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记录我们的时间?论张平的新作品“选择”_张平论文

谁在记录我们的时间?论张平的新作品“选择”_张平论文

谁在记录我们的时代?——评张平新作《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在论文,新作论文,时代论文,张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开端与终结并置的时代。就复杂性和特殊性而言,它堪与巴尔札克以93部小说所着力表现的那个变化万千的社会相比拟。一切的神奇与腐朽、清流与沉渣、甜蜜与痛苦,种种立场、种种价值观、种种乐观或悲观,都在其中孕育着、萌动着。改革已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面临着至为关键的一步。以怎样的一种目光来打量我们身处的时代,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保持清醒,如何作出无愧于未来的选择,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这或许就是张平将他新著的长篇力作命名为《抉择》的动机所在。他显然没有兴趣把自己囚在象牙塔中玩弄文字游戏,似乎也无意成为“中国的巴尔札克”:因为他并不准备事无巨细地记录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或不分彼此地描绘各色人等,而是只钟意于最富社会意义的题材、最本质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以此为其创作个性的重要特征。有别于巴尔札克百科全书式的全景再现,我们所熟悉的张平,更乐于采用外科医师的手法,有自己的针对性,持之以恒地以心、以笔来对付社会顽疾、针贬时弊、宏扬时代主旋律。他以前的作品,如《法憾汾西》、《天网》、《孤儿泪》等,无不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的聚焦,力图以文学独特的社会价值去开启人心、唤醒良知:这部《抉择》中,张平更是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窥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工作的艰巨性,并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以无畏的勇气、澎湃的激情、理性的剖析,全面展现出现实生活中腐败与反腐败的激烈斗争。

《抉择》作为一部正剧,沿袭了英雄与厄运相对抗的古老主题。李高成这个人物的命运,颇似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剧中的俄狄浦斯:二者都是在某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执意开始对真相的追查,可当他们排除阻力达到目的时,才发现真相竟然就是自己的厄运;二者也同样承担起责任,毅然地背负厄运、不屈于厄运。当然,李高成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张平也无意将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传奇英雄,而是要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大写的人——他写了这个人物的理想、信念、苦乐,也写了这个人物面临考验、面临厄运时的犹豫和动摇。通过这个人物的际遇,张平的目的,正是对腐败之因进行理性探讨并揭示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在80年代上半期曾经显赫一时,历年的利润足以建成十几个同等的两万人规模的中纺。可是,1985年之后,中纺陷入了越来越无法自拔的困境,到1995年底,累计亏损和负债额竟已达到4.5亿元人民币!公司全面停产,二万多名职工已经十多个月没领到工资。临近春节,工人们终于闹事了,矛头直接冲着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而来。原来的中纺厂长,如今任市长的李高成不得不直面此事:一边是热爱他、信任他的工人群众,一边是他一手提拔上来、曾与他并肩奋斗过的干部。当他真正介入正场斗争时,才发现这里面的错综复杂远非他所能预料。这场斗争,不仅卷入了他,还卷入了他的下属、亲人以及上级,而其实质,正是一场党、人民跟腐败势力之间的生死较量!

张平赋予李高成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反省能力,也就是说,李高成这个人物,必须随时随地地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彻底的判断和反思,必须不间断地面对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这一切,都毫无遮掩地坦露在读者面前,而张平更在叙事之中加入大段大段的评论干预,以江河般绵延不断的设问、追问,挖掘出潜藏着的实质问题,用激情和理性引导读者的思索。李高成在反腐败这一场从未经历过的重大斗争中,要战胜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吴爱珍、妻子的后台,也就是提拔自己为市长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和中纺的领导班子的集体腐败;与此同时,他还要在自己心灵中爆发一场革命,最终也是最关键的是他做出抉择,战胜自我。张平借李高成这个人物,展现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的复杂的反腐败斗争中的多重困境与多重考验,从而完成他对权位、对人情、对社会风习的深度批判。

李高成所面临的第一重围困,来自于他自身的权位。他曾与中纺患难与共,可当他在工人们闹事而奔赴现场时,面对这个他工作了好多年的地方,面对那些他曾朝夕相处的工人,他发觉自己竟缩手缩脚、不无生分!他感到原来那些所谓的权利和威势竟是这般脆弱和不堪一击。此时的李高成,才意识到“文山会海淹没了思维,酒池肉林埋葬了自我,位置越高,抬轿子的人就越多”,才知道他已疏远了群众。造成这后果的,正是他的市长职位!

第二重围困,就是那由同事之情、夫妻之情、知遇之恩等编制而成的“情网”。李高成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一手栽培起来,对他言听计从的中纺干部郭中姚、冯敏杰等人竟是企业的蛀虫,不敢相信他美丽温柔的妻子竟是腐败分子,不敢相信长期以来对他恩宠有加的上级严阵竟是腐败的幕后主使。愈向真相靠近,这张“情网”就愈绵密,一旦冲破,那李高成便只有孤军作战了。

第三层重围,则属于那无所不在的社会风习与意识形态之网。李高成亲自派出去调查中纺腐败问题的工作组,因为“圈子意识”,因为判断李高成与严阵、郭中姚是一个圈子的人,而作出了一个掩饰罪恶、保护腐败的调查报告。腐败分子也各有其理由。李高成曾质问他们:“我真不明白,你们要这么多钱究竟要干什么!”他的妻子和老部下都明白地回答:“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什么是“留后路”?或是担心退职之后无权也无钱,或是担心国家变色而拼命捞钱。其实,这是社会上那股金钱至上、肉欲第一、对党和国家缺乏信心的浊流在通过这些人说话。这浊流,无时无刻地向李高成暗送秋波,或者恩威并施地逼其就范。

