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麻醉科 江苏沭阳 2236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诱导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儿分为A、B、C三组分别静注氯胺酮1mg、1.5mg、2mg/kg和丙泊酚2mg/kg诱导后,再以氯胺酮20~30μg/(kg.min),丙泊酚5~8mg/(kg.h) 微量泵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术中如镇痛不全,追加氯胺酮0.5~1mg/kg。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结果:麻醉诱导前A、B、C三组患儿 MAP、HR、R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和切皮时C组RR和SpO2明显下降(P<0.05);切皮时A组MAP和RR明显上升(P<0.05)。术中发生体动反应的A 组(9例)明显高于B、C组(P<0.05)。呼吸抑制例数C组(8例)明显高于A、B组(P<0.05)。C组苏醒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P<0.05)。C组术后并发症 (5例) 也明显多于A、B组(P<0.05)。结论:氯胺酮最佳诱导剂量为1.5mg/kg,再以氯胺酮20~30μg/(kg.min),丙泊酚5~8mg/(kg.h)分别微量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对小儿麻醉效果确切,呼吸循环影响小,缩短患儿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氯胺酮;丙泊酚;小儿麻醉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166-02
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是全凭静脉麻醉中较为理想的组合,但大剂量可引起呼吸抑制、术后苏醒延迟、躁动等不良反应,影响麻醉效果。本研究通过不同剂量的氯胺酮诱导,以寻求最佳剂量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手术麻醉。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患儿,男48例,女12例,年龄2~8岁,体重10.9~25.5kg,手术包括疝修补、骨折切开复位等中小手术。60例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儿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严格禁食禁饮,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道,三组分别静注氯胺酮1mg、1.5mg、2mg/kg和丙泊酚2mg/kg诱导后,再以氯胺酮20~30μg/(kg.min),丙泊酚5~8mg/(kg.h) 微量泵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术中如镇痛不全,追加氯胺酮0.5~1mg/kg。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若SpO2<90%时面罩加压吸氧,三组患儿均于手术结束前10~15min停药。观察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切皮时的MAP、HR、RR、SpO2;术中体动发生率、呼吸抑制发生率、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结果
麻醉诱导前A、B、C三组患儿 MAP、HR、R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和切皮时C组RR和SpO2明显下降(P<0.05);切皮时A组MAP和RR明显上升(P<0.05)。术中发生体动反应的A 组(9例)明显高于B、C组(P<0.05)。呼吸抑制例数C组(8例)明显高于A、B组(P<0.05)。C组苏醒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P<0.05)。C组术后并发症 (5例)也明显多于A、B组(P<0.05)。
表 A、B、C三组术中体动和呼吸抑制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3.讨论
氯胺酮可直接兴奋中枢交感神经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呼吸影响轻微。临床麻醉剂量时偶有短暂的呼吸抑制。若呼吸道能保持通畅,一般不需作辅助呼吸,多能自行恢复[1]。丙泊酚静脉输注具有起效快、清除快,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循环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两药复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减少各自用量,麻醉过程也比较平稳,苏醒迅速,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是安全可靠的[1]。实验结果显示,A组由于氯胺酮用量较少,切皮时有疼痛反应,引起MAR明显升高,HR增快,其中9例发生体动反应,需要追加氯胺酮,才能达到镇痛效果。B组由于剂量适当,术中连续输注既保证了用药的连续性,也使氯胺酮与丙泊酚两药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各时间点的MAR、HP、SpO2无显著变化,麻醉效果安全性高。这说明本组的剂量较为合理,中等剂量的氯胺酮对呼吸影响也较轻微,如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不需要作辅助呼吸,两药联合应用,可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2]。C组因剂量相对较大,如给予足量的丙泊酚后,麻醉效果虽好却增加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其中10例需要面罩加压吸氧才能维持SpO2达到90%以上,增加了麻醉风险。
在基层医院小儿外科手术中,短小手术相对较多。较为理想的小儿麻醉要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术后各项反射、意识、运动功能等迅速恢复,并能较快苏醒,安全送返病房,便于家长及病房医护人员观察护理。从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来比较,A组因剂量相对较小,术中需要反复追加用药,故患儿意识恢复稍慢;B组术后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相对来说明显减少,体内小剂量氯胺酮对术后心情有积极作用,较小的血药浓度可使患儿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意识清醒[3]。同时氯胺酮能抑制手术切口周围的痛觉过敏,减轻术后疼痛[4-5]。因此,患儿在苏醒期情绪较安静,有利于术后康复。而C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是与剂量相对较大有关。综上所述,氯胺酮最佳诱导剂量为1.5mg/kg,再以氯胺酮20~30μg/(kg.min),丙泊酚5~8mg/(kg.h)分别微量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对小儿麻醉效果确切,呼吸循环影响小,缩短患儿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87.
[2] 孙翊楗,周波,石教辉.小儿Ⅲ度扁桃体肿大切除术的麻醉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2):171-172.
[3]王英伟.小剂量氯胺酮的临床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381-382.
[3]李肇端,周汾,余剑波.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疼痛程度的变化:Meta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4):444-446.
[4]孙丹,赵广翊,陈培红,等.氯胺酮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儿童异丙酚注射痛[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39-641.
论文作者:佘树松,周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氯胺酮论文; 术后论文; 剂量论文; 诱导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并发症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