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语文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教育论文,地域论文,语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恒久的地方传统,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还表现为特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貌,文化遗存、遗产传人等实体形态,因而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全面、长久甚至终身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教育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认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以来,我们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游览溱湖湿地公园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6平方公里,区内湖泊、河流等合占景区总面积37%左右,素有“水乡明珠”之称。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与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园内现已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水环境景区,以“麇鹿故乡园”为品牌的湿地生态景区。
每年四月份,我们都组织学生走进溱湖湿地公园观看、体验,引导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举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做小记者、学做主持人、学做导游……通过活动,同学们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等基本方法;唤起青少年主动了解和认识新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并且在活动中,能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二、组织参与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校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2012年,我们在初一年级成立了十八个社团组织,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这样做,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改观学生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在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中体验生活,提升素养,涵养心灵,对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社团活动,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以素质培养为宗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合理安排。逐步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这种成功的欲望。因此,我们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爱好与兴趣展现与发挥的条件,组建学生喜爱的社团,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兴奋与快乐,从而带动学生去改变自己,改变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社团在学生的眼里是一个“快乐的天地,自由的王国”。社团活动真正还给了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开展创造性活动,增长创造的才干,激发创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小天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现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拓展,促进了学科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为投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踏访本地名人故居
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坐落在江苏苏中三水汇聚的罗塘古镇。这里花木扶疏,曲水环抱,天光云影,市井在望。高二适先生青铜塑像昂然耸立,坚毅挺拔。其青砖小瓦、黛顶粉墙、简朴典雅、黑白分明的民居风格正是高二适先生非凡人格的写照。
高二适先生,一生精研文史、书法,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有当代“草圣”之称。1965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就《兰亭序》的真伪与郭沫若先生展开学术争鸣,声震士林,影响深远。章士钊先生誉之为“天下一高”,熊秉明先生题联“书风激荡,人品峥嵘”。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高二适纪念馆是反映高二适先生学术思想、人格魅力、书法成就以及国学造诣的生动载体,是收藏和研究高二适遗墨、遗作的最佳场所,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校外课堂。至今,已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瞩目,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成为姜堰市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我们每年带领学生踏访高二适纪念馆,引导学生不仅去感受先生高深的学术思想、精湛的书法艺术,更要感受先生不屈的精神魅力。或许,这样一次短暂的踏访活动,会为学生终生留下深刻的印记,“为思想而执著,为理想而奋斗”也许会成为学生人生的座右铭。
四、采集家乡民俗风情
家乡的民俗风情知多少?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农村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指导中悉心、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阶段小结,重新调整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活动,使活动有可操作性,有实效地开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过程为主,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寻访先人生活遗址
我们姜堰,天目山商周时代文化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处地势稍高、四面环水的土墩,总面积3.4万平方米,最高处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与其说是山,不如称其为弹丸小岛。宋代,拒向元军投降、潜逃经过泰州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诗中写道“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这里的“天目”,指的就是泰州姜堰的天目山。
天目山由于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搭起一座竹桥,登上这座小岛。在盖房取土时,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等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几次考古调查,在天目山的浅土层中又发现了陶鬲、陶豆、陶罐、铜箭镞、铜削等大量器物,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鱼、蚌、鸟、犬的遗骨及麇鹿角亚化石。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十多位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天目山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在天目山意外发现了古代城墙、河道、排水沟、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遗迹,说明这里竟是一座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古城。
如今,天目山遗址依然是以它原生态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参观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当同学们走上吱呀作响的小竹桥,登上浓荫覆盖的土坡,随意间,也许还能在地上,找到一块旧时的残石碎瓦,此时他们心中定会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自豪感和现实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