三层重围,三重羁绊,张平正是藉此挖掘出了社会上的腐败之源,除了揭露出部分领导干部因崇尚金钱、耽于享乐而导致腐败之外,张平还说出如下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只要哄得领导高兴了,于是一切事情就好办了。正是:领导高兴,心想事成。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喜欢的,能接受了的,不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于是,贤人与你越离越远,小人却与你越走越近。别的地方选拔干部是扬优汰劣,而在你这儿则会变成了扬劣汰优!……这无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

是啊,这正是为什么仅限于党内少数人的腐败会在社会上产生那么大的恶劣影响、让反腐败工作举步维艰的缘由,李高成纵是“清官”,也依然受困于其中而不自觉。长期以来形式主义的各种会务削弱了他的敏锐性与警惕性,拉远了他与人民的距离;与下级的旧情、与妻子的亲情、对上级的报恩之情使他不由自主地为他们辩护,直至他经历了自己的威信、地位、自尊受到伤害的空虚感,直至他亲眼目睹了赤裸裸的真相,他才清醒过来。

张平将李高成置于不可调解的矛盾双方之间,选择一方,就意味着成为另一方不共戴天的对手。李高成面临着此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抉择,正如小说中指出的,“其实在任何地方都一样,你不‘纠正’和‘引导’他,他就要‘纠正’和‘引导’你”;此时的李高成,已无退路。

斗争愈是残酷,抉择愈是艰难,就愈显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信念与节操。一边是工人们的血泪控诉,一边是中纺领导班子的穷词狡辩;一边是住在50年代的小平房中、病了买不起药、孩子没钱上学的贫民窟似的工人生活,一边是“青苹果娱乐城”半个夜晚消费两万元的穷奢极欲、“美舒雅”的超豪华住宅;一边是几乎所有工人们在艰难中对中纺义无反顾的维护,对他们过去的好厂长现在的好市长的维护,对国家利益、对正义的维护,一边是蛀虫般的集体腐败和腐败分子为了不败露而耍尽的阴谋诡计、威逼利诱——如此鲜明得触目惊心的对比,使李高成惊骇、悲伤、愤怒。他严厉地谴责自己:“如果这是欺骗的话,你就是骗子的后台!如果这是犯罪的话,你就是罪犯的帮凶!”他也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抉择。李高成对党、对人民的忠贞,他的人格力量,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终于迸发出强烈的光芒。正如张平在书中所写的:“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信仰。这一抉择可能要牺牲自己,这同战争年代的堵枪眼并没有两样。”当腐败分子向李高成表示“退一步海阔天空,山明水秀,所有的一切都还会像从前一样”时,李高成已经决定站在党和人民的一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这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党没有抛开李高成,人民也没有忘记对李高成的支持。小说的最高潮尤为感人:工人群众听到李市长被抄家的消息,群情激愤,准备集合去省委反映情况;这时,身患癌症的老工人夏玉莲毅然登上高楼,以跳楼相威胁,阻止工人集体去省委,以保护李高成,同时要求与省委万书记对话,请求省委保护党的好干部。这是血性多么刚强的群众,是对党多么热爱的群众!李高成选择了人民,人民也选择了他。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张平以《抉择》一书,在揭示出腐败的严重形势的同时,更给反腐败的斗争以热情而充分的肯定:李高成其实并不孤立,他的背后有大批廉洁奉公的省委干部,有英明的党,有爱憎分明的人民群众。《抉择》向我们展示出这场严重政治斗争的艰巨与希望,成为一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正气之歌。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的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仅把张平视为一位“热点”作家是远为不够的。在张平看来,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一种无顾生活的空中楼阁,更应是一种沉重的、贴近大地的使命,一种最广大的现实。在《抉择》的代后记中,张平这样写道:“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这是一位把自己命运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肩负神圣使命感的作家说出的肺腑之言。作家把个体生命汇合在一起,接受生活的丰富赐予——这样被充实了的自我,是一种升华的自我。这正是邓小平所说的“文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深层含义。

因此张平的创作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题来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抉择》在艺术水准上是平庸的。实际上,《抉择》有种极引人入胜的魅力:读者总是被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悬念紧紧吸引,欲罢不能,而一场场尖锐的冲突又是如此扣人心弦,使读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呼吸。这多少得益于张平人物塑造的功力。他能深入李高成这个人物的灵魂深处,写尽李高成内心一切细致的挣扎与抉择,让读者深知个中甘苦。而其他人物的特征,无论杨诚的稳健、严阵的阴险、郭中姚的虚伪、夏玉莲的坚韧,都是栩栩如生。仅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投注了怎样的一种热情与心力在其中!

《抉择》与当前一批产生了广大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大厂》、《苍天在上》、《人间正道》等一同构成了文坛最亮丽的风景线,把张平列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一员力将,他是当之无愧的。在虚浮与切实、狭隘与广大、浅薄与深刻之间,张平也作出了他的“抉择”:为人民的正义而写作。

标签:;  

谁在记录我们的时间?论张平的新作品“选择”_张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