的个性,因此新闻报道构成了报纸的主体部分。承认这一点就是承认报纸要遵循新闻规律。

4、报纸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

由于过去我国的报纸主要是机关报,所以造成一种感觉,报纸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现在随着报纸品种增多、结构变化,机关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个报业来说,传播信息是它最基本的、大量表现的功能,就是机关报也主要是通过传播信息来指导工作。

5、报纸是大众传媒

由于过去报纸以各机关办报为主,形成一种错觉,报纸是为某一个部门服务。到后来又出现一个极端化的分支,就是各个行政部门都办报,被称为“小机关报”,成了部门领导露面,体现部门利益的工具。经过1996—1999三年整顿,大有改观。而从总的方面,报纸广泛传播社会信息已为人所接受。因此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使人取得一个共识,报纸是社会大众传媒,要为大多数的读者服务。

承认报纸的信息本质,确认其传播主功能,承认它是大众传媒,承认这三点,最终就确立了报纸的个性和独立主体成份,从而将它从机关附属机构中解放出来。

以上三条源于我们对于报纸新闻属性和新闻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6、报业是产业

报业已经由过去国家花钱养的一个行业变成向国家上交税利的支柱产业。国家对于报业的要求,不只是政治宣传方面的社会效益,还要求其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它已成为国家经济繁荣的一部分。

7、报社是企业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报社有两个特点:一、作为机关报,是机关的延伸,思维和运作方式都是按工作需要和机关方式进行;二、报社纳入计划拨款,计划销售,简单讲就是“公款办报,公款订报”。进入新时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报社身份变成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因此它必须按企业来运作,并很快引进现代企业机制,比如组建集团等。这种对报社企业性质认识的新突破,并不影响报纸的政治导向和社会效果。这好比计算机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他们各司其职,硬件不能替代软件,相互性质不同,相反改进只能加强软件的运作。

8、报纸是商品

过去我们一直讳言报纸的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状态下,报纸要进入流通,它就是商品。它已经脱离了国家包起来的环境,必须自己独立生存,扩大再生产。因此就要遵循成本、利润、流通规律,要吸收常规商品运作方式,如市场调查、售后服务等。说它是商品,是指它有商品属性,不是说只是商品而无其他属性,它还有政治、信息、文化属性,只不过它是以流通着的商品的形式来完成政治、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任务。

以上三条是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报纸商品属性的认识。

9、报纸是文化积累

报纸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它所传播的一部分信息将经过筛选而作为文化积淀下来,载入史册,融入民族文化的长河。报纸的功能实际是为现在传播信息,为历史积累文化。这就提出一个新问题,报纸信息除强调及时、导向、有用外,还要考虑到它的文化含量,不是随便什么信息都可以上报。报纸为现在读者所检验,还要为历史所检验。许多名稿、名报、名报人都受这两条检验才成立的。所以说报纸有文化属性。

10、关于新闻定义的新补充

既然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已引申出上面所述许多处新突破,新闻的定义也可以做一些新的补充。在许多定义中最简明而常用的是陆定一同志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建议做这样的修订:“新闻是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这里加了两个新概念,一是“受众”,强调新闻要有对象,有市场,要为最大多数读者服务,稿件和报纸的质量,最终靠读者来检验。二是“信息”,这样就自然引进了信息的基本特点,如真实、时效、新鲜信息的三种状态(史态、现态和趋态),也自然引进了信息的功能如对受众反映、预示、报知、调整等,从而也就揭示了新闻的本质、新闻工作的特点,如真实、快捷、导向等。并且还引申出自然信息与新闻信息的区别,不同新闻媒体信息的区别。这个新闻定义,比较贴近新闻工作的本质,并能调动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标签:;  ;  ;  ;  ;  ;  ;  

中国报业五十年_文化属